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
  • 浏览:466 评论:7 人
  • 难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连《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也没有吗?
    怎么找不到啊?????????恼!!!!!!!!啊!!!!!!!
    越来越恼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藏书质量,可恶啊!!!!!!!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






        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本书系鲁迅元配夫人朱安的传记,作者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等,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读《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由于孤陋寡闻,平生好像只知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1947年6月间,朱安病逝于北平。许广平汇钱为朱安办了丧事。在朱安去世前几年,她曾拒绝接受周作人的钱,却乐于接受许广平汇寄的生活费。她对人说:“许先生待我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的确是个好人。”



        朱安病笃,请人代笔致信许广平说:“自想若不能好,亦不欲住医院,身后所用寿材须好,亦无须在北平长留,至上海须与大先生合葬。”乔丽华著《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云,“这封信也可视为朱安的遗书”。至其临终前,复托宋琳向许广平转达“灵柩拟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之意。然此遗愿并未实现。她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也许,到如今有人还会哀叹甚至憎恶朱安是个无知愚昧的封建女人。那么,请不要怪责这些人,因为——那是无知者在装作有知在讲牙牙语呢】




















       

    2# obiwei


        一个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有装下全天下的野心,而非是甘愿做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傻B。

    4# obiwei


        谢谢你的回音,只是怕你还没看清我的文字以及我的意思。谢谢。
      
      不知图书馆的内涵是什么呢?
      我想——心怀天下,才是图书馆真正的内涵;而非那锁在大玻璃窗内的可数的孤陋。

    抱怨没用。
    图书馆找不到的,就去网上找,一般购书网上找不到,就去旧书网上找。旧书网还找不到,去自己熟悉的常逛的旧书店私人书店里找不就行了。
    不过说起来,我很少在图书馆找书,我一般都是直接在网上看一小部分,觉得好就买回来看……
    图书馆的书很乱啊== 每次找都花好多时间,还弄得我眼睛痛。

    再说朱安。
    又是时代特有的产物啊,和鲁迅的文章思想一样。
    当时那一批接收过新思想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的,鲁迅胡适什么的。
    记忆中反而对季羡林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他在德国留学时,虽然与一位女子相恋甚深,但还是回到国内娶了父母为他定下的妻子,纵然他们思想上完全无法沟通,纵然他一生都在思念着那位女子。
    其实朱安真的很努力啊,她努力想要跟上鲁迅的节奏,自学了很多对自己全然陌生的新知识。但是这一切都没用,鲁迅看不到,他也不愿意去看。
    我无法说鲁迅和季羡林对于包办婚姻的态度谁对谁错。
    只是如果是我,我无法接受和伴侣思想上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