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烽烟中的绝代风流——西南联大
  • 浏览:1235 评论:7 人
  • 西南联大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西南联大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学校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




    学校纪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旗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联大校舍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大学文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徽校庆日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校训

      刚毅坚卓 >



      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风
      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校徽


      三角形的三等分(每一等分亦为一三角形),代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大联合,中间有“联大”二字。据史料载,此校徽是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经过广泛征求同学意见后,亦得学校同意,1939年上半年即已确定使用。

    著名教师

      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赵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吴晗 吴宓


      潘光旦

    (话说每次看到这一连串的人名,我都在感慨,生不逢时……那个我无缘的年代啊……)




    教育成效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

      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学生参军

      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 






    说实话,虽然西南联大已经不存在了,但其铮铮风骨还是遗留了下来,目前中国的这些大学,再好也比不过联大了,仅仅可以遥想一下当年的风采。

    西南联大,因战争而不朽。

    资料很全面啊~鱼子酱转去收集史料了吗?

    我非常非常怀念那个时代的教育。
    民主自由、思想开放、海纳百川。
    感觉现在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的思想觉悟都与那个时代有不小的差距。

    3# 宇.星


        不是啦~看到坛子上没有人提起西南联大,就想介绍下~也许有人不知道。
    我也非常怀念那个年代,怀念那时候的学者教授,怀念那种纯理想的学术研究精神。

    世界和平,社会就要和谐~~自由学风就不太可能的啦~~~只要学校行政跟政治挂上钩~~
    不过环境和平的话,对于多数人,大众教育还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