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又三年】纵然记忆抹不去
  • 浏览:3614 评论:9 人
  • 今天iceken回大学城,想找人一起吃饭,在手机的通讯录里翻来翻去,才发觉以往论坛里相熟的人大多也已经毕业,或者换了号码。时间的可怕不在于它的飞逝,而是恍惚间的沧海桑田。告别了iceken,努力告诫自己,不要再想论坛的事了,那没有意义。但转过身去,往事却一下涌了上来,填满了思绪,在冷冽的寒风中蔓延开来,不可收拾。




      严格说来,广州大学BBS的历史不止三年,最早比较公认的官方BBS应该是http://www.gzhu.edu.cn/cn/bbs,一个很简单的电子公告板程序,是2002年广州大学建网站时附带的一个功能。由于功能实在太简陋,学校任命的版主也很快就毕业了,没人管理,比较混乱。不过03年暑假很多新生上来咨询入学事项,火了一阵,入学后校区分散,而且宿舍都不提供校园网接入,于是很快又归于平静了。

      在那个时候,很多民间BBS开始兴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www.gzhu.net、www.gzhu.org、www.gzhu.com、bbs.gdfaxue.com……我混得比较多的是广园校区计协BBS、gdfaxue(广大法学院的缩写),www.gzhu.org有个博客聚合功能,经常看,但没有注册发贴,广州视窗的校园版有段时间也经常去。再后来就是04年UCOL.com.cn的广州大学版块和广大自由论坛(域名忘记了),混来混去,也就知道原来和我一样,混迹这几个BBS的人就这么几个,虽然并未见过面,但ID已经算是认识了。

      这些人成了新论坛早期的活跃人物。比如CcChen、怎么说呢、天亮说晚安、Deziels、文、西关穷少爷、Sissy、jun21cn……(排名不分先后),还有很多人的ID几经更换难以辩认(比如侯爷,terryhou,要不是发了相同的帖子,我很难联想到广州视窗的“冰之舞曲”是他老人家的本尊),但基本都是UID前200的。






            新论坛的出现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网络中心本来的想法是从旧BBS过渡到当前高校普遍采用、支持telnet和web登陆方式的BBS,于是我和CcChen就在自己的机子上开始研究smth bbs和ytht bbs的安装代码。由于Linux的版本与代码环境不一致,对C语言的掌握也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那几个重装系统、安装程序、调试代码的昼夜中,虽然本地调试成功了,但都无法登陆对方的机子发帖。最后CcChen从麓湖跑过来广园,两个人通关合作,终于把远程登陆的问题解决。我现在还能清晰的记得那个夜里,看着屏幕上发贴成功的SYSOP帐号,犹如感觉到3#楼旁那一窗白玉兰花正在一朵朵的绽放。

      可是smth bbs的安装配置要求必须有台独立的Linux服务器,而当时并没有空闲服务器专门提供给论坛。在经过若干天的等待后,管理团队放弃了smth bbs方案,采用动网平台的“临时”论坛转“正”,域名也统一为bbs.gzhu.edu.cn。(动网论坛的默认管理员帐号是admin,long在安装论坛的时候出于安全的考虑把admin帐号删除,所以转成discuz论坛就没有了UID为1的帐号)因为新论坛的“临时”性,版块、版规、版主当时都还没有设置好,论坛地址就已经公布并有不少人注册发帖,所以显得有些“先天不足”——管理凌乱、版块设置不合理、版面风格太过平实……

      不过论坛还是很快“火”起来了,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有将近百个用户,发帖量也一天比一天飞涨。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校园辩论赛,虽然有些贴子略有尖锐,但也正由于这种尖锐,使得大家看到问题的深刻,有了更深入的讨论。这时期出现了一些质量很高的帖子,比如侯爷的《辩论赛随感》系列,八天的《也说辩论,之别了,我的大学》,Sissy在情感版发的一些随笔等。难得可贵的是,很多的回帖也是相当精彩。

      在这种融洽的交流气氛中,论坛度过了它的诞辰。





            但很快,一连串的事件发生,使得这个新生儿的命运出现了波折。首先是学校要求论坛在寒假期间关闭,理由是无人在学校值守,随后是关闭论坛后,备份数据库时没有更改默认名称,刚好有个管理员的前后台密码设置了相同,恰巧某个无聊的黑客用扫描器扫过了服务器所在的IP段,所以,很不幸,论坛被黑了,而且被录制成教材,被各大黑客站点转载。

            这还不算什么。论坛管理团队以前是网络中心一位师姐管的,这位师姐在新学期去华软任教,提议创建学生管理团队的副主任之一也调职了,于是管理团队基本陷入了瘫痪状态,只剩下我、Iceken、彬彬三个人留在团队里。尽管如此,当时我和iceken还是充满信心,因为论坛经常几个月的运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辩论赛事件”中,还惊动了某个学院的党委书记。于是,网络中心领导决定将论坛上同学们集中反映的一些问题收集起来,写成“民情民意”报告,打印成集,提交给校领导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