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而驰的童年?
  • 浏览:445 评论:3 人
  • 还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总是迷恋着像神风怪盗那种男女间懵懂的爱情,喜欢上叮当和大雄的那份正义与勇气,还有小丸子的那般天真无邪,这就是我们很多人所拥有的本真童年。



    其实,我并不相信任何性善论或性恶论之说,但却始终认为,一个人在他最幼年的时候,是极容易被调教的,他们像是一张白纸,等待着无数五颜六色,或暗或明的色调去填充。



    有人会认为,只要幼年接受了诸如“胜利属于正义”等正面的教育的熏陶,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极为有可能变成一个为正义而行的人。话虽如此,一旦这位孩子实践失败,也就是他不断施行自己认为为世道所广泛称颂的正义却不能被认可或者赞许的话,他会极有可能放弃这种善意的行为,甚至转化为另一端,变成穷凶极恶的道德违背者。



    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也就是他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人总是会跟着大流走,这是我们的本性。从小,我们就被不断灌输着“行善”,“正义”的正面价值观,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学习“礼让”,“给予弱者关爱”和道德所提倡的各种行为,但是,这些所谓的传世价值观所戴上的光环却极有可能在我们进入社会后被拆穿。诸多的虚假,行骗,冷漠,都使我们对童年的真实产生疑问,社会的阴暗面让我们无法再窥视过往的童真岁月,甚至觉得此刻的世界才是应有的样子。



    学术虚假了,人心浮躁了,关系冷漠了,还是那一句,人是随大流的,我们以后的路该怎样走,很大可能取决于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走向。

    杨绛先生说过,人一开始都是有赤子之心的,小孩子没有恶意,恶意是在长大之后唤醒的。

    感觉此文的逻辑的跳跃性很强。

    最后一句不甚赞同,总有很多人与这个社会的潮流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群体的走向也最终可能影响这个社会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