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版块推荐两篇不错的文章

- twtvt LV.连长
- 2014/10/26 7:42:58
一、记忆里的那片花海
故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草儿青青,绿水悠悠,花儿摇曳,鸟儿百啭,老牛凝望,它们都见证了我纯真无暇的童年。
记得小学时家门前有株桂花树,淡黄色的细小的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过年时爸妈会在桂花树上挂上鞭炮,鞭炮响后桂花树上便挂上了卷卷的红纸,黄红相间,鞭炮味夹杂着桂花香,随着那淡淡的烟雾传达出浓浓的喜庆。于是属于我们的春节便开始了。
从不觉得枇杷花是美丽的花朵,枇杷树下总会落下那黄白色的花朵,伴着黑色的东西,让人想起那树上黑色的毛虫,走过时总担心树上是否会有虫子掉下来弄得皮肤发痒。但正是这花让我最早在冷冽的天感受到暖意。每当枇杷花开时,沉寂了整个冬天的蜜蜂从蜂房里探出头来开始了忙碌的劳作,嗡嗡的声音让人觉得分外热闹。或许枇杷花正是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花朵吧。
桃花李花就像个姗姗来迟的大小姐,翘首以待了半个多月却迟迟看不到她绽放的踪影。但若是真的开放时,却让人打心底高兴,早已忘却等待的不耐与不快。故乡的那条路上栽满了桃树李树,青青的藤蔓缠绕着那几株高大的杉树,微微地挡住了那片桃李及路尽头的房子。谈不上曲径通幽,算不上世外桃源,但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农家特有的那份淡淡的悠闲显露无疑。先是一两枝桃花独傲枝头,到后来是桃李争相怒放,红白相应。以至后来的落英缤纷,看着那片片花瓣随风飘落,没有落花的悲哀,而是任那花瓣飘落在身上,或是笑看着那沾上花瓣的泥路,觉得分外美丽。待到春花落尽时,心头多少会有些惆怅,但没多久就被看到枝头新绿的喜悦所冲散了。
四月是洁净的白,满村子的梧桐花。青山中处处可以看到那美丽的白色花海,山不再是单调的青,而是青里透白,大山就就像披上白色头纱的新娘般娇媚。金樱花也不甘寂寞,看那缠上杉树头的白色花朵,远看就像宝塔中闪亮的灯光,长大后看过多少圣诞树,但都觉得要比那株缠绕着金樱花的杉树要逊色许多,尽管杉树跟金樱花都带刺。年少的我想把这一美景定格成永恒,可惜稚嫩的笔画不出那一份美丽。只好退而求其次,坐在河岸边的李子树下,看着那欢快的小溪、宁静的桔林和绿油油的稻田,远眺那片白色的梧桐花海,回首身后的美丽金樱花,妄想把这份美丽描述下来,深深地烙进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忧伤,但那片白色的花海似乎总有神奇的魔力,能融掉那份伤悲,化成恬淡的静谧。树上蜜蜂闹,空中白花飘,那一刻的美丽永恒。
蒙蒙的雨过后,屋子后面那座山没有像教室对面那座山的空蒙梦幻,没有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却总有那粉红的带着雨珠的桃金娘,分外娇艳。有时还会去把我们称作“石榴花”的一种红色的带酸味的花摘回来供在清水里。每次看到那种花后心中总会有种惊喜与希冀,仿佛那是一年一次的约定。
