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鹿原》
  • 浏览:221 评论:7 人


  •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就是这一句,拉开了《白鹿原》的序幕,也拉开了数十年里中国翻云覆雨的惊天巨变的序幕。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通过白、鹿两姓一个家族的纠葛, 全景式地描画了陕西关中乃至整个中国农村从清末民初到1949 年解放, 其间50 年的繁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塑造了白稼轩、黑娃、鹿子霖、田小娥、朱先生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群象。小说于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作为具有史诗性的鸿篇巨制,其背后所折射的深刻思想发人深思,让人不忍卒读。
      第一,《白鹿原》的历史性。正如开篇所说的一样,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故意借巴尔扎克之口,为我们预言了这部小说大纲的立足之地——民族的秘史。而读下去不难发现,小说当真是沿袭着历史发展的路线,来反映白鹿原自清末到解放初期几十年的变化历程,当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朱先生。朱先生是小说中一个作者刻意费了不少笔墨浓妆淡抹的人物。而这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具有正义感的人物,其实他的原型便是清末举人、蓝田人牛兆濂(1867 - 1937) , 人称牛才子。他的确游说过清末陕甘总督升允; 亦曾领导蓝田县的赈灾, 评为陕西省第一; 镇嵩军祸陕, 刘镇华曾亲自登门拜访, 他闭门不见; 日军进关, 承德失守, 他联络兴平张果斋等人, 集聚义勇500 人, 通电全国, 投笔从戎, 赶赴山西前线, 被半路劝回??牛兆濂的这些史实, 在陈忠实笔下的朱先生身上得到集中的反映。另外,在白鹿原上关于建立农协的“风搅雪”运动,白灵的惨死也是接近历史。我认为,作者把清末到解放这一段历史通过白鹿原这个媒介折射出来,是为了表现历史对于乡村的影响以及随着历史浪潮下,人民思想的微妙变化。而作者的朋友冯希哲先生曾说,陈忠实《白鹿原》的人物基本上也能够找到原型。而作者为写这部小说,也专门走遍了白鹿原的几个乡镇,搜集当地的历史。这除了使安排的情节更真实外,我认为,《白鹿原》其实于其本身便是一部白鹿原的历史。它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性,让其具有足以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同时不忘对今日的深思。《白鹿原》的历史性,使人不把其作为一部单纯的小说,而是可以把其作为是一部地方志,甚至是中国从清末至解放乡村的缩影。
      第二,《白鹿原》小说中的畸形恋情观。《白鹿原》中所塑造的田小娥是最典型也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人物。小娥本来是郭举人家中的小妾,但是因为受到举人夫人的嫉妒与压迫,过着“守活寡”与猪狗不如的生活。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小娥敢于与黑娃私奔,而他们俩得恋爱却注定不为乡人所容。但至少黑娃与小娥生活在窑洞的那段时光是美好的,也是幸福的。可惜好景不长,黑娃因为农协运动的失败而上山当了土匪,而小娥的悲剧便从此开始了。先是为了保护黑娃以及为了自己的生存,小娥被迫与鹿子霖——村子里最受尊重的人之一发生关系,继而受到鹿子霖的胁迫而引诱白孝文与之发生关系,接着,小娥便受到全村人的唾弃,而她也被冠之以淫娃的骂名。最后,小娥被自己丈夫的阿大——鹿三所杀,结束了其悲剧的一生。
    纵观田小娥与黑娃、鹿子霖以及白孝文之间的爱情,其实都是建立在赤裸裸的性关系上。黑娃从一个不晓性事的淳朴男孩而在小娥的引领下转变成一个对性、对女人具有强烈追求的人,其实黑娃与小娥之间的恋爱,我认为,是先有性而后有爱。而黑娃沦落为土匪时仍惦记着小娥,与其说这是对小娥的爱,毋宁说这是对小娥性的追求。在他偶然回来一次时,他对小娥所表达的爱也是通过性的方式而表达的。而无论是黑娃、鹿子霖还是白孝文,他们都是对爱情的诠释都是建立在首先解决了男人生理需要的基础上。而小娥的悲剧在于,其实她的意义只不过是男人间的泄欲工具,或者于鹿子霖还有一种意义,那充其量也不过是成为鹿子霖报复白嘉轩的复仇工具罢了。
