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闲情
  • 浏览:564 评论:8 人

  • 睡过午觉,揣着《读者》,去了自习室,人不多,挺安静,听着班得瑞的轻音乐,空旷轻灵,随意的坐姿,内心宁静;后知后觉,这不是曾经期盼的一种闲情么?一盏香茶、一本好书、一曲好歌、一首好诗、一刻闲情、一颗静心、一个梦想?????
    翻开卷首语《一生一会》,把每一次的相会都当做最后的一次,于是相见便显得弥足珍惜,尝试把对方的面容一一收入记忆的盒子,别后的某个时刻,再次想起,面容与微笑,历历在目。如此说法有点幽凄,然而幽凄中有深沉的美,使我们对每一杯茶,每一个朋友,都愿意以情与爱来相衬托,相赠与,相珍惜。
    忽想起某朋友的叔叔刚刚走了,朋友痛彻心扉,那时不知该安慰什么。人不在了,相见无从说起,哪还有珍惜可言呢?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与其这样,不如在世时,好好陪伴;与其后悔当初,不如此时此刻,多些时间陪伴亲友以免日后徒增憾泪。所以,也只能劝朋友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再想想自己,暑假,才回家那么几天,国庆长假又没回家。几天前,妈还劝我回去,因为来回车费高,所以没答应。之前自己说应该感激父母对我的恩情,可是在这个万家灯火辉煌的日子,孩儿竟不在身边,虽说孩子我已经长大,待到庆功时再回家,可是心中愧意依然顿生~~愿家人身体健康,幸福!!
    《给后花园电灯》:林文月的十六岁儿子问妈妈说:“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哦?”“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那个深夜,儿子还问妈妈说:“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兼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较大?”妈妈说:“研究理工而兼及人文的可能性是比较大。”“那种心情应该是感伤的”,读来“却反而觉得非常非常温暖”?????高中很多次做过的一篇阅读,今天发现早已忘却文中所述,可见行文很是晦涩,那时拿不了几分,此时此刻,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了,灵魂却远远地抛在后面;经济起飞、科技发达到底只能“御寒”,而内心的孤独又由什么来弥补呢?于是,应该腾个地方让台静农老先生筑建自己的后花园,让世人休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
    想久了,累了,徘徊于湖中的亭子,迎面湖风徐徐,看着湖水灵动,波光粼粼,竟不知究竟水是滚动还是流动,毕竟读了几年的书了,仔细看,依然看不出什么结果??????忽然觉得,逝者如斯,究竟是昼夜不留还是流水无情?
    湖边柳条依旧随风而摇曳,但柳枝否是随动了呢?我陷入了沉思??????

    话说,我不认为《读者》是一本好书……

    我从来不看什么有关人生哲理、成功人士经验介绍、心灵鸡汤、令人感动的多少则故事之类的东西,那是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的路。

    甚至,是别人的自以为是。

    而不是我的,我也不需要。

    3# 渔歌悠扬。


    有句话说得好~~看别人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这不正是看书的意义所在么

    4# 0810010058


        我不需要用别人的人生来启迪我自己的人生。我更不需要其他东西来左右我的选择。
    谁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其实也是不可改变的。

    哈,你可以认为我是狂妄,也可以认为这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