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 浏览:1205 评论:6 人
  •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北欧人和他的一个朋友坐在地板上,透过前方的落地窗静静欣赏着落日晚霞,就这样45分钟的时间彼此一言不发,最后朋友终于由衷地感慨了一句:好美啊。北欧人很生气地对朋友说,你到底是来说话还是来欣赏美景的啊。
        很多次和一些朋友在一起,他们常常会因为我的沉默而无所适从,他们会说,拜托你鸟我一下行不行,那个时候的我只会更加地不知所措。在当下并且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反思并且责备自己,是否应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的姿态,现在我明白,我不应该勉为其难,意思是说接受当下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我的确是一个人。
        四个月前,小姨和她的女儿来广州游玩,在这边工作的一位相熟的阿姨接待了她们。晚上,一同去一家酒楼进餐,随行的还有阿姨的丈夫,女儿及其未得正名的男友。一向就不曾习惯餐桌上的礼仪,长辈的在场让我更显拘束,所以只能尽力佯装轻松,并且一路沉默。期间,阿姨对我说,你应该学着主动向长辈敬酒,我一脸尴尬地拿着酒杯,忐忑不安地望着阿姨的眼睛,愣是没有憋出一句话,最后只能涨红了脸,苦笑着放下酒杯,低头不语。我真的没有办法在那种场合做到淡定自若,收放自如,我只是觉得,情不深意不真的话,实在是没有必要说起。在那一刻,深深地无力感迅速蔓延,虽然我知道它并不会持续太久,但是却确认它会一直潜伏在体内,随时准备爆发,我想我可能永远也没有办法退避和闪躲,那是一道印刻的伤痕,已经溶进了我的血肉,成为果仁的核心。
        还好很多事情过去之后,都无法在我的记忆里继续留存,所以无论它们曾经让我承受多大的煎熬,都会烟消云散。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能力对别人滋生太多感情纠葛的人,却也因此轻省自在,虽然这的确也不是我渴求的状态。因为那常常让我困惑于自己与身边的人到底处于情感维度的哪一点,因此也不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在继续靠近还是维持着现状,抑或逐渐远离。只是当我如今再回望地时候,才开始慢慢确认,原来那些人真的已经越走越远,终于再也不会有任何交集。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就是疏离,会时常对一些个朋友这样说起,或许我只是在失望,在惶恐,在单纯地不确认着。这个命题本就因人而异,难以探寻,也许生命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践行它的过程。
        我常常会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大而无味的问题,弄得自己不仅一无所获,到最后反倒更加一筹莫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的确是一种自虐,但是这种自虐却是有意义的,就好像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因着对现实生中所辅导功课的10岁小女孩的“不伦之恋”而创作了这部作品,他本想将它作为一份爱的礼物赠送给女孩,得到的却终究只是注定地不屑一顾,也许后世无数人对它的追捧和热爱都无法弥补那份缺憾,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那段他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恋创作时光的价值,因为那就是生命,你以为很复杂,其实很简单。
      记得有一个什么家说,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其实我并不是那么认同,但是这种不认同难免有望文生义的嫌疑,所以只想说,对目前的我来说,所能够想象的最高需求就是美。但现实是,美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是一件根本不知所谓的东西,所以我也会看晚霞,看落日余晖,但是我看不到我想看的,我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茫然地一惊一乍,然后转身之后,忘得一干二净。但这也是生活,我不是北欧的那位朋友,我也不是你,我还能是什么呢。

    沉默和低调才是现在这个社会所缺乏的。。
    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有许多共鸣。我也会有间歇性的失语症,逃避人群。也许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本能的保护吧~

    2# 寂柒。
    如果你是间歇性的话,那我就是持续性了,但是我也不觉得是本能地在逃避什么,也许我只是本能地想要更加疏离身边的人群,然后慢慢靠近自己的内心,准确来说,应该是成长的环境和先天的因素共同塑造了现在的自己,看过叔本华的《关于独处》,很契合我对于人生的态度~

    关于“沉默”这个话题,总想说点什么
    我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的人,总以为,真正的朋友是能习惯并且理解我的沉默的人
    而不会,只是因为无话可说就尴尬。
    在酒席上,向别人敬酒,不想说什么恭维客套的话,我基本上只是点头笑笑,
    多年来一直这样,别人也就习惯了。
    其实别人不一定会因此而有什么想法,保持自己心态就足够了

    6# maplerain

    这个......我也想过很久,如何在现实和本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发现最好的方式还是坦然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样才可以最终解除内心的冲突,人格面具当然每个人都需要,但是我还是觉得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只是在路途中的某一个阶段,需要的还是最终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