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钓 步《蜀相》韵
  • 浏览:368 评论:6 人

  • 疆土由来自可寻,
    番邦罄竹更如森。
    淮阴无忘胯夫耻,
    曹刿空闻战鼓音。
    纵有糟糠多壮志,
    何堪委曲负丹心。
    八千子弟今安在?
    莫到鸿门不断襟。



    5# 容若


    诗骨,也可以说是诗人的气质和诗的精神,我认为你能做到的。起码你写的诗比我的要好。
    我没有怎么练习过近体诗,只沉溺于诗的音乐性。
    以后要请你多多指教啊。在诗词方面要向你学习。

    写的是针对最近钓鱼岛的事情么= =如果读错了的话就毫不犹豫地鄙视我吧╮(╯_╰)╭
    恩诗歌典故是比较多的所以建议以后也可以在诗歌后边加上注释方便大家看懂~~

    我不揣冒昧,来解释一下诗意吧,首联就不说了,因为很直白,表现主题。颔联用的是韩信胯下之辱以及曹刿论战的典故。前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后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颈联用的应该是宋弘的典故吧,详参《后汉书.宋弘传》。尾联用了项羽的例子,但是句意却是脱自王安石的《乌江亭》:江东子弟今安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断襟是为了押韵而易断袍为断襟,断袍其实就是割席,典出《世说新语.德行》,讲的是管宁与华歆断义的故事。好了,典故的解释到这里便差不多了,应该来说说这首诗了。这首诗第一句便点明主旨,我想作者目的是为了突出这首诗的气势,好显现出接下来的用典。第三句应该是借韩信胯下之辱来形容中国曾遭日本侵略之耻,说到这让我不由想起陈寅恪先生的《论唐高祖称臣突厥事》,其中之用意与作者此句相近,然先生草此文时,当局之君未尝深察自省,殊为可恨!曹刿典故应该是以其自况,讽柔弱无为之不进取。下半首不便点破,以妨众君游目骋怀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