      田小娥、鹿子霖与白孝文是身处在封建制度衰落的时代,但是他们始终都是忍受着封建思想对他们的摧残。鹿子霖身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但是却为老不尊,甚至打起自己媳妇的主意,最好导致鹿冷氏吓死。而田小娥最后在他脸上尿了一回则是作者借其来羞辱这个披着封建礼教外衣的“伪君子”。而我认为,鹿子霖不但是一个披着封建礼教外衣的恶魔,他威逼女人就范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体现了时代的悲哀性的同时,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封建思想不仅从精神上对人形成了桎梏,造成了折磨,而还要借鹿子霖等人对人的身体造成摧残,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有遭受过什么制裁。我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更是深化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下女性命运的悲剧色彩。
      从小家碧玉到令人唾弃的淫娃荡妇,再到化为复仇厉鬼,小娥受到了命运的不公,虽然从头到尾都在向封建社会抗争,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道德逼她走投无路逼她变得堕落变得疯狂。最后她也只能够通过寄生于鹿三的身体而向社会作出控诉,这无疑是在畸形恋爱观下小娥对这个世界所进行的最后申辩,同时借助灵魂的申辩也加深了小娥这个典型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第三,《白鹿原》的神秘品格论。《白鹿原》利用灾难频仍的特定环境,而正是在这个环境下,其所塑造的一系列典型人物便带有浓厚的宿命色彩。是白鹿原人口始终不冒过一千, 一旦冒过必遭天谴的古老咒语像一道沉重的梦魇在原上百姓的心中挥之不去, 而瘟疫肆虐和大年馑降临等事实似乎又在一次次地印证着这道咒语。而书中人物的人生命运充满着起伏,但是最后都无一幸免地悲剧收场:白嘉轩最后腰折眼瞎;朱先生从白鹿原的精神导师而最后变成落寞人,最终黯然谢世;而鹿子霖由乡约到保长最后发疯命丧黄泉;黑娃从闹农协的骨干到土匪再到一名“学为好人”的儒将,但是最后却被推上新政权的断头台。白灵一生倔强活泼,先投身国民党后投身共产党矢志不渝,最后却在“肃反”运动中惨被活埋……而作品中三代之间关系品格的处理也是具有“种豆得瓜”的色彩。白嘉轩一生正直,恪守仁义道德,但是他膝下的白孝文与白灵两兄妹却迥然不同,而且也不像白嘉轩;而鹿子霖内心邪恶,一心想着和白嘉轩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人格下,却有着两个终身为自己理想奋斗的好儿子;鹿三一生甘为长工,勤勤恳恳,忠心为主,但是他的儿子黑娃却是轰轰烈烈地张扬自己的一生。我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历史变化下人物心理性格的落差,同时也实际上仍是当事人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下的自我生活的必然选择。“我对每一个重要人物在书中的出场和在生活的每一步演进中的命运转折, 竭尽所能地斟酌只能属于他们这一个人的行动, 包括一句对话。我过去遵从塑造性格说, 我后来很信服心理结构说。……我同样不敢轻视任何一个重要人物的结局。他们任何一个的结局都是一个伟大生命的终结, 他们背负着那么沉重的压力经历了那么多的欢乐或灾难而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死亡的悲哀远远超过了诞生的无意识哭叫。几个人物的死亡既有生活的启示, 也是刻意的设计, 设计的宗旨便是人物本身——那个人的心理结构形态。”由此,其实便看出了白鹿原上人物的命运的起伏与其所具有的宿命性色彩。
          我认为,作者在《白鹿原》的所描写的神秘品格,除了人物的宿命特征外,还表现在朱先生仙风道骨的占卜以及鹿三被田小娥附体身上。作者这样描写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既不避讳小说中的封建神秘色彩,同时也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以及通过冥冥中的主宰借朱先生的口表达出来,从而为小说的人物的结局埋下伏笔。例如朱先生为白灵卜卦的时候不经意间说道,小心左边的黑洞。最后竟然成为了白灵命运的一句谶语。小说中不乏对事情发展的预言性描写,以及借助白鹿原上的白鹿精魂而对人物命运终结的预示,例如白灵遇害的一晚,白嘉轩与白赵氏共同梦见了一只白鹿的消失;而朱先生去世的时候,朱白氏也是见到了一只白鹿的消失。白鹿犹如白鹿原上的精神守护者,它的离去,其实就是昭示着某一种精神,某一个精魂的离去、消逝,而作者这样描写所衍生出来的神秘色彩,营造了“天人合一”的美的境界,同时强化了小说的深厚感、凝重感以及恢弘气势。尤为重要的是,它记录了我们特定时期民族的精神历程和心理变迁的原生态样貌。我认为,白鹿原中所折射出来的神秘气质,同时渗透着作者追寻返璞归真的真实感,不拘泥于科学与“卜卦预言”这看似封建的神秘色彩,更显得符合当时社会的环境,很好地保持了当时特定环境下社会的原貌。
      第四,《白鹿原》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白鹿原》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象征手法。象征是赋予抽象的东西以具体形式, 用自然界的物象来指代社会生活或人的精神世界的某种状态。
