杂感
  • 浏览:1093 评论:8 人

  • 看到上一贴,令我想起山倒组近况,真是寒心。读书人竟然能沦落到那种地步,也难怪会这样了。
    亦有种现象,是书吧,读书吧一片繁荣的景象,也许是镜中之月,但也得感谢《活着》,《百年孤独》,《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等书,让更多人走上文学的阅读之路。
    近年来,文革及文革之前的作品又被年轻人重新重视起来,就像姚雪垠的《李自成》,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塑造的人物李自成就一直被人诟病,因其前后变化过大及革命色彩太浓重,从而就忽视了整本书的价值。而今,虽谈不上重视,但在中国历史小说中,已经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每次网商活动中,仍可以见到许多人入一套《李自成》,至于是不是全是年轻人,难以判断。
    许多年轻人怀着写作的梦投身到低门栏的网络平台之上,也许很多人没得到适宜的指导,但不能否认亦有佳作。作协对此也开创了写作班,招纳网络作家,而《人民文学》登杂志也向网络文学伸出了橄榄枝。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否有矛盾,也许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区别。前者或许有很大一部分毫无营养,后者当中,例如《追忆逝水年华》等也会让普通读者心生畏惧。
    它并未衰退,只是隐藏得更深了,因为人多了,就不怎么显眼了。但在我们国家,在看待文学作品方面,有几方面很特别。
    重外国而轻视本国的小说。不可否认翻译的作品与母语写作的作品带来的感觉是不同的。后者我们能更好的领会到文章的意思,从而得出评价,而前者是曾被咀嚼过一次的产物。亦有人声称一本《红楼梦》可抵所有外国文学,此话即使不谈狂妄,亦是比较特殊的例子,在此不谈。仿佛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胜于老舍,巴金,茅盾,也许老舍先生是列外,但不可否认许多人是会这样认为的。我以为,就《太平广记》收纳的小说也不比外国的小说差。像莺莺传(后世有改编元杂剧西厢记),长恨歌传等等。
    重民国及民国以前而轻近代的作品。民国大师辈出,鲁郭茅,巴老曹是中国文学史绕不开的六个人。而后世,莫言,阎连科之辈就好似比不过了。
    对于新诗。许多人都爱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奇怪的是后面就不知道了,因一句而永留于世,不知是否海子之幸。许多人爱写诗,但很多都是乱写一通,何不读多几本诗集呢?我们有北岛,穆旦,牛汉,艾青.....这么多位大诗人,又何愁无法参考。外国亦有奥登,狄金森,艾略特等人,虽说是翻译,亦可参照。
    轻视特殊年代的作家与作品。荷花淀派的孙犁,山药蛋派的赵树理,写红旗谱的梁斌,都被人轻视了,因其年代与作品题材的特殊,许多年轻读者是不感兴趣,甚至一谈及便是不屑。
    以及对于某些奖项的作品不屑。我知道近日许多人对于鲁迅奖颁给周啸天很不满。同样的,亦有很多人看不起茅盾奖,姚雪垠奖(历史小说),曹禺戏剧奖。但不能否认里面有优秀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不正获过茅,虽说里面的确有不合心意的作品,但总体来说还不到整体不屑的地步。

    现在垃圾书籍确实太多了,找一本好书的时间有时候还长过看一本好书。
    现在都看好的读书微信推荐或者身边朋友就搞这个的,让他推荐下,自己上网挑书看到都头晕了

    与楼主共鸣之处,现当代的作者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但现在的言情小说却是多人喜爱。没有好好地去读一本好书,多年以后该是多么痛心的一件事!

    恕我斗膽說句,建國以來,中國的文學基本上都是政治。樓主上面引用的魯郭茅巴老曹就是政治引進來的。論文學藝術性,其實郭沫若是越寫越糟糕的…現在的書籍噱頭太多,動不動就是名人推薦,但大多數推薦的名人或許是礙於面子,名過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