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

- vicyuvika LV.连长
- 2015/7/5 7:51:22
第一章 初露锋芒
荥城城头
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座军事重镇的每一个角落。夜,显得是那样的静,偶有几声寒鸦的鸣叫声都是那样的清晰。一切,显得是那么安详美好。城内的居民也许没人知道梁军已经接管了这座城,他们更不可能知道,数以万计的魏国守军竟然让一支数百人的小部队夜袭得手,基本没来得及反击就非伤即逃,溃不成军。
他静静地站在城墙上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丝毫不为刚才自己的指挥而感到欣喜,毕竟,压在他肩头和心头的担子太重。城内的银甲反射着月光,在敌人眼中显得是如此的冰凉,甚至有些阴森。这支身着明光铠,手执百炼环首刀,背披一身白袍的军队是梁军的骄傲,是一支背负着神圣使命的军队。他们中的很多人和他一样——魏国的入侵对他们既是国仇,又是家恨。
他伸手从怀中摸出一支玉箫,轻轻抚摸却并不吹奏。他不忍破坏这刻短暂而漫长的宁静,也不愿一人独奏,无人相和。他抬起头凝望着月光,月色在他看来是那样的惨白与无力。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是砒,月是霜,洒在离人伤口上。
“你一个人在洛阳过得好吗?”他伸手掬一把月华,轻轻地自问道。思绪,慢慢地飘回到那段岁月。
竟陵王府
厅中七人围在一张桌子旁,观看着两人对弈,厅内静的;连银针落地之声都可以听见,气氛紧张异常。那执黑子者浅笑不语,执棋放子,一举一动颇有大家风范。然而凝神一看,就会发现此人不过是一名七八岁的小童而已,真是让人十分诧异;相比之下,那位执白棋者就没这么轻松,他那冠玉般的脸因为紧张的缘故而略显苍白,宽阔的额头上布满汗珠。过了一会儿,一位腰悬长剑,身著一套劲装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厅,见那执白子者就是一个长揖,那执白子者只是微一颔首以示还礼,眼光却依旧未离那盘棋半寸。又下过了十余步,那执白子者放下棋子,叹道:“罢了罢了,棋已至此,不下也罢。”说罢站起身来,一抖长袍,对那童子竟是一揖,那童子跳下凳来,匆忙还礼说:“愧不敢当,愧不敢当。”那执白子者捋了捋胡须,笑道:“先生年纪轻轻棋艺便如此了得,真可谓少年英雄,但我们竟陵八友中也有深谙棋道者。练儿,为何不上去试试?”说罢他望了望那刚进来的劲装青年,示意他上前切磋。他的言谈举止间,颇有些不怒自威式的皇家气派。那青年见童子棋艺了得,本已跃跃欲试,现在听到此番话,便更是按捺不住了,嘿然一笑,抱拳道:“既然王爷有命,那萧衍就献丑啦。”原来那执白子者是当朝的竟陵王萧子良,而那少年则是将军萧衍,其余七人也是一时文豪,颇被时人称颂,与萧衍并称“竟陵八友”。
只见两人分边坐好,萧衍执白子,那童子依旧执黑子。萧衍见王爷称童子为“先生”,显然是十分尊重之故,又见他能在谈笑间杀败萧子良而且面无喜色,足可见他绝非易与之辈,所以他在豪爽的答应之后也不免有些担心。因为那童子年纪尚幼,故大家都让他先行,只见他不按常理出子,竟在中局布子。萧衍见此,心中更是一惊。原来在围棋中,四角四边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些地方一般黑白都会各落两子,称为“势子”,这是连围棋初学者都知道的道理,而那童子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在中部经营了起来。萧衍不敢大意,思忖片刻之后循着古法,在边角上布棋。萧衍刚下完一步那童子立马又下一子。两人棋风一快一稳,大有不同,煞是好看。不觉间,已经是日上三竿之时了,两人的棋也已经走了不少。只见那白子采取守势,虽然守得颇为精妙,但是黑子已经铺将开了,正准备蚕食。那白子防的再好也阻止不了渐渐被黑子合围的的趋势,双方厮杀缠斗不已,虽是僵持状态,但白子左右突击也仍难杀出重围,颇有些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味道;反观黑子,虽然一时难以将白子消灭,但也明显处于上风,要想赢得此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行棋至此,竟陵八友和竟陵王的神情皆十分凝重,气氛更加紧张了。
萧衍见此,反而十分大度的起身拱手道:“阁下棋艺高明,在下佩服得紧。”那童子棋艺虽高,但毕竟还是小孩心性,叫道:“先生抬举了,我师父的棋艺不知比我高明多少倍哩。”他这几句话带笑而说,加之他稚音未去,听来甚是好玩可爱,厅中众人皆被逗笑了,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下来。萧衍见那童子如此举动,便也不再拘束,问道:“尚未请教阁下师承。”