小溪边总是有欢乐的浪花,那儿总是开着不知名的野花。洗衣服时边戏水边跟姐妹们邻居们聊天,不时还看看溪水定格的那画面:水平如镜,白云朵朵,几株竹子弯弯地伸过来,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水面偶尔飘过几片发黄的竹叶,引来那小小游鱼的追逐。一座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拱桥横跨小溪,拱桥桥身黑幽幽的,但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爬上了青苔和一些不知名的藤蔓,古老沧桑却不失生气,有时还会好奇地摸摸那桥底的石乳。桥下有个深潭,那是老黑牛夏日的至爱。潭上有那一拨凌乱的草,有时候可以看到鸟窝,幸运的话可以从上面掏出几个鸟蛋。桥边左岸初春开的是与红木相对的黄白色花朵,春末是那漫天飞舞的白色花朵,尽管那是刺树的花,却平添几分美丽。
故乡是野花的世界,湿润处总可以看到那一片小小的粉红色花朵,一朵朵都是那么小巧与精致,摘下一把放在鼻边嗅一嗅,可以闻到水的气息。捉鱼时可以在河岸上看到鸭脚木花,黄白色的花朵,绕着里面那个青色的圆球围成一个花球,看着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绣球,沁人的清香,小太阳般的花球,笔直且光滑的枝干,发卷的叶子,造就了夏日里溪边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李子树下的那一片草地上遍地开满黄花的“假花生”、矮小的植物上也零星点缀着黄花,老人告诉我那是治感冒用的“黄花敏”。草丛还夹杂着雏菊、野菊花等野花。秋天时有尝试过把那些野菊花采摘下来放在竹篮里然后放在竹具里晒干,只为采摘花时的那一份闲适与惬意。水井边、山坡上、草地上、岸边、路上…..四处都可以看到各种野花的踪迹,有太多的不知名的美丽花朵,儿时的我找了好些有图案的药书也只是理解到一些皮毛。
记忆中的那片花海,美丽得似乎不染人间烟火,藏着太多童年纯真得欢乐和无限的遐想。而这些也只能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再次看到了。
(作者: 2009级
生命与科学学院

- w2h1988
- 2014/10/26 14:33:00
三、沉墨
自古秦淮十里,便是风流不尽,脂粉凝河。
寄身于这烟花之地,人如柳絮随风飘。纵有胭脂国色,亦不过博得数载艳名。长夜尽处,又有谁,愿意真心怜惜?
皆说歌姬无情,戏子无义,只是无情的,又岂止歌姬?
俍嫣,一个歌姬的名字,一个广袖流仙,明眸皓齿的烟花女子的名字。
秦淮两岸,又有谁人不知,残梦轩的花魁俍嫣,从未让她的恩客留宿,任你皇室贵胄,仅以一柱西域奇香“蝴蝶夫人”为限。
香尽,客应辞。
很多风流客曾经暗暗称道,俍嫣的美,不只在其胭脂国色,而在其求之不得。犹如水墨画中的舞榭歌台,可望而不可即,更激起人一探究竟的欲望。
如梦一般,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
暮光既逝,月泛清辉。
残梦轩内人迹嚷嚷。是夜八月初九,俍嫣再一次登台遴选恩客的日子。
烛光忽暗,十数个俏婢用灯罩罩住那一排排显得奢靡的红烛。一股奇特的香气缓缓升腾而起,带着月夜下蛊惑人心的欲望。赫然,却是那一两百金的奇香“蝴蝶夫人”。在场的人不由自主地停止了交谈,仿佛连呼吸也停滞了一般。众人的眼眸紧紧注视着自舞台上款款而来的绝代尤物,俍嫣。
台上的身影轻然作了个万福,随着舞台后响起的曲声,舞了起来。那天籁的歌声从唇边慢慢吐出。那声音,如怨如诉。似是哀怨,又似质问……
“二月~天…春寒未~了….百花无彩~~仅得海棠为~~君生…君知否…夜夜念~~君….弄~清影…..风潇潇….雨亦然…..问~君何~~故…别…无言…..”
