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之结局及原因分析
  • 浏览:598 评论:8 人

  •       恋爱,对刚从高考压力解放出来的莘莘学子来说,就像一个鲜甜多汁的野果,充满了诱惑。经过军训的相处,班会上的展示,红男绿女基本锁定了目标,分别在“男+女=恋爱”这条不定方程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天下最有效率的事,莫过于此了。男的找到了夏娃,女的找到了亚当,——天下最开心的事,也莫过于此了。接下来,无论是磕磕碰碰,还是顺顺利利,都共同走过了四年,然而结局如何?这是很多大学恋者均关心的问题。
          结局之一:分离。原因之一是:相爱容易,相处太难——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时下中国社会离婚频繁离婚率高。起初两人相爱,都是开足了火力,展现了最好的自己,从而得到对方的倾慕。确立恋爱关系后,不禁有所松懈,带着的面具倾斜了些,露出了一些缺点,双方不能容忍,渐渐发生口角。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男的说:原来你美貌的外表里藏着蛇蝎之心。女的说:原来你是只披着羊皮的狼。人心知道了,双方均进行了调整,以图使爱的车轮继续转动,哪怕拉动车轮的齿轮没有完全吻合。结果,徒劳无功,轮子无奈停下,大家在旁边 say
    goodbye.。原因之二是:有性无爱。双方结合,乃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说 I
    LOVE
    YOU 仅仅是因为我是男,你是女,或我系男,你系靓女,又或我系女,你系靓仔。双方见面,目之所示,身之所行,口之所言,都为满足彼此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他们这样做,我认为无可厚非: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事了。到头来,没有爱情的支撑,分手就顺理成章了。有的男女的确是真心相爱的,却最终分手,令人扼腕,然细细思之,又不足为奇了。男女双方进入大学,父母按时汇上丰厚的生活费,令他们无经济之忧;身处校园,未涉职场,他们很少社会争斗。因上两点,无后顾之忧的男女双双犹如进入了世外桃源,谈花赏月,谈情说爱,谈天论地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过着舒服的日子。一旦毕业,则将隐居在桃花源里的人拉回到刀光剑影的前秦时代,权谋、倾轧、陷阱无所不在。激烈的碰撞让其喘息未定之际,父母的声音又传了过来。尽管封建时代已然过去,可门当户对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为父为母者皆希望子女的令一半与自己家的差不多。民以食为天,马克思的《资本论》也说经济基础决定精神文明。到了关键时候,人们往往还是以经济观念考虑问题,什么“地老天荒”、“海枯石烂”,都跑到一边去。也许,这就是恋爱使我们走进理想,婚姻让我们回归现实;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六个人的事。来自家庭的反对、自身经济实力的薄弱终于又令一对恋人分手。
          结局之二:继续走下去。这也是很多君子淑女所希望的结局,皆大欢喜嘛,有情人终成眷属嘛。然而却不容易。怎样可以成功,容我一一道来。男女真心相爱且至少有一个为富二代且富二代得到家长支持,如此可以成功,一方有了财力支持,另一方即使父母反对也无效,在现在法治昌明的时代,人人皆有人权,连私奔也是可以免了的,——当然了,如果双方家长均点头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双方真心相爱,均得不到家里支持,然而都找到好的工作,也可以,如果都找不到,就只能做贫贱夫妻了,但现在这种情况实在太少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如何忍受?)。当然了,既有家庭支持又有好工作的就更好了。还有一种,双方有共同的志趣,像马克思和燕妮一样。如此,不仅大学毕业两人不会分开,一生一世都不分开了,最终“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据目前的了解,大学恋爱四年后分离的远远多于继续走下去的。
          无论以后是分离还是继续走下去,现在都不要害怕,应放开心性,想恋就恋。恋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何必太过压抑自己,患得患失呢?


    巨乳哥又有新言论
    顶一下

    男的找到了夏娃,女的找到了亚当
    我想到一个很内涵的东西
    外国人是亚当和夏娃的孩纸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看懂的笑一笑


    马克思的《资本论》也说经济基础决定精神文明
    我只记得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