“伯伯,伯伯,我肚子饿了,有饭吃了吗?”那童子扯了扯萧子良的衣袖问道,对萧衍所说,竟像是没听到一般。萧子良在吩咐下人准备酒席后抱起那童子,用手轻轻刮他的鼻子,看上去十分疼惜的样子。他说:“这孩子今天来到府上说要和我们下棋,我见他就一小童,也就让他进来了,谁知他竟然能连败我们二人。之前我问他师承,他也不答,只说他是华阳山人。”“华阳山?”萧衍反复叨念这几个字,却实在想不出哪位高人是在华阳山的。
忽然间,那童子念道:“略管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亡。”在场的都是饱学之士,见那童子出口成章,一念便是马融的《围棋赋》,不由得对童子的师父更多一分敬佩。“伯伯,伯伯,你瞧刚才那局棋和天下大势是否有些相似呢?我们放着大好的中原不要,却用心在江南、吴越这些边角,结果会如何呢?”众人闻此,皆吃了一惊,萧子良更是有些不悦,但是他们都在认真思考那童子所说的话。那童子让萧子良把他放下来,然后他走到萧衍身边说:“家师说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名字估计也没多少人知晓,但仍能希望叔叔能答应他一件事。”萧衍笑了笑。爽快的答应了。那童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啊,好啊,以后可以去军营了。”萧衍眉头一皱,看了看那童子。只见他拿出一封信递给自己:“叔叔你自己看吧,我可没有说谎哦。”萧衍打开了信,只见那字铿锵有力,绝非一般读书人所写的字,不由得对那童子的师父添了一层好感。那信中详细叙述了那童子的身世,原来那童子是一弃婴,机缘巧合下被他师父收养。据他师傅所说,他虽体弱多病,弓马不行,但却天资聪颖,从三岁起至今一直跟在师父左右,用六年时间将他师父的天文、地理、医药、棋艺、行军、文学都学了一半。他师傅知道兵法若是不经过真正沙场上的磨练是难以成才的,而他自己也是个有着爱国之心的仁人志士,本应自己调教好徒弟。无奈他生性不愿为官,所以就难以为继了。他忽然想起了齐国有一位生性豪爽,交友满天下的儒将萧衍,故打算将徒弟托付给他,让徒弟每年跟着萧衍在军中半年,半年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冠礼,加冠之后则一直随着萧衍左右。信末,还特意留了一段叮嘱的话:“吾徒虽才华横溢之辈,然年少不免轻狂;且吾观天知此子运在其后半生。故不惑前勿使其独自领兵出征,否则轻则害己,重则祸国。谨遵此训,必有裨益,勿忘勿忘。”最后竟没有署名。读罢,萧衍心中虽奇,但仍然不禁豪气冲天的紧握那童子多的手,说:“小兄弟,以后跟着我吧,但我要事先说明,军营可不是好玩的地方,哭鼻子可别怪我哦。”那童子笑了笑,吐了吐舌头,模样甚是可爱。
“小兄弟,现在你可以说出师承了吧?”萧衍问道。“家师姓陶。”“陶弘景?是陶通明先生吗?”萧衍接着问道。那童子笑着点点头。“怪不得”众人听到这里,疑惑尽销,不由得十分自在。原来那陶弘景也是一饱学之士,只因不愿为官所以隐居华阳山,故他们一开始没人才出来。
“王爷,这童子还小,我却要带着他在身边进出军营,你看这……”萧衍看了看萧子良,尴尬地笑了笑,原来他竟是要为那童子讨一个“名分”呢。萧子良也是性情中人,见此,朗声说道:“好,现在我赐这小兄弟为我府中及萧衍军中的棋侍,可以随意出入王府以及军营。小兄弟,你看怎么样啊?”那童子高兴得搂着萧子良道:“谢谢伯伯,谢谢伯伯。”萧子良又说道:“小兄弟,还没请教你的高姓大名。我们以后怎么称呼你呢?”那童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对着萧子良和竟陵八友长揖一躬道:“在下陈庆之,小字子云。”“陈庆之,陈子云,不错的名字啊”萧衍点头笑道。
对,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名字,只是在座的人不会料到,这是一个将要改变历史的名字,一个值得被后世所景仰的名字。
疑惑尽销,众人欢畅,继续欢聚,直到东方发白之时才渐渐散去,不复赘述。
(第一章完)
荥城城头
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座军事重镇的每一个角落。夜,显得是那样的静,偶有几声寒鸦的鸣叫声都是那样的清晰。一切,显得是那么安详美好。城内的居民也许没人知道梁军已经接管了这座城,他们更不可能知道,数以万计的魏国守军竟然让一支数百人的小部队夜袭得手,基本没来得及反击就非伤即逃,溃不成军。
他静静地站在城墙上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丝毫不为刚才自己的指挥而感到欣喜,毕竟,压在他肩头和心头的担子太重。城内的银甲反射着月光,在敌人眼中显得是如此的冰凉,甚至有些阴森。这支身着明光铠,手执百炼环首刀,背披一身白袍的军队是梁军的骄傲,是一支背负着神圣使命的军队。他们中的很多人和他一样——魏国的入侵对他们既是国仇,又是家恨。
他伸手从怀中摸出一支玉箫,轻轻抚摸却并不吹奏。他不忍破坏这刻短暂而漫长的宁静,也不愿一人独奏,无人相和。他抬起头凝望着月光,月色在他看来是那样的惨白与无力。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是砒,月是霜,洒在离人伤口上。
