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话。想找个人说话。
  • 浏览:1100 评论:7 人
  • [mp3]http://www.quanqi.cc/vr/music/1.mp3[/mp3]

    想说话。想找个人说话。

    刚刚还想换个马甲发的,@满城衣冠 
    可是想想还是算了吧。能不装就少装。
    趋利避害,人之所想。
    装的话,无非是为了展示理想中的“我”,或者维持别人眼中的“你”罢。

    记得记得,英语里的Alone和Lonely,翻译为孤单和寂寞吧。
    我可以安然地接受孤单,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房间里听听音乐,看看书。
    至于寂寞,承受、接受、忍受了很久很久,可还是很难想象如何去享受。

    此时此刻,心情是很低落的,有一种很是孤寂的感觉。渴望与人交流,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也找不到人。
    其实所谓的找不到,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只是何谓合适。

    圈子太窄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太强。
    无数次想有另外一个自己出现,可以对自己有无限的理解、接受与包容。
    嗯,完美主义,极端的非此即彼的思想。
    悲观,生活本来有无数种可能,奈何看到的只有黑暗。

    其实这种状态是何其常见,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绪,总会让我们知道并不只有自己一个是这样。
    所以我们并不孤单,但都寂寞。

    跟一个人认识了十九个月,打定心思培养了八个月的感情。然后就没有了。
    这段时间期间,自己当了一年班长、15天导生,考了一个驾驶证,去了几次旅行。

    还做了一件至今仍耿耿于怀的坏事。
    遗憾的这并不是出于愧疚,而只是纠结于自己做错事情,影响了自己的形象,授人以柄,给别人提供了攻击自己的可能。
    是的,害怕别人的攻讦、批评、否定,才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动力。
    追求完美,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诚然,对于不合适的,我也是这么待人。何况当下的这种状态,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而产生。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寂寞,因此导致如今各种不愉快体验。
    很简单,如果可以消除这些体验,对象无论换成一二三四五,我都没有意见。

    嗯,我还是想说话。我们来说说话吧。

    【转】谁是你可以说话的人

          记得《艺术人生》有一次访谈,朱军问一直单身的演员王志文:40了怎么还不结婚?王志文说:没遇到合适的,朱军问“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这还不容易?”朱军笑。

        “不容易。”王志文说,“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是的,我常常体会到这句话里那种深深的难以言说的滋味,找一个能随时随地和你聊天的人真的很难。

        或许你人缘不错,与你认识的人很多,和你关系不错的人也很多,但即使是你朝夕相处的家人,甚或是亲密无间的爱人,你也未必见得想什么时候说就能和他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什么时候都不必担心失礼,不必自责,不必畏惧被冷淡和被斥责。

        茫茫人海,阡陌红尘,通讯录上的名字几十上百,有时候,打开手机,一个一个名字的翻过去,又有几个人能让你安心和坦然,可以去打扰,可以去随时随地地畅所欲言?

        有些时候,我们宁可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的对自己诉说,也不愿跟身边的人透露一丝半语,一些苦恼和烦闷,一些心情和境遇,别人不曾身临其境,自然不能感同身受,理解的也许能说些中肯宽慰的言语,敷衍的人就只说几句套话,会让你立刻后悔坦露了心迹。

        白天我们将自己重重地包裹在铠甲之下,将真实的自己深深地隐匿起来,再亲密的人也会有顾忌,再相知的人也会有猜度。我们就象那一群浑身长满了刺的豪猪,为了御寒,挤在一起,为了自保,维持距离。想找个什么时候都可以说话的人,是难的。想找个什么时候都说真话的人,更难。

        偶尔我们心中也会有汩汩的清泉流出,我们毫无做作的流露出真诚和热情,在眼与眼中交流,在心与心中温热,但很快地会连我们自己也笑起自己的幼稚,心和心,远远的总是隔着那么一段距离,甚至于永远走不到同一条轨迹。

        我们已经越来越不会真实,越来越找不到真实,越来越不敢表达真实。

        另一个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后宫粉黛三千,他最爱的人是容妃。他到容妃那里,最爱说的话就是:“朕想和你说说话。”然后,把一些国事家事倾诉一番。到后来,他不得已废了容妃,每每郁闷时,总要走到容妃宫前。但是,人去宫空,贵为千古大帝,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这两个“成功人士”,对爱人的要求同样简单——能够说说话而已。细细想来,也就如此:你干的事情再伟大,再轰轰烈烈,你也是一个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也希望有一个贴心贴肺、知冷知热、能深刻理解你的思想与情感的人在身边,跟你交流、沟通。这样,你就不至于孤单、寂寞。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找一个你爱与之聊天的人结婚,当你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现喜欢聊天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当时,我还以为这是小女人情怀。现在看来,不仅是女人,男人也有这样的要求啊。

        读到这一篇文章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对爱情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跟王志文一样,我似乎也一直都在寻找一位能够随时可以说话的人,也会有如上那种,翻遍手机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能够随意交谈的人。

        爱情应该是无所不言,是相依为命;是身处寂寥却不感寂寞,是明知路漫漫、雪茫茫,却仍感激能与你一同走过……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长大了,开始遵从“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处事原则,凡事都要一声不响。

        生活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年轻的时候,遇到的人多,想说的话也很多,无所顾忌,可能今天会跟这个朋友无所不谈,明天和另外一个人聊得忘记时间,即使是自己编造的故事,两个人也能谈得津津有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会慢慢地发现,能听你说话、和你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这些居然都成了自己一种奢侈欲望。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只有一个固定的密友,能够在你孤寂的时候听你倾诉,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这样的苦衷其实古往今来一直都存在着,就连鲁迅在碰到瞿秋白的时候也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或许,在某一天,当我们发现知己变成异性时,爱情就来临了吧!

    我经常回家,虽然一回去我什么事都没有做,但是就是想回去,因为那里有个听我说话,给我专业意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