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分享帖】我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准备翻开书的前一秒。(3.22更新)
  • 浏览:606 评论:8 人

  •     有人说,阅读是私密的事情,我不愿透露,这会让对方直达我的内心世界。
        我亦赞同这个观点,阅读和写作都是自我与灵魂的对话。这个过程太隐秘了,一旦分享便如同把自己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
        但是,怎么办呢,每当我遇到喜欢的书籍,读到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那被打动过的故事……都过于迫切地想与人分享呢。
        想让你知道——看,我觉得这话写得真好啊。


    关于【个人分享帖】: 每天都会抽出大量时间阅读,一没事便翻开一本书早就是刻入骨髓的习惯。
                                        帖子里更新的,便是我眼下正在读的书。
                                        用〖〗标示出来的是书中的句子节选,后面一般会跟着我随手的感想=    =



    ------------------------------------------------------------------------------------------------------------------------------------------------------





    卍 3月15日  苗炜《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 我似乎是在英国结束了一次奔波,就像我曾经在雅典、耶路撒冷、孟菲斯和迦太基的残骸上经历过的一样。我经历一个又一个名城,看见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毁灭,我感到某种痛苦的晕眩。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克伦威尔和纪尧姆生活的岁月今安在?这一切都结束了。爱和恨,高尚和平庸,幸福和苦难,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刽子手和牺牲品,国王和人民,都沉睡在同一片寂静和尘埃之中。倘若人类和天才之最活跃部分尚且如此,他们如同昔日的影子游荡在当代人中,他们已不能靠自己活着,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活过,那么我们该是怎样一种虚无啊! 〗                                  



            倒是想起弗朗索瓦的作品《往日贵族的歌谣》中的句子:去年的雪如今安在。
            哈哈,原本是用来形容对美人香消玉损的遗憾和惋惜的,在这里被我联想成看着名迹追思往日文豪。
            若是文学无法承载历史,若是历史无法照应文学,那旅游该是一件多么寂寞的事情啊。



    〖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个纪录片的片段,一个是柏林焚烧犹太人书籍的镜头,柏林市长咆哮着要烧掉弗洛伊德等人的著作,市民们将一本本一摞摞的书扔向火堆。另一个片段只是一个老者在蓝色背景下平静地叙述,这是那部9个小时长的《浩劫》的风格,不使用历史镜头,让言语和文字带你去现场,那个老者讲述一个死去的同胞:“他要逃难的时候带了一把小提琴,他说,德国人那么喜欢音乐,如果我给他们演奏一段,他们也许就不会杀我。” 〗


            法国当代著名的纪实摄影家马克.吕布有一幅作品,反映的就是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
            ——黑白照片,灰蒙蒙的天空,一个裹着大衣的男人伫立在一节列车前。车身上有一段德文,关于“沉默的火车之旅”。当犹太人踏上了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便意味着永无归日。那是通往死亡的列车。
            我们如何铭记这样沉重的历史,如何面对在人类文明飞速进步的途中所发生的这些罪恶。




    〖 我有好多朋友都梦想开一家书店,如果不出意外,他们的书店都会关张,而且关张的速度极其惊人。我有一个朋友,开书店加卖茶和咖啡,等我向他打听书店的具体地址时,书店已经亏损20多万关门了。现在,一个读者可以在网上读到很多书,但我知道,一个人即便在电脑上能看到一百万本书,他还是会喜欢逛书店。图书馆那是做学问用的,逛书店是一种闲杂的热情。英国一家杂志报道纽约的独立书店,做的题目是“顾客最愿意偷什么书”,调查显示,最近一年多,被偷最多的是麦克尤恩的《赎罪》;长久以来,被偷最多的经典作家是海明威。我看了这报道就郁闷,这些独立书店,大多是苦苦经营,没事儿还老碰上窃书贼。这年代去书店买书,应该是一种积德行善的事了。 〗


            我想说,在网上买书,你永远不可能和空闲的店员聊着关于这本书的故事;永远不可能偶遇书店里和你爱好相同的读者并相视一笑;永远不可能体会置身书海的畅快和闲适。虽然大部分在网上买书,但每次去书店还是会拎回五六本,杯水车薪,绵薄之力,尽我所能吧。




    〖 1979年12月11日,特蕾莎修女在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她在演讲中留下许多精彩的句子,“基督在我们心中,基督在我们遇到的穷人身上,基督在我们给出和得到的微笑中。”但在她的私人信件中,她总哀叹“黑暗”“孤独”“痛苦”,她说“微笑是一种面具,能掩盖所有事”,她怀疑口口声声宣扬上帝的爱是不是“伪善”。
    她曾嘱咐旁人在她死后要将她的所有信件销毁,但这些信件保存了下来,让我们看到这位圣徒和我们一样的怀疑——看到了人世间最苦难的一群人,看到了地域一般的生活,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真的有天堂吗? 〗


            发觉自己所看过的大部分名著都会暗含着这样一个主题:众生平等。
            还是会被《简爱》中的那段独白感动: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才会让那些书拥有着永恒的魅力吧,好书应该是这样的——可以洗涤、净化你的思想,让生命变得轻盈阔达。

    表示外国作品中,最深受感动的依然是《简爱》;
    然后是多丽丝.莱辛的《裂缝》
    还有卡勒德.胡赛尼得《追风筝的人》

    93的,来二两!
    ——2011年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汽柴油价格上涨,这是本年成品油价格首次上调。据说等油价再涨,去加油时就得这么说了。

    我看到沙发那里的评分就严重想要吐槽……话说下午在看文学版帖子的时候怎么会漏看了这一张真诡异了= =

    这标题~~果然是书虫的最好写照啊~~
    关于书店,让人感觉好的书店现在是千金难求啊……现在买书都是网上翻评论下订单拿快递,感觉连书籍的消费都是那么快餐化了
    被偷得最多的书是《赎罪》,这个细节的讽刺意义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