“你一个人在洛阳过得好吗?”他伸手掬一把月华,轻轻地自问道。思绪,慢慢地飘回到那段岁月。
竟陵王府
厅中七人围在一张桌子旁,观看着两人对弈,厅内静的;连银针落地之声都可以听见,气氛紧张异常。那执黑子者浅笑不语,执棋放子,一举一动颇有大家风范。然而凝神一看,就会发现此人不过是一名七八岁的小童而已,真是让人十分诧异;相比之下,那位执白棋者就没这么轻松,他那冠玉般的脸因为紧张的缘故而略显苍白,宽阔的额头上布满汗珠。过了一会儿,一位腰悬长剑,身著一套劲装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厅,见那执白子者就是一个长揖,那执白子者只是微一颔首以示还礼,眼光却依旧未离那盘棋半寸。又下过了十余步,那执白子者放下棋子,叹道:“罢了罢了,棋已至此,不下也罢。”说罢站起身来,一抖长袍,对那童子竟是一揖,那童子跳下凳来,匆忙还礼说:“愧不敢当,愧不敢当。”那执白子者捋了捋胡须,笑道:“先生年纪轻轻棋艺便如此了得,真可谓少年英雄,但我们竟陵八友中也有深谙棋道者。练儿,为何不上去试试?”说罢他望了望那刚进来的劲装青年,示意他上前切磋。他的言谈举止间,颇有些不怒自威式的皇家气派。那青年见童子棋艺了得,本已跃跃欲试,现在听到此番话,便更是按捺不住了,嘿然一笑,抱拳道:“既然王爷有命,那萧衍就献丑啦。”原来那执白子者是当朝的竟陵王萧子良,而那少年则是将军萧衍,其余七人也是一时文豪,颇被时人称颂,与萧衍并称“竟陵八友”。
只见两人分边坐好,萧衍执白子,那童子依旧执黑子。萧衍见王爷称童子为“先生”,显然是十分尊重之故,又见他能在谈笑间杀败萧子良而且面无喜色,足可见他绝非易与之辈,所以他在豪爽的答应之后也不免有些担心。因为那童子年纪尚幼,故大家都让他先行,只见他不按常理出子,竟在中局布子。萧衍见此,心中更是一惊。原来在围棋中,四角四边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些地方一般黑白都会各落两子,称为“势子”,这是连围棋初学者都知道的道理,而那童子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在中部经营了起来。萧衍不敢大意,思忖片刻之后循着古法,在边角上布棋。萧衍刚下完一步那童子立马又下一子。两人棋风一快一稳,大有不同,煞是好看。不觉间,已经是日上三竿之时了,两人的棋也已经走了不少。只见那白子采取守势,虽然守得颇为精妙,但是黑子已经铺将开了,正准备蚕食。那白子防的再好也阻止不了渐渐被黑子合围的的趋势,双方厮杀缠斗不已,虽是僵持状态,但白子左右突击也仍难杀出重围,颇有些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味道;反观黑子,虽然一时难以将白子消灭,但也明显处于上风,要想赢得此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行棋至此,竟陵八友和竟陵王的神情皆十分凝重,气氛更加紧张了。
萧衍见此,反而十分大度的起身拱手道:“阁下棋艺高明,在下佩服得紧。”那童子棋艺虽高,但毕竟还是小孩心性,叫道:“先生抬举了,我师父的棋艺不知比我高明多少倍哩。”他这几句话带笑而说,加之他稚音未去,听来甚是好玩可爱,厅中众人皆被逗笑了,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下来。萧衍见那童子如此举动,便也不再拘束,问道:“尚未请教阁下师承。”
“伯伯,伯伯,我肚子饿了,有饭吃了吗?”那童子扯了扯萧子良的衣袖问道,对萧衍所说,竟像是没听到一般。萧子良在吩咐下人准备酒席后抱起那童子,用手轻轻刮他的鼻子,看上去十分疼惜的样子。他说:“这孩子今天来到府上说要和我们下棋,我见他就一小童,也就让他进来了,谁知他竟然能连败我们二人。之前我问他师承,他也不答,只说他是华阳山人。”“华阳山?”萧衍反复叨念这几个字,却实在想不出哪位高人是在华阳山的。
忽然间,那童子念道:“略管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拙者无功兮,弱者先亡。”在场的都是饱学之士,见那童子出口成章,一念便是马融的《围棋赋》,不由得对童子的师父更多一分敬佩。“伯伯,伯伯,你瞧刚才那局棋和天下大势是否有些相似呢?我们放着大好的中原不要,却用心在江南、吴越这些边角,结果会如何呢?”众人闻此,皆吃了一惊,萧子良更是有些不悦,但是他们都在认真思考那童子所说的话。那童子让萧子良把他放下来,然后他走到萧衍身边说:“家师说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名字估计也没多少人知晓,但仍能希望叔叔能答应他一件事。”萧衍笑了笑。爽快的答应了。那童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啊,好啊,以后可以去军营了。”萧衍眉头一皱,看了看那童子。只见他拿出一封信递给自己:“叔叔你自己看吧,我可没有说谎哦。”萧衍打开了信,只见那字铿锵有力,绝非一般读书人所写的字,不由得对那童子的师父添了一层好感。