      由白嘉轩发现“白鹿”开始,“白鹿”形象便和白鹿原分不开了,而在《白鹿原》中对白鹿的描写则是:“白毛白腿白蹄, 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 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 倏忽之间就消失了”。“白鹿”既有白鹿原之意, 更是白鹿原民众世世代代追求祥和、繁盛、富强、自由, 千年不屈千年不死的意志、精神之象征。作者通过“白鹿”的消逝来隐喻朱先生谢世,其实也暗示了“白鹿”精魂的远去不返,然后,作者再借白嘉轩之口呼喊出:“白鹿原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好的先生了!”,这样使相互之间呼应,回环不绝,同时也蕴藏着作者对这种白鹿精神逝去的深深惋惜。
      另外,《白鹿原》运用了魔幻的写法,通过白嘉轩逝去的妻子的灵魂、田小娥附在鹿三身上的灵魂等等,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正如刘建军所说: “它给我们显露出人的另一个生命空间和精神世界, 使我们从人的这一神秘、幽冥的精神世界, 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 郑重地对待平等、互爱及生与死的问题, 并确信这样的真理: 凡是发生过悲剧的地方, 恐惧的神秘就永远留在那里; 那里有无辜者冤屈的死, 那里就不会也不应该有幸存者心安理得的生。”我认为,《白鹿原》运用的魔幻手法是和作者在书中所贯彻的宿命论思想是分不开的,而他运用的魔幻手法也是从一定程度上启发读者对人生、人性复杂的思考,也暗示着在当时社会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够利用魔幻而进行对精神世界的宣泄与交流。
      《白鹿原》是一部难能可贵,而且具有史诗性气质的作品。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它里面遵循着仁义、道德,把朱先生美化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圣人形象,使人觉得具有理想化而略失真实。另外,小说最终描写黑娃学好了,小娥最终被塔镇住了,鹿子霖发疯命丧黄泉,这些都是符合大众心目中所要的结局,而其描写小娥被镇住了,其实在我认为,有一种屈服的意味,虽然加深了小娥的悲剧色彩,但是在一定角度上,却削弱了作为女性争取幸福的抗争意味。而这些结局反而失去了原本小说所具有的思考性,同时白嘉轩,我觉得作者应该是对于他具有批判性的,但是批判的力度却虚而无力,让人觉得有点可惜。
      其实在我看来,白嘉轩这个角色,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腰残目盲,归根到底是他的腰太直了,他看事物看得太清楚太通透了,我觉得,作者在塑造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同时应该是矛盾的,我们既可以看成是作者对白嘉轩保守落后的鞭挞,而作者在《白鹿原》中也借了白灵和鹿兆鹏的儿子鹿灵(?)以后所写的小说来批判白嘉轩落后守旧的思想,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作者借助白嘉轩的悲惨命运而对这个社会的一种反讽。纵观全书,我始终觉得作者还是站在了一个比较公正的角度,置身历史之外来客观对待这段历史,没有像一些作家一样扬共抑国,相反,作者没有回避共产党的一些错误,一些阴暗面,反而是无情地把它们展示于人前,而白嘉轩就正是国共相争下的牺牲品。作者借助正直而明事的人最终腰折目盲,来揭示出这个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共两党之间所存在的左右倾错误。白嘉轩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其实不只是白嘉轩,整个白鹿家族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从这部小说“毁灭——建立——再毁灭”的叙事结构可以体现出来。
      虽然个人认为《白鹿原》尚有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它依然是二十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杰出作品之一。


    很不好意思,《白鹿原》我除了记得篇幅很长,涉及到非常多历史很多恩恩怨怨适合拍电视剧外,剩下的就是很多性描写



    的确是很多性描写,但是我觉得这些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讴歌革命情怀下纯真爱情的点缀,同时另一方面却是利用肉体上的解放反讽思想上的桎梏,同时也在某一层面渲染出妇女沦为男性泄欲工具的悲剧命运……

    6# 低音炮

    看小说是最轻松愉快幸福的事情,不比我现在看学术专著,能够看清楚那时什么字已经算好了,还要弄明白它的意思,竖排繁体的排版让我简直有一种掩卷长叹的冲动……不过它的古色古香韵味犹存,让人即使头昏脑胀仍然要乘骐骥以驰骋兮,游书海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