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需疑虑
  • 浏览:1322 评论:7 人
  • 九月,阿碧来到了这个城市,除了简洁的行装之外,还有扎根于此的决心。

    阿碧是众多刚经过三年高中的奋战踏进大学校门的众多学子中的一个。说普通再普通不过,高中三年成绩勉强在中上层徘徊,尽管她很努力,却也得不到光环的垂青…三年时光在旁人看来就这样不温不火地溜走了,宛如飘过的轻纱,了无痕迹,甚至没能拂动周围的一丝空气。但是阿碧不这样认为,三年孤灯月下地苦读,已经将奋斗两个字分量硬生生塞进了她超负荷的脑门。起初她无法诠释自己奋斗的目的,三年来为了内心中模楞两可的理想,一头扎进了学海。

    理想总是隐藏在云里雾里,当你追赶着它而焦头烂额时,它却不知所宗,当你几近绝望时又会出来抓挠你一把,给你点盼头,当然前提是你没有把它扔到呱哇国去…阿碧就是凭着这些盼头傻傻地为尚不明了的理想奋斗着。至少她知道生命是需要奋斗的。阿碧有个闺密叫阿静,她们从高一相识,发现彼此有个共同爱好,每晚十一点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财经夜读”节目。两人一拍即合,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与阿碧不同的是,阿静时尚大方,聪明漂亮,嘴角经常挂着坏坏的诡谲的微笑;阿碧比较老实,一脸的清秀文气,明亮的眼睛里头透出一丝坚定。

    上天似乎格外眷顾姐妹两的情谊,不忍将她们分开。平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阿静,这样一个深受老师喜爱的优等生,一个大家都眷顾的幸运儿,竟然会在高考时成了上帝的弃儿。阿静大跌老师们的眼镜,不但没能如愿踏进自己梦想中的复旦,而且也只刚好越过普通本科这条线。不知情的人都会为这孩子感到高兴,以为她从即将关上的校门门缝里挤了进去…更令阿碧啧啧称奇的是她们两竟不谋而合地来到了同一间学校。

    阿静依旧大方形象,并且愈发妖艳起来。因为形象良好,她活跃于各种活动舞台,人气高涨之下,内心开始膨胀。渐渐地与浮躁虚荣拉上了边。懒惰、散漫、投机取巧等毛病乘虚而入。这些都是朋友阿碧所不容的。然而膨胀时期的内心是空虚而孤僻的,任凭阿碧怎么规劝都无济于事,只好作罢。

    阿碧依旧如从前,天生的朴质,一身素颜让她在浓厚的胭脂粉末中透出质地的美感。经常一个人读书,学习到处走走。她喜欢上了文学,喜欢托尔斯泰孤独忧伤的气息,喜欢他深厚的人性,同情他老无所依,冷月孤歌的漂泊。她还喜欢钱钟书犀利的笔锋、近乎于凌厉的口齿、以及让人啼笑皆非的辛辣和幽默。在她自身看来,文学的力量能使人在残酷的竞争中避免扭曲自身人格,背弃自己良心,泯灭自身人性。生活一直如常,但有一种来自内心的感觉愈发强烈,总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

    浮躁的社会总不能要求人们自身安分守己。好比要求性格乖张的人利益受到损害之后三缄其口,其难度可想而知。自从进入大学校门两年来,阿碧惊愕于盛行的学术造假之风。上行下效,学生忽略其牝牡骊黄,倒也乐在其中。阿碧爱较真,对其耿耿于怀。令她瞠目结舌的是她竟然看到《今日之人文》里面一篇文章与自己所在的人文科学院主任刊登在院刊里的某偏文章惊人的雷同…分明是明目张胆的抄袭。她暗暗想到了检举,然而这举动对于一个无邪的少女来说是多么毛骨悚然。

    她找到了阿静,将事实和想法和盘托出。此时的阿静却依然沉浸于都市的喧闹与繁华中,对她所说的东西一脸不耐烦。阿碧明白了,此时和阿静谈理想,谈原则无异于在一群绝经的老妇女面前宣传自己产品做得如何好,防侧漏技术有多先进。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何竟隔阂到了这个地步。

    阿碧依然寄出了检举信,怪诞荒筵的是,一周之后她被勒令退学。她才在学校呆了两年零三个月。此时,已是寒秋,北方这座小城市已凉得深入骨髓,厚厚的寒衣裹不住彻骨的冰凉。走那天阿静去送她,“为何要这样”,阿碧微微一笑,两眼执着地浅浅答道:“有样东西驱使着我。”说完便静静地走开了。

    这一切归罪于谁呢,或许该归罪于阿碧身上有而很多人却依然缺失的人格、良知和深厚的人性。或许归罪于她的较真,当较真的人和玩世不恭的社会较真时,就无异于自掘坟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