那信中详细叙述了那童子的身世,原来那童子是一弃婴,机缘巧合下被他师父收养。据他师傅所说,他虽体弱多病,弓马不行,但却天资聪颖,从三岁起至今一直跟在师父左右,用六年时间将他师父的天文、地理、医药、棋艺、行军、文学都学了一半。他师傅知道兵法若是不经过真正沙场上的磨练是难以成才的,而他自己也是个有着爱国之心的仁人志士,本应自己调教好徒弟。无奈他生性不愿为官,所以就难以为继了。他忽然想起了齐国有一位生性豪爽,交友满天下的儒将萧衍,故打算将徒弟托付给他,让徒弟每年跟着萧衍在军中半年,半年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冠礼,加冠之后则一直随着萧衍左右。信末,还特意留了一段叮嘱的话:“吾徒虽才华横溢之辈,然年少不免轻狂;且吾观天知此子运在其后半生。故不惑前勿使其独自领兵出征,否则轻则害己,重则祸国。谨遵此训,必有裨益,勿忘勿忘。”最后竟没有署名。读罢,萧衍心中虽奇,但仍然不禁豪气冲天的紧握那童子多的手,说:“小兄弟,以后跟着我吧,但我要事先说明,军营可不是好玩的地方,哭鼻子可别怪我哦。”那童子笑了笑,吐了吐舌头,模样甚是可爱。
“小兄弟,现在你可以说出师承了吧?”萧衍问道。“家师姓陶。”“陶弘景?是陶通明先生吗?”萧衍接着问道。那童子笑着点点头。“怪不得”众人听到这里,疑惑尽销,不由得十分自在。原来那陶弘景也是一饱学之士,只因不愿为官所以隐居华阳山,故他们一开始没人才出来。
“王爷,这童子还小,我却要带着他在身边进出军营,你看这……”萧衍看了看萧子良,尴尬地笑了笑,原来他竟是要为那童子讨一个“名分”呢。萧子良也是性情中人,见此,朗声说道:“好,现在我赐这小兄弟为我府中及萧衍军中的棋侍,可以随意出入王府以及军营。小兄弟,你看怎么样啊?”那童子高兴得搂着萧子良道:“谢谢伯伯,谢谢伯伯。”萧子良又说道:“小兄弟,还没请教你的高姓大名。我们以后怎么称呼你呢?”那童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对着萧子良和竟陵八友长揖一躬道:“在下陈庆之,小字子云。”“陈庆之,陈子云,不错的名字啊”萧衍点头笑道。
对,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名字,只是在座的人不会料到,这是一个将要改变历史的名字,一个值得被后世所景仰的名字。
疑惑尽销,众人欢畅,继续欢聚,直到东方发白之时才渐渐散去,不复赘述。
(第一章完)

- q420239533
- 2015/7/5 17:23:39
很少看到写陈庆之的小说,支持一下

- 西风禾黍
- 2015/7/6 5:50:05
“厅中七人围在一张桌子旁,观看着两人对弈,厅内静的;连银针落地之声都可以听见,气氛紧张异常。那执黑子者浅笑不语,执棋放子,一举一动颇有大家风范。然而凝神一看,就会发现此人不过是一名七八岁的小童而已,真是让人十分诧异;相比之下,那位执白子的仁兄就没这么轻松,他那面如冠玉的脸因为紧张的缘故而略显苍白,宽阔的额头上布满汗珠。”
总觉得这两处有点怪,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不需要凝神才能辨认出。而“仁兄”这个用词放在这里……感觉不是很妥的说~还不如直接写成“相比之下,执白棋者则balabalabala……”
==================
“过了一会儿,一位腰悬长剑,身著一套劲装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厅,见那执黑子者就是一个长揖,那执白子者只是微一颔首以示还礼,眼光却依旧未离那盘棋半寸。”
这句不够简练。而且,原谅我。。。我没看懂这句T T 我想说,年轻人对执黑棋者作揖,为什么是执白棋者还礼。。。
=================
“与萧衍并称“竟陵八友”是当时一个极其了不起的文学团体。”
话说文学团体这个词是不是用得有点先进了。。。我觉得这种语境下用这词有点怪诶= = 不如直接说“与萧衍并称竟陵八友,为时人所称颂。”怎样?
=================
写得不错,要是语句再精炼些就好了~
好久没看到有原创小说连载的了啊,楼主加油~继续写啊~
总觉得这两处有点怪,一个七八岁的孩童不需要凝神才能辨认出。而“仁兄”这个用词放在这里……感觉不是很妥的说~还不如直接写成“相比之下,执白棋者则balabalabala……”
==================
“过了一会儿,一位腰悬长剑,身著一套劲装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厅,见那执黑子者就是一个长揖,那执白子者只是微一颔首以示还礼,眼光却依旧未离那盘棋半寸。”
这句不够简练。而且,原谅我。。。我没看懂这句T T 我想说,年轻人对执黑棋者作揖,为什么是执白棋者还礼。。。
=================
“与萧衍并称“竟陵八友”是当时一个极其了不起的文学团体。”
话说文学团体这个词是不是用得有点先进了。。。我觉得这种语境下用这词有点怪诶= = 不如直接说“与萧衍并称竟陵八友,为时人所称颂。”怎样?