一曲虽尽,余音绕梁。
直至俍嫣如来时般优雅而不失魅惑离开时,众人才慢慢从陶醉中醒过来。眼眸里,写满不舍,失落,就这样,呆呆地望着渐渐离开的背影。在若有若无的呼吸声中也似乎混杂着铭心的痴情。
献艺以后,又是该遴选恩客的时候,方才的痴情种子在刹那间改头换面,带着急促的呼吸。在黑色的瞳孔中,除了欲望,就别无一物。“蝴蝶夫人”的香气经已稀释殆尽,转而升腾起的,是无边无际的欲望。
一个个锦衣华服的皇子哥儿一边沉溺在身旁美姬的温声细语间,一边亦不忘在绯色香笺上写上自己的天价彩礼。为的只是希望求得俍嫣的青睐,用绽放着夺目光彩的金银珠宝,去换得片刻独处的时间。
所谓的挥金如土,原来便来源于着满带腐烂欲望的痴心。
片刻,数名俏婢捧起各自收到的绯色香笺,送入俍嫣的香闺之中。场下的众人所能做的,亦只有敬候佳音……
良久,一名主持上台,高声朗诵今夜受俍嫣青睐的幸运儿:
“纾澄”
沐浴在一片怨恨与疑惑的眼光中。一袭青衣慢慢步入绣帘之内。依稀之间看到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无数声叹息响起,却在不久之后,隐于继续响起的笙歌之中。方才的痴心人亦继续流连于生香肉色之间,继续放浪形骸。仿佛刚才的痴心、失落,从未出现。
纾澄揭开绣帘时,俍嫣倚着花烂,罗衫半解。未施粉黛的面颊上泛着两瓣微红。唇边,还有美酒肆虐过的淡淡痕迹。
俍嫣望向他,却发现他的瞳孔里一片澄澈,所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投影以及身后那因沾染了秦淮烟花气息而变得浮奢的星空。
俍嫣无视自己的姿态会是种对男人意志的考验,伸了伸懒腰,娇柔慵懒的声线穿过“蝴蝶夫人”的迷离香气,在他的耳边,缠绕而入。
“敢问公子,贱妾美吗?倘若公子今夜想留下的话,请公子如实告知。”
他,没有说话,只是拿起桌上的白玉酒具,不顾俍嫣,径直坐到她身旁,自斟自酌。
夜深,风有些寒意。可酒,尚温。
良久,他方说:“我想,当小姐看到我的香笺,今夜无论如何我 都会被 小姐留下来的。说实话,小姐虽美,我却无问津之意。冒昧造访,只是想听小姐为我单独歌一曲罢了。”
直至刚才,俍嫣的眼眸中还带有几分迷离的醉意,但当听到这番话以后,忽的流转出一些安然与疲倦。仿佛这种疲倦是曼妙的身体所无法承载一样。在不知不觉间,俍嫣慢慢靠在了他的身旁,闭上双眼。露出了他所写的香笺。上面写着:
“不求于卿度良宵,愿为伊人画朱颜。”
就这样,单纯的靠着。直至伺婢好几次敲门询问。俍嫣恢复了那名动秦淮的冷艳本色。她吩咐婢女加上一夜的奇香分量,并且不准任何人前来打扰。不顾婢女诧异的神色,俍嫣锁上了房门,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请公子完成之前的诺言,为贱妾画丹青一幅。但愿贱妾一介蒲柳之姿,可入公子法眼。”
他望了望俍嫣,点了点头。
轻轻展开柔软的宣纸,用香茶研出墨香淋漓,笔尖一抹。抹出在风中披散的青丝三千,笔锋急转,绘上素淡蛾眉。笔随意走,又点出轻扬的朱唇,眼角好看的泪痣,眉间的花钿……
今夜的风,寒于昨夕,夜云似乎也因此不愿在夜空停驻,提早地离开天际。漫天的星星也因此变得更加璀璨。
她注视眼前的男子,心间蓦然泛起一阵久违的暖意。暖暖的,让自己不再因凄冷而在睡梦中夜夜瑟瑟颤抖。理清发间的愁绪,俍嫣的嘴角扬起笑意,不带有往日的魅惑众生,只带有纯撤的淡雅。刹那间,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又一次徘徊在夜中,萦绕在两人之间。、
