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去献血了。
  • 浏览:841 评论:8 人

  • 心血来潮,头脑发热,决定去献血。
    吃完午饭就直奔血站,红会的小朋友热情地开门迎客,欢迎光临。
    开始是抽血检验,一会儿结果出来,万能输血的O型,各项指标均合乎献血规定。医生说血液够浓,建议输两个单位即400cc,还称现在只能献成分血,不能献全血。
    成分血就成分血。
    喝了两支葡萄糖,躺下。


    针孔插入动脉血管,采血机开动起来,血液顺着输血管一滴一滴地流入储血袋,头顶悬挂着的液体药物(生理盐水?)缓缓地滴进体内。
    一个红色的小球塞进我输血的右手手心,医生说,你看采血机中间那个正在转的小圆盘,它不转的时候你就使劲地握小球,直到它重新转动为止。
    原来那圆盘大部分时间都是不怎么转的。
    不停地握小球,越来越吃力。
    在小球面前,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
    右手渐渐冰凉,手指冻得僵硬起来,尾指不知何时变得弯曲了,想伸直都很困难——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身板再也挺不起来,整个的摇摇欲坠。


    我的左手伸过去,给冰冷的右手送去一点温暖。
    想起了马云说过的一句话:“创业这么多年,我遇到了太多的倒霉事,但只要有一点好事,我就会让自己非常开心,‘左手温暖右手’。”
    此时此刻,我的左手正紧紧握着我的右手,传递的不只是暖意,还有力量。
    献血中途百无聊赖的时间里,我认真地端详起我的左手。
    相比起右手,我的左手总显得太过笨拙:力气不足,提不起重物;不够灵巧,使不动筷子,打篮球时既运不稳也抓不牢球,写出来的字都是歪歪扭扭的。右手则明显比左手有用得多。
    然而,在右手变得冰凉的时候,温暖它的,是我的左手。
    人在孤立无援的时候,能支撑自己不倒下去的,唯有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孤独地离开。人生的漫长旅程中,亲朋好友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却没有人能代替我们战胜自己的疾病。
    身体健康真是太重要了。


    采血机屏幕显示采集血液的方格正逐渐填满,愈到最后的时刻愈是艰难,右手的血管似乎要膨胀开来。很,难受。
    我终究不够强壮。
    终于等到抽血完毕,血小板被分离开来后,其余的血液重新输回我的体内,如同一股暖流汇入全身。我虚弱的右手似乎恢复了一点活力。渐渐地,手指不再僵硬,可怜的尾指终于能伸直了。
    输过血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到“血液=温暖”的含义吧。
    很快迎回了自己的血液,医生拔开了输血管,献血结束。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似乎经历了太多太多。想法改变是一瞬间的事,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我想我以后会更加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的身体。
    不多时领到了献血的纪念品。一个不锈钢的“真空学士杯”,一张充有100元的羊城通卡,以及一本写着“某某同志,您在第16届亚运会、亚残会期间为血液保障作出突出贡献,特发此证,以资鼓励。”的证书。还有一张兰苑二楼的营养套餐卡。


    走出血站大门,一阵寒风吹过,泛黄的秋叶翩然落下。秋意日渐明显了。
    愿我今天的付出能为这个寒意袭人的季节增添少许的温暖。
    但愿吧。



                                   



    郑渊洁:鞍钢工人郭明义,当了28年工人工资总数29万,他为灾区捐款12万元,家里一贫如洗。他义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一个正常人体十多倍的血量。郑渊洁通过献血量对比官员和工人谁的觉悟高。我人肉后发现,中国只有一位官员的献血量可以和郭媲美,那官员献了45000毫升血,他叫马英九。其他官员的献血记录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