=================
写得不错,要是语句再精炼些就好了~
好久没看到有原创小说连载的了啊,楼主加油~继续写啊~

- cibhr
- 2015/7/6 20:28:18
3# 渔歌悠扬。
啊!您好伟大啊!终于有人肯为我的小说挑毛病了,先谢谢了,我也觉得那些地方不是很通顺,至于黑棋白棋那里纯属笔误……
啊!您好伟大啊!终于有人肯为我的小说挑毛病了,先谢谢了,我也觉得那些地方不是很通顺,至于黑棋白棋那里纯属笔误……

- yyj3286
- 2015/7/7 13:56:15
3# 渔歌悠扬。
再次谢谢,已经重新编辑了一下,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再告诉你一些关于这故事的创作的故事吧。我尽量坚持更吧,不过一周估计只能更一次,见谅哈~
再次谢谢,已经重新编辑了一下,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再告诉你一些关于这故事的创作的故事吧。我尽量坚持更吧,不过一周估计只能更一次,见谅哈~

- 河洛义教
- 2015/7/8 1:35:59
5# 冉闵
这个字数,能坚持一周更一次就已经很好啦~加油啊。
看帖认真回复是美德啊……尤其还是在我的版块里……所以没什么。
这个字数,能坚持一周更一次就已经很好啦~加油啊。
看帖认真回复是美德啊……尤其还是在我的版块里……所以没什么。

- 风行千里
- 2015/7/8 16:05:28
第一段不带感,看起来就不大吸引。
后头感觉还不错,个人对传说式的人物不感冒,除非他半路领便当吧= =、
棋指天下是个好设定啊~【你只不过是颗棋子,甚至连棋子都还不是】
后头感觉还不错,个人对传说式的人物不感冒,除非他半路领便当吧= =、
棋指天下是个好设定啊~【你只不过是颗棋子,甚至连棋子都还不是】

- 心想事成了
- 2015/7/9 10:02:40
好精彩啊!最喜爱这些英雄的文学传记了。第一段写景就把我迷住了,支持!

- 独立苍茫子
- 2015/7/9 19:33:40
8# 秋之旅人
谢谢,不知道后面写的你们喜不喜欢,希望继续支持,这样的作品很难写的……
谢谢,不知道后面写的你们喜不喜欢,希望继续支持,这样的作品很难写的……

- 勉小嘟嘟
- 2015/7/10 12:32:23
不好意思,这周太多事,但还是及时补上了,希望各位继续支持,有任何看法都欢迎~
第二章 却月阵
时间过得真快,细细算来,今年已经是我随着萧衍伯伯南征北讨的第十一个年头了,我在一年前行了冠礼。不知不觉间,师父也不让我再回山中找他,他说他已经没什么可以教给我的了;萧衍伯伯也由保护萧齐的江山转为保护他所建立的萧梁的江山。一切变化是那样大却又过渡得那么自然:东昏侯昏庸万分而伯伯他不仅功高而且又是皇亲,行废立之事并无太大不妥之处,这个国家在他统治下显得欣欣向荣,颇有重回甚至超过元嘉盛世的感觉。但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伯伯不让我带兵出征,只是让我训练一支数百人的小队伍,我依旧是一位小小的棋侍,。每当我问起他为何不让我带兵出征的时候他总推说是师父让他这样做的,但我问师父,师父却说上天自有安排,一切冥冥中自有定数。真把我弄糊涂了。幸好,我训练的这支部队能时不时和我们国家的军队“较量”一番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这不,今天又有一场“战斗”了。不知对手是谁呢?我要赶快赶去校场找伯伯去。哦,不对不对,该称“陛下”了。对了,还有一点不足就是陛下开始信佛了,与崇尚道家清静无为并以身作则的师父之间的分歧开始越来越大,但愿别出什么大事才好。
京郊校场
“子云,怎么这么晚才来?待会如果你战败了就有你好看。”陛下见我来晚了,佯怒道。
“臣知罪,还望陛下能暂且饶恕臣迟来之罪。臣愿立军令状,若臣战败,请陛下一并惩罚。”我长揖后说道。我深知无论我和伯伯私交再好,毕竟君臣有别,在群臣面前还是要对他毕恭毕敬的。
“好,这是你说的。别的不多说了,今天竞斗的双方是陈庆之和曹仲宗两位爱卿。”陛下俯视群臣,朗声说道。他说得字字铿锵有力,不怒自威。“曹爱卿,你领一千五百精骑,著红衣,作主攻方,务必将子云所率之部全歼。”
“是,末将领命。”那身长八尺,铁塔般的曹将军轰然应诺,说罢,他还轻蔑地瞥了我一眼,像是在对我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将领栽在你手里。
“子云,你领你属下的两百兵马,。著黑衣,作守方,可先行半个时辰,务必守住曹爱卿的三波进攻。”
“臣遵命。”我回答道。
“这次比试的地点定在西郊试马谷,为保安全,对阵双方所用兵器皆为竹制,上覆白粉,身上若有白粉即视为死亡。比试只是为了检验训练成果,实应点到即止,两位爱卿勿因此伤了和气。”伯伯说道。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子云,你可以出发了。曹爱卿,半个时辰后你也可以进攻了。”
“是,陛下 。我与曹将军齐声应道。
我马上挥军前往试马谷,临行时,我看了对方一眼,只见曹将军手下个个摩拳擦掌,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哼,我陈子云岂是易与辈,你们要小心了。