“寂寞~广寒锁~~清秋……空有相思~~满~~西楼……皆自惹….皆自惹….却怪当初……错~~~入~~~红尘……”
曲未央,画未成,
两人都没有交谈,就这样画着,唱着。
彻夜无语,唯有红烛,垂泪到天明。
晨出的秦淮是寂然无声的,俍嫣在一阵叶子磨刷声中缓缓醒来。红烛泪尽,画上的墨迹也干了。似乎早就知道他的离开,俍嫣紧了紧身上不知何时被盖上的皮裘,面上没有任何诧异的神色,静静地看着窗外。
风,吹开了画轴。画中的女子罗衫半解,却无半点轻浮之意,巧笑嫣兮。
窗外的秦淮河畔,清澈的河水慢慢流动,时而又渔舟路过,在水面上凝出几道碧痕。晨初的阳光,明媚而温暖,如水一般倾斜在俍嫣的身上。
一切,一切,平静而温暖。
世上最可怕无情的,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畏人言。
梦之所以为梦,不在于其虚渺瑰丽,让人难觅难寻;而是在于其求之不得。
若梦能得,那就不是梦。而只是一件或许价值连城的稀奇玩物罢了。
自他留宿的那一夜后,她的香闺日渐冷落,到最后,门可罗雀。而新的花魁也应运而生,往日的痴心人又如彼时一样,苦苦追求新的花魁。而她,俍嫣,仿若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过去。
但其实,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不过只是数月光景。
十里秦淮,风流依旧,并未因为一个女子而褪去半分色彩。依旧地夜夜笙歌,依旧地风月无情……
清秋黄昏的湖水又缠绵的暖意,湖两岸的垂柳,在晚风的亲吻下,絮絮低语。
一艘画舫停靠于湖中,依稀可见又白色宫装女子抚弦而歌,远处一看,素净如莲。时而有浮云飘荡而过,在绣帘便缀上的铃铛中映下几分丝丝安然。风一吹,铃铛轻轻振动,发出清脆的声音。铃声与琴声缠绕而起,带着点点安静,回荡于天际苍穹。
纵青楼梦好,亦难赋深情。不若飘然离开,泛舟抚琴,相忘于江湖之间。
所有昔时绮丽,所有旧日浮华,呼呼都沉淀于未央墨香之中。
心中,从此一片纯白。
————悱 敬上
于叶落始寒之际
(作者:2010级 人文学院
自古秦淮十里,便是风流不尽,脂粉凝河。
寄身于这烟花之地,人如柳絮随风飘。纵有胭脂国色,亦不过博得数载艳名。长夜尽处,又有谁,愿意真心怜惜?
皆说歌姬无情,戏子无义,只是无情的,又岂止歌姬?
俍嫣,一个歌姬的名字,一个广袖流仙,明眸皓齿的烟花女子的名字。
秦淮两岸,又有谁人不知,残梦轩的花魁俍嫣,从未让她的恩客留宿,任你皇室贵胄,仅以一柱西域奇香“蝴蝶夫人”为限。
香尽,客应辞。
很多风流客曾经暗暗称道,俍嫣的美,不只在其胭脂国色,而在其求之不得。犹如水墨画中的舞榭歌台,可望而不可即,更激起人一探究竟的欲望。
如梦一般,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
暮光既逝,月泛清辉。
残梦轩内人迹嚷嚷。是夜八月初九,俍嫣再一次登台遴选恩客的日子。
烛光忽暗,十数个俏婢用灯罩罩住那一排排显得奢靡的红烛。一股奇特的香气缓缓升腾而起,带着月夜下蛊惑人心的欲望。赫然,却是那一两百金的奇香“蝴蝶夫人”。在场的人不由自主地停止了交谈,仿佛连呼吸也停滞了一般。众人的眼眸紧紧注视着自舞台上款款而来的绝代尤物,俍嫣。
台上的身影轻然作了个万福,随着舞台后响起的曲声,舞了起来。那天籁的歌声从唇边慢慢吐出。那声音,如怨如诉。似是哀怨,又似质问……
“二月~天…春寒未~了….百花无彩~~仅得海棠为~~君生…君知否…夜夜念~~君….弄~清影…..风潇潇….雨亦然…..问~君何~~故…别…无言…..”
