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文選】
  • 浏览:1141 评论:4 人

  • 感懷

    萬山拱極一峰高,遯跡何心仗節旄。   
    望月空餘落花句,題詩寄詠猗蘭操。   
    江湖秋水人何處,霖雨蒼生氣倍豪。   
    笑視吳鉤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1927年作於白帝城


    贈劉存基

    方寸糾紛俗累縈,無端悵觸筆花生。   
    人因落魄尋知己,詩寫牢愁見性情。   
    洛水夢回千里曲,蜀山登斷一鉤輕。   
    枕邊莫惱鵑聲惡,催起劉郎趁早行。   
    ——作於1927年


    遊綏定鳳凰山

    英雄處處出人頭,又上高峰作壯遊。   
    滿眼蒼生歸掌握,數堆疑塚感荒邱。   
    蕭蕭木葉傳邊警,點點梅花為我愁。   
    休到昆侖山上游,中原王氣不勝秋。   
    ——作於1929年


    黃州早春登城

    兩字功名百戰哀,江山無改此登臺。
    舉杯獨酌看周易,樊口江魚下酒來。


    滿江紅?登蓬萊閣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遊,念彌陀。


    回防途次

    行行重行行,曰歸複曰歸。
    江南草木長,眾鳥亦飛飛。
    憶昔赴戎機,長途雨雪霏。
    整旅來湘浦,萬裏振天威。
    孰意輦轂下,妖孽亂京畿。
    虺蛇思吞象,投鞭欲斷淝。
    我今定歸期,天下一戎衣。
    舳艫連千里,旌旗蔽四圍。
    春滿瀟湘路,楊柳正依依。
    和風送歸鳥,綠草映晴暉。
    少年惜春華,勝日鬥芳菲。
    來路作歸程,風景仍依稀。
    周公徂東山,憂攙亦畏譏。
    軍中名將老,江上昔人非。
    建樹須及時,動靜宜見幾。
    何日摧狂虜,發揚見國威。
    不問個人瘦,惟期天下肥。
    丈夫貴兼濟,功德乃巍巍。
    江上送歸舟,風急不停揮。
    得遂擊楫志,青史有光輝。
    春日雁北向,萬裏動芳徽。
    鴻漸磐石願,衍衍不啼饑。
    止戈以為武,烽煙思郊圻。
    同仇複同仇,歸願莫相違。


    初至黃州,走筆雲史

    為謀統一十餘秋,歎息時人不轉頭。
    贏得扁舟堪泛宅,飄然擊楫下黃州。


    赤壁春望書示雲史

    戎馬生涯付水流,卻將恩義反為仇。
    與君釣雪黃州岸,不管人間且自由。


    對聯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
    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抱甕,真個解甲歸田。


    懷古二首 其一

    撼山容易撼軍難,軍號岳家策萬全。
    炎宋再興無上策,朱仙一戰定中原。
    黃龍搗去臣心願,金字牌來士膽寒。
    無限風波無限恨,可憐二聖不歸還。


    為劉少南書扇

    人生切莫逞英雄,萬事無如一理通。
    虎豹還須防獬豸,蛟龍最怕遇蜈蚣。
    小人行險終須險,君子固窮未必窮。
    百尺樓船沉海底,只因使盡一帆風。


    贈張漢卿 民國廿年冬

    棋秤未定輸全局,宇宙猶存待罪身。
    醇酒婦人終短氣,千秋誰諒信陵君。
     

    黃州早春二首   

    煙雨連江春水來,扁舟無事只銜杯。
    吳頭楚尾三千里,卷上珠簾看一回。
    水滿長江酒滿卮,春山如笑語如詩。
    東風吹綠黃州岸,自起開窗畫竹枝。


    失題

    大會蟠桃三月三。我生已日假天緣。
    同斟杯滿葡萄酒,共慶春開錦繡筵。
    籌借席前諸將帥,樂聞空際眾神仙。
    竹陽從此傳佳話,事記共和十七年。


    失題

    竹陽城外有高臺,把酒登臨曙色開。
    蜀隴雲山皆北向,巴渝風雨自東來。
    錦帆終古天涯去,春色無端地底回。
    到此我思廿八將,誰為呼取盡餘杯?


    失題

    民國軍人皆紫袍,為何不與民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紅燭燒殘萬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靈是爾曹!
    ——以上三首作於“民國16年(1927)年七月,吳佩孚戰敗於南陽,遁至大竹雲霧山梨樹寺。次年3月7日,吳佩孚54歲生辰,大開壽筵,款待貴賓。”


    清嘉慶帝的原詩

    內外朝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慢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初至黃州,走筆雲史

    為謀統一十餘秋,歎息時人不轉頭。
    贏得扁舟堪泛宅,飄然擊楫下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