西郊试马谷
试马谷不远,急行一会就到了。“诸军徐行。”我下令道。早就听说这西郊试马谷是一片较为开阔的空地,在平原面积不大的南方,这就是一片天然的骑兵训练场。专门用于朝廷最精锐的骑兵在此试练良马,所以才有这样一个名字。而然今天来到这里我才发现这里竟是一处马蹄形的山谷,进谷只有一条大路,进谷处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长的坡道,通往山谷的最高处(当然,山谷的最高处其实是入谷前得那座供陛下观看这次较量而建的高台)。见此地形,我不由信心倍增,下令道:“骑队听令,你们分三分一的兵力到入谷处诱敌,必须一战即溃,诱敌深入切记绝不可胜,否则军法伺候,另外的则这样布置;弓兵队听令,你们中半数人携长弓,如此布置,其余的携连弩,这般安排;步兵队听令,你们将大盾置于阵前五十步处,背谷布下“却月阵”,一半人手执长槊先攻,待敌骑解接近后再如此变阵,然后余众执长枪攻之,长槊则如此再攻之;最后,我们将敌骑合围,漏网的已是惊弓之鸟,就让骑队把他们一举歼之。”
“谨遵将军吩咐。”士兵们轰然应诺,人虽不多但也有排山倒海之势。说罢,众部各自按布置去了。
布置得当后不久,便听到一阵马蹄声和沉重的击打声。我知道,敌骑上钩了。思量间,敌骑已到了可见之处。我方阵型赶快撤开一条缝隙让我方的骑兵退入阵内。只见那曹将军见到我 布下的两端凸起,中间贴谷,而且整体背谷而布的“奇异”阵法,应该是不由得一惊,略微放慢了马速,但依旧在向前猛冲,完全没意料到全军覆没的危险在等着他们。
“出击!”我怒吼道。
只见两条长路的最高处手执长弓的部队挽起长弓对着来犯的敌骑就是一阵猛射,兼之大盾后的弩手按动连弩后发出的一阵箭雨,可谓是飞蝗成阵,万箭齐发,如同一个三面的箭网罩向敌骑。只见敌骑在这面箭网下左绌右支,虽能斩和避开一些,但仍有不少敌骑身上被点上数个白点,失去战斗力。
“兄弟们,他们鬼把戏演完了,我们接着冲!冲垮他们这不堪一击的防线!”处在敌骑队伍中间处的曹将军吼道。虽然敌骑第一次进攻受阻,但毕竟人数上还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冲击力犹存,所以很快又冲了过来。
“变阵!”我大声命令道。于是,中部贴谷处的的步兵飞快将地将大盾拿到前面放置,而弩兵则退到最后,从容补充箭支。剩余的步兵则挑动长槊,准备进攻。如果说先前的那阵型是中间贴谷两端凸起的,向着谷内的主防的“却月”,那么现在变阵后的“却月”则是一轮向着谷外的主攻型的“却月”。
变阵的同时,敌骑依旧飞奔不已。
五十步。
三十步。
十步。
“杀!”两军几乎同时喊出了这一个字。敌骑倚仗着速度与居高临下的优势,想一举冲破我们的阵型,却没料到我们的长槊一出就直接将他们挑于马下或是拒之于数十步之外。然而,敌骑的后军丝毫不因前军出师不利而放缓进攻的脚步,依旧奋勇无比,个个都叫着喊着,杀声震天,以破阵为己任。
说时迟那时快,一阵攻防之后,双方的距离缩小至五步。
“长枪出击,长槊变短槊!”随着我的一声令下,持长枪的步兵们向前突击,长槊则又中间“折断”,分为两段,一支变两支,同时向敌骑刺去。而填充好箭支的弩手与长弓手又开始新一轮的箭雨,辅佐着枪兵们的攻击。这一次明显比之前奏效,失去战斗力的敌军越来越多。眼看再不撤退就有被全歼的危险,响马出身的曹将军慌乱中竟急着喊道:“风紧,扯乎!”敌骑本已没有恋战之心,一听此言便纷纷调转马头,只恨马少生了两条腿。
转了一圈就想走?可惜事情没这么简单。
“骑兵出击!”我大吼道。我知道,这肯定是这场战斗中我下的最后一个命令了。在制高点附近苦等已久的我方骑兵从东西两条大路的高出俯攻而出,,边杀边堵着敌骑的退路。随着那队之前诱敌后退入阵内的骑兵的重新杀出,敌骑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
“我投降。我输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曹将军带头扔下武器,沮丧的说道。对此,我只是表示友好得淡淡一笑,没有表现出很激动的样子。不是我知书达理或是懂得尊重对手,而是真的没什么好欣喜的。毕竟这样一支其实名不副实的“精骑”在我训练已久的“却月阵”下显得不堪一击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又怎会为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欣喜呢?况且,我对我今天所摆下的阵法也尚有不满意之处。
这时,陛下在群臣的簇拥下按辔徐行。群臣想起刚才所见的一切皆面有异色,而陛下却像早已料到似的,表现得十分得镇定。
“陛下,末将不中用,今日竟然败了这场仗,求陛下责罚。”曹将军翻身下马跪好,抢在陛下说话前说道。