一曲虽尽,余音绕梁。
直至俍嫣如来时般优雅而不失魅惑离开时,众人才慢慢从陶醉中醒过来。眼眸里,写满不舍,失落,就这样,呆呆地望着渐渐离开的背影。在若有若无的呼吸声中也似乎混杂着铭心的痴情。
献艺以后,又是该遴选恩客的时候,方才的痴情种子在刹那间改头换面,带着急促的呼吸。在黑色的瞳孔中,除了欲望,就别无一物。“蝴蝶夫人”的香气经已稀释殆尽,转而升腾起的,是无边无际的欲望。
一个个锦衣华服的皇子哥儿一边沉溺在身旁美姬的温声细语间,一边亦不忘在绯色香笺上写上自己的天价彩礼。为的只是希望求得俍嫣的青睐,用绽放着夺目光彩的金银珠宝,去换得片刻独处的时间。
所谓的挥金如土,原来便来源于着满带腐烂欲望的痴心。
片刻,数名俏婢捧起各自收到的绯色香笺,送入俍嫣的香闺之中。场下的众人所能做的,亦只有敬候佳音……
良久,一名主持上台,高声朗诵今夜受俍嫣青睐的幸运儿:
“纾澄”
沐浴在一片怨恨与疑惑的眼光中。一袭青衣慢慢步入绣帘之内。依稀之间看到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无数声叹息响起,却在不久之后,隐于继续响起的笙歌之中。方才的痴心人亦继续流连于生香肉色之间,继续放浪形骸。仿佛刚才的痴心、失落,从未出现。
纾澄揭开绣帘时,俍嫣倚着花烂,罗衫半解。未施粉黛的面颊上泛着两瓣微红。唇边,还有美酒肆虐过的淡淡痕迹。
俍嫣望向他,却发现他的瞳孔里一片澄澈,所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投影以及身后那因沾染了秦淮烟花气息而变得浮奢的星空。
俍嫣无视自己的姿态会是种对男人意志的考验,伸了伸懒腰,娇柔慵懒的声线穿过“蝴蝶夫人”的迷离香气,在他的耳边,缠绕而入。
“敢问公子,贱妾美吗?倘若公子今夜想留下的话,请公子如实告知。”
他,没有说话,只是拿起桌上的白玉酒具,不顾俍嫣,径直坐到她身旁,自斟自酌。
夜深,风有些寒意。可酒,尚温。
良久,他方说:“我想,当小姐看到我的香笺,今夜无论如何我 都会被 小姐留下来的。说实话,小姐虽美,我却无问津之意。冒昧造访,只是想听小姐为我单独歌一曲罢了。”
直至刚才,俍嫣的眼眸中还带有几分迷离的醉意,但当听到这番话以后,忽的流转出一些安然与疲倦。仿佛这种疲倦是曼妙的身体所无法承载一样。在不知不觉间,俍嫣慢慢靠在了他的身旁,闭上双眼。露出了他所写的香笺。上面写着:
“不求于卿度良宵,愿为伊人画朱颜。”
就这样,单纯的靠着。直至伺婢好几次敲门询问。俍嫣恢复了那名动秦淮的冷艳本色。她吩咐婢女加上一夜的奇香分量,并且不准任何人前来打扰。不顾婢女诧异的神色,俍嫣锁上了房门,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请公子完成之前的诺言,为贱妾画丹青一幅。但愿贱妾一介蒲柳之姿,可入公子法眼。”
他望了望俍嫣,点了点头。
轻轻展开柔软的宣纸,用香茶研出墨香淋漓,笔尖一抹。抹出在风中披散的青丝三千,笔锋急转,绘上素淡蛾眉。笔随意走,又点出轻扬的朱唇,眼角好看的泪痣,眉间的花钿……
今夜的风,寒于昨夕,夜云似乎也因此不愿在夜空停驻,提早地离开天际。漫天的星星也因此变得更加璀璨。
她注视眼前的男子,心间蓦然泛起一阵久违的暖意。暖暖的,让自己不再因凄冷而在睡梦中夜夜瑟瑟颤抖。理清发间的愁绪,俍嫣的嘴角扬起笑意,不带有往日的魅惑众生,只带有纯撤的淡雅。刹那间,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歌声又一次徘徊在夜中,萦绕在两人之间。、
“寂寞~广寒锁~~清秋……空有相思~~满~~西楼……皆自惹….皆自惹….却怪当初……错~~~入~~~红尘……”
曲未央,画未成,
两人都没有交谈,就这样画着,唱着。
彻夜无语,唯有红烛,垂泪到天明。
晨出的秦淮是寂然无声的,俍嫣在一阵叶子磨刷声中缓缓醒来。红烛泪尽,画上的墨迹也干了。似乎早就知道他的离开,俍嫣紧了紧身上不知何时被盖上的皮裘,面上没有任何诧异的神色,静静地看着窗外。
风,吹开了画轴。画中的女子罗衫半解,却无半点轻浮之意,巧笑嫣兮。
窗外的秦淮河畔,清澈的河水慢慢流动,时而又渔舟路过,在水面上凝出几道碧痕。晨初的阳光,明媚而温暖,如水一般倾斜在俍嫣的身上。
一切,一切,平静而温暖。
世上最可怕无情的,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畏人言。