陛下摆了摆手,眉头微皱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爱卿是败在自己人手里而非贼魏手里,又何须介怀。”“谢陛下,末将定会牢记陛下的金什么玉什么,以后勤习兵法,将来一定要报这一箭之仇。”曹将军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说罢。他用手摸摸脑袋,对我嘿然一笑:“小子,你的一字长蛇阵摆的不错嘛。”他不太清楚我的阵法的名字,所以说到“一字长蛇阵”这几个字的时候停顿了一下。曹将军虽然为人粗鲁,有些不学无术,连句成语“金玉良言”也记不清,但爱恨分明,是条汉子。他虽不是个好统帅,但应该是员勇将,运用得好,对国家必有大益,我想。因此我不能在众人前损他面子,可是现在又不能不解释清楚这阵法,因为我打算趁着今天的机会把这个阵法向群臣介绍和推广开去,以便有更多的部队掌握这套克制骑兵的战法,也利于我训练更多的士兵,一举两得嘛。可是现在该怎么办才好呢?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咯咯”的两声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原来发出这笑声的是一位劲装女子。只见她身著劲装,在显得英姿飒爽的同时也使得她原来就已很完美的身体线条更加显得玲珑有致。她的举手投足间,丝毫没有一般的待字闺中的女子的羞涩,反而多了几分掩饰不住的优雅、自信和大气。
“这位姑娘因何而笑,有何指教之处呢?”我见她隐隐间帮了我一个忙,心中有些颇有些好感,于是策马上前一揖后问道。
(第二章完)
额,忘记了,不小心开了个新帖发上来,麻烦版主删一下了。
第二章 却月阵
时间过得真快,细细算来,今年已经是我随着萧衍伯伯南征北讨的第十一个年头了,我在一年前行了冠礼。不知不觉间,师父也不让我再回山中找他,他说他已经没什么可以教给我的了;萧衍伯伯也由保护萧齐的江山转为保护他所建立的萧梁的江山。一切变化是那样大却又过渡得那么自然:东昏侯昏庸万分而伯伯他不仅功高而且又是皇亲,行废立之事并无太大不妥之处,这个国家在他统治下显得欣欣向荣,颇有重回甚至超过元嘉盛世的感觉。但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伯伯不让我带兵出征,只是让我训练一支数百人的小队伍,我依旧是一位小小的棋侍,。每当我问起他为何不让我带兵出征的时候他总推说是师父让他这样做的,但我问师父,师父却说上天自有安排,一切冥冥中自有定数。真把我弄糊涂了。幸好,我训练的这支部队能时不时和我们国家的军队“较量”一番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这不,今天又有一场“战斗”了。不知对手是谁呢?我要赶快赶去校场找伯伯去。哦,不对不对,该称“陛下”了。对了,还有一点不足就是陛下开始信佛了,与崇尚道家清静无为并以身作则的师父之间的分歧开始越来越大,但愿别出什么大事才好。
京郊校场
“子云,怎么这么晚才来?待会如果你战败了就有你好看。”陛下见我来晚了,佯怒道。
“臣知罪,还望陛下能暂且饶恕臣迟来之罪。臣愿立军令状,若臣战败,请陛下一并惩罚。”我长揖后说道。我深知无论我和伯伯私交再好,毕竟君臣有别,在群臣面前还是要对他毕恭毕敬的。
“好,这是你说的。别的不多说了,今天竞斗的双方是陈庆之和曹仲宗两位爱卿。”陛下俯视群臣,朗声说道。他说得字字铿锵有力,不怒自威。“曹爱卿,你领一千五百精骑,著红衣,作主攻方,务必将子云所率之部全歼。”
“是,末将领命。”那身长八尺,铁塔般的曹将军轰然应诺,说罢,他还轻蔑地瞥了我一眼,像是在对我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将领栽在你手里。
“子云,你领你属下的两百兵马,。著黑衣,作守方,可先行半个时辰,务必守住曹爱卿的三波进攻。”
“臣遵命。”我回答道。
“这次比试的地点定在西郊试马谷,为保安全,对阵双方所用兵器皆为竹制,上覆白粉,身上若有白粉即视为死亡。比试只是为了检验训练成果,实应点到即止,两位爱卿勿因此伤了和气。”伯伯说道。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子云,你可以出发了。曹爱卿,半个时辰后你也可以进攻了。”
“是,陛下 。我与曹将军齐声应道。
我马上挥军前往试马谷,临行时,我看了对方一眼,只见曹将军手下个个摩拳擦掌,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哼,我陈子云岂是易与辈,你们要小心了。
西郊试马谷
试马谷不远,急行一会就到了。“诸军徐行。”我下令道。早就听说这西郊试马谷是一片较为开阔的空地,在平原面积不大的南方,这就是一片天然的骑兵训练场。专门用于朝廷最精锐的骑兵在此试练良马,所以才有这样一个名字。而然今天来到这里我才发现这里竟是一处马蹄形的山谷,进谷只有一条大路,进谷处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长的坡道,通往山谷的最高处(当然,山谷的最高处其实是入谷前得那座供陛下观看这次较量而建的高台)。见此地形,我不由信心倍增,下令道:“骑队听令,你们分三分一的兵力到入谷处诱敌,必须一战即溃,诱敌深入切记绝不可胜,否则军法伺候,另外的则这样布置;弓兵队听令,你们中半数人携长弓,如此布置,其余的携连弩,这般安排;步兵队听令,你们将大盾置于阵前五十步处,背谷布下“却月阵”,一半人手执长槊先攻,待敌骑解接近后再如此变阵,然后余众执长枪攻之,长槊则如此再攻之;最后,我们将敌骑合围,漏网的已是惊弓之鸟,就让骑队把他们一举歼之。”
“谨遵将军吩咐。”士兵们轰然应诺,人虽不多但也有排山倒海之势。说罢,众部各自按布置去了。
布置得当后不久,便听到一阵马蹄声和沉重的击打声。我知道,敌骑上钩了。思量间,敌骑已到了可见之处。我方阵型赶快撤开一条缝隙让我方的骑兵退入阵内。只见那曹将军见到我 布下的两端凸起,中间贴谷,而且整体背谷而布的“奇异”阵法,应该是不由得一惊,略微放慢了马速,但依旧在向前猛冲,完全没意料到全军覆没的危险在等着他们。
“出击!”我怒吼道。
只见两条长路的最高处手执长弓的部队挽起长弓对着来犯的敌骑就是一阵猛射,兼之大盾后的弩手按动连弩后发出的一阵箭雨,可谓是飞蝗成阵,万箭齐发,如同一个三面的箭网罩向敌骑。只见敌骑在这面箭网下左绌右支,虽能斩和避开一些,但仍有不少敌骑身上被点上数个白点,失去战斗力。
“兄弟们,他们鬼把戏演完了,我们接着冲!冲垮他们这不堪一击的防线!”处在敌骑队伍中间处的曹将军吼道。虽然敌骑第一次进攻受阻,但毕竟人数上还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冲击力犹存,所以很快又冲了过来。
“变阵!”我大声命令道。于是,中部贴谷处的的步兵飞快将地将大盾拿到前面放置,而弩兵则退到最后,从容补充箭支。剩余的步兵则挑动长槊,准备进攻。如果说先前的那阵型是中间贴谷两端凸起的,向着谷内的主防的“却月”,那么现在变阵后的“却月”则是一轮向着谷外的主攻型的“却月”。
变阵的同时,敌骑依旧飞奔不已。
五十步。
三十步。
十步。
“杀!”两军几乎同时喊出了这一个字。敌骑倚仗着速度与居高临下的优势,想一举冲破我们的阵型,却没料到我们的长槊一出就直接将他们挑于马下或是拒之于数十步之外。然而,敌骑的后军丝毫不因前军出师不利而放缓进攻的脚步,依旧奋勇无比,个个都叫着喊着,杀声震天,以破阵为己任。
说时迟那时快,一阵攻防之后,双方的距离缩小至五步。
“长枪出击,长槊变短槊!”随着我的一声令下,持长枪的步兵们向前突击,长槊则又中间“折断”,分为两段,一支变两支,同时向敌骑刺去。而填充好箭支的弩手与长弓手又开始新一轮的箭雨,辅佐着枪兵们的攻击。这一次明显比之前奏效,失去战斗力的敌军越来越多。眼看再不撤退就有被全歼的危险,响马出身的曹将军慌乱中竟急着喊道:“风紧,扯乎!”敌骑本已没有恋战之心,一听此言便纷纷调转马头,只恨马少生了两条腿。
转了一圈就想走?可惜事情没这么简单。
“骑兵出击!”我大吼道。我知道,这肯定是这场战斗中我下的最后一个命令了。在制高点附近苦等已久的我方骑兵从东西两条大路的高出俯攻而出,,边杀边堵着敌骑的退路。随着那队之前诱敌后退入阵内的骑兵的重新杀出,敌骑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
“我投降。我输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曹将军带头扔下武器,沮丧的说道。对此,我只是表示友好得淡淡一笑,没有表现出很激动的样子。不是我知书达理或是懂得尊重对手,而是真的没什么好欣喜的。毕竟这样一支其实名不副实的“精骑”在我训练已久的“却月阵”下显得不堪一击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又怎会为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欣喜呢?况且,我对我今天所摆下的阵法也尚有不满意之处。
这时,陛下在群臣的簇拥下按辔徐行。群臣想起刚才所见的一切皆面有异色,而陛下却像早已料到似的,表现得十分得镇定。
“陛下,末将不中用,今日竟然败了这场仗,求陛下责罚。”曹将军翻身下马跪好,抢在陛下说话前说道。
陛下摆了摆手,眉头微皱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爱卿是败在自己人手里而非贼魏手里,又何须介怀。”“谢陛下,末将定会牢记陛下的金什么玉什么,以后勤习兵法,将来一定要报这一箭之仇。”曹将军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说罢。他用手摸摸脑袋,对我嘿然一笑:“小子,你的一字长蛇阵摆的不错嘛。”他不太清楚我的阵法的名字,所以说到“一字长蛇阵”这几个字的时候停顿了一下。曹将军虽然为人粗鲁,有些不学无术,连句成语“金玉良言”也记不清,但爱恨分明,是条汉子。他虽不是个好统帅,但应该是员勇将,运用得好,对国家必有大益,我想。因此我不能在众人前损他面子,可是现在又不能不解释清楚这阵法,因为我打算趁着今天的机会把这个阵法向群臣介绍和推广开去,以便有更多的部队掌握这套克制骑兵的战法,也利于我训练更多的士兵,一举两得嘛。可是现在该怎么办才好呢?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咯咯”的两声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原来发出这笑声的是一位劲装女子。只见她身著劲装,在显得英姿飒爽的同时也使得她原来就已很完美的身体线条更加显得玲珑有致。她的举手投足间,丝毫没有一般的待字闺中的女子的羞涩,反而多了几分掩饰不住的优雅、自信和大气。
“这位姑娘因何而笑,有何指教之处呢?”我见她隐隐间帮了我一个忙,心中有些颇有些好感,于是策马上前一揖后问道。
(第二章完)
额,忘记了,不小心开了个新帖发上来,麻烦版主删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