梦之所以为梦,不在于其虚渺瑰丽,让人难觅难寻;而是在于其求之不得。
若梦能得,那就不是梦。而只是一件或许价值连城的稀奇玩物罢了。
自他留宿的那一夜后,她的香闺日渐冷落,到最后,门可罗雀。而新的花魁也应运而生,往日的痴心人又如彼时一样,苦苦追求新的花魁。而她,俍嫣,仿若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过去。
但其实,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不过只是数月光景。
十里秦淮,风流依旧,并未因为一个女子而褪去半分色彩。依旧地夜夜笙歌,依旧地风月无情……
清秋黄昏的湖水又缠绵的暖意,湖两岸的垂柳,在晚风的亲吻下,絮絮低语。
一艘画舫停靠于湖中,依稀可见又白色宫装女子抚弦而歌,远处一看,素净如莲。时而有浮云飘荡而过,在绣帘便缀上的铃铛中映下几分丝丝安然。风一吹,铃铛轻轻振动,发出清脆的声音。铃声与琴声缠绕而起,带着点点安静,回荡于天际苍穹。
纵青楼梦好,亦难赋深情。不若飘然离开,泛舟抚琴,相忘于江湖之间。
所有昔时绮丽,所有旧日浮华,呼呼都沉淀于未央墨香之中。
心中,从此一片纯白。
————悱 敬上
于叶落始寒之际
(作者:2010级 人文学院

- 祝福你
- 2014/10/27 0:01:55
额,那啥~
我感觉,第一篇文章要比第二篇好。
对了,第一篇字体太小太密了,不方便阅读,所以编辑了下字体。
可能是个人对文风的喜好问题,我比较偏好那种平淡朴实中透出隽永的文风,比较偏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意境,嬉笑怒骂亦好,淡然叙述也罢。
所以,第二篇文章在我看来写得不好,其一文笔普通,其二对人物的描写比较僵硬,其三对话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还有整体主题不清晰吧~
偏好第一篇,文风闲适,下笔流畅。
我感觉,第一篇文章要比第二篇好。
对了,第一篇字体太小太密了,不方便阅读,所以编辑了下字体。
可能是个人对文风的喜好问题,我比较偏好那种平淡朴实中透出隽永的文风,比较偏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意境,嬉笑怒骂亦好,淡然叙述也罢。
所以,第二篇文章在我看来写得不好,其一文笔普通,其二对人物的描写比较僵硬,其三对话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还有整体主题不清晰吧~
偏好第一篇,文风闲适,下笔流畅。

- 五阿哥
- 2014/10/27 18:09:22
3# 渔歌悠扬。
偏偏我是喜欢第二篇的多一点~~或许跟最近的忽有所悟有关系吧~~
第一篇,稍稍一看,于平淡之中间童趣,可惜的是超越不了儿时欢乐~~文笔倒也蛮流畅的~~
第二篇,看似风花雪月之事,实则不然,因其言外之意已是再明显不过~.既是知己的默契,可惜又因默契而悲剧~~将朦胧之美隐含于朦胧之文~~亦虚亦实
论哲理层次,后者显然高于前者~~
后者文笔功力也高于前者,但后者也如你所言,人物描写、对话颇显僵硬,需要更加细腻的揣摩
至于悲剧的原因,就如毕淑敏在《关于思想与心灵的感悟》所提及的:
当我非常欣赏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就竭力不去结识他。当我们结识世俗的本人时,会或多或少干扰破坏了我们对美的遐想。
偏偏我是喜欢第二篇的多一点~~或许跟最近的忽有所悟有关系吧~~
第一篇,稍稍一看,于平淡之中间童趣,可惜的是超越不了儿时欢乐~~文笔倒也蛮流畅的~~
第二篇,看似风花雪月之事,实则不然,因其言外之意已是再明显不过~.既是知己的默契,可惜又因默契而悲剧~~将朦胧之美隐含于朦胧之文~~亦虚亦实
论哲理层次,后者显然高于前者~~
后者文笔功力也高于前者,但后者也如你所言,人物描写、对话颇显僵硬,需要更加细腻的揣摩
至于悲剧的原因,就如毕淑敏在《关于思想与心灵的感悟》所提及的:
当我非常欣赏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就竭力不去结识他。当我们结识世俗的本人时,会或多或少干扰破坏了我们对美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