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杂记/关于读书的一点思考

- dqxychen62 LV.工兵
- 2014/8/20 13:28:08
10月既至,气压显著增大,广州的天气表示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此时若逗留在外,多半要饱受太阳暴晒或雨水傍身之苦。没有课的时间,躲在图书馆里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何况,比起宿舍空调时不时的自动关停,图书馆的明显守信用多了。
如此这般,我决定去图书馆。踏进宽阔的中央大厅,正前方出现一块挂在墙壁上的电子显示屏,通常会提醒你何时闭馆,暑假期间如何开放的时间安排,偶尔还会公布图书馆有抓获多少小毛贼之“显赫成果”已及“热烈欢迎某某专家某某学者某某泰斗莅临我校参观指导”云云,和外面的欢迎横幅交相辉映。在大厅的四周,摆放着冼星海、杨孚、康有为、张九龄这几位岭南文化名人的雕像,或全身或半身,气宇轩昂,甚为威武。可惜同学们进馆时大多目不斜视,直接忽略过去了。偶尔见到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在此驻足留念,便知还有此物。
图书馆一共有十多个书库,其他书库我甚少接触,去得最多的是4楼的中文书库。此书库也因为人文书籍众多而成为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书库。走出电梯多迈一两步便可一头扎进书库里。透过开着的玻璃门后面,最先看到的是两排矮矮的书柜,放的都是刚刚归还图书馆、尚未归类的书籍。时常出现在这里的书是书库里的幸运儿,要么受学生欢迎,要么受老师或教材欢迎,在用作业或者考试之类的手段号令学生去借的。此点以中文系为甚,我深有体会。
中国人大多比较盲从,听信权威,唯唯诺诺。中文系受中国传统教育荼毒为甚,充斥一呼百应、俯首帖耳之徒,时常老师教授在某堂课上流露出对某位名家的欣赏或厌恶,即一股脑不分青红皂白地奉若真理,也不想是否真正读过该人的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就作判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好比某位偏激的老师课堂上大骂王小波狗屁不是,净一小混混耳,大多数人也会对王小波其人心生厌恶,敬而远之,反之亦然。相比个人爱好,分数、奖学金、作业这样与自身利益挂钩的东西对读书影响的比重显然更大,因此,书架上鲁迅、巴金、老舍、茅盾“四大天王”的作品出现得多,未必是他们有多么受欢迎,而是因为他们的文章早已与我们的课本捆绑,课外书变成课内书,不得不读。反而,张爱玲、余华、韩寒的书摆在上面让我感觉更真实些。因而,看着书柜上鲁迅挨着巴金,巴金挨着老舍,老舍挨着曹禺、冰心,或是《荷马史诗》挨着《莎士比亚戏剧》,莎翁挨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再接着但丁的《神曲》,总感到那么一点点的悲哀,来来去去那么几位名家的作品,可见中国教育不只绑架了学生的时间,还绑架了学生的兴趣、自由,乃至视野。名家们虽然突出,却并非全部,可事实是他们在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将文学遮天蔽日了。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就大谈特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者痛心疾首如今的学生看书太繁太杂,号召要回归传统,大言不惭地宣称大学期间若不读过某某名家某某作品就不算读过大学,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平生最讨厌此类口舌之徒,好像自己真理满腹,不想说出来净是放屁。好比他推崇鲁迅巴金冰心余秋雨韩少功莫言,而假如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实在不感兴趣,鲁迅的印象停留在高中课本里,老舍跳进了太平湖巴金活了101岁,冰心好像邻居大婶般慈祥,余秋雨比韩少功和莫言出名一点;但我爱好外国文学,《战争与和平》早早啃下,莫泊桑、茨威格与卡夫卡的短篇耳熟能详,普希金的诗歌倒背如流,为了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与《九三年》读懂读透还将法语说得像母语似的,但按照这家伙的理论,我还不算读过大学,因为那并非课本要求的。可见课本与此人一样荒谬,可惜了一堆白纸。
走过这两排矮矮的书柜,一批外国文学的书籍迎面而来。以古希腊、古罗马和英法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学和新兴的美国文学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追忆逝水年华》、《飘》、《在路上》、《洛丽塔》等大部头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傲视,仿佛在嘲笑着读者的浅薄与无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约翰》、《小王子》等精致的小书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可惜仍然少人光顾。美国文学一栏,除了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梭罗等大作家外,美籍华人刘墉与李敖之女李文也登堂入室。一开始挺欣赏刘墉,觉得其文章颇有哲理。看过几本书后幡然醒悟,里面所谓的哲理其实不用说谁都明白,说了反而谁都不明白。作者特别有股小男人的气质,“生命感悟”之类的小文章反反复复写而不倦,书名起作《抓住属于你的那颗小星星》、《一生能有多少爱》、《抓住心灵的震颤》这类婆婆妈妈的题目的不用看作者八成是刘公子的大作,看了果然没错。题目起得婆婆妈妈的翻过也就算了,可惜里面的文章也大多是婆婆妈妈的文笔,一些文章明明可以收尾了,还要拼命凑些字数,简直要用婆婆妈妈奶奶来形容。很多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将刘墉奉若神明,其实这些所谓感受生活的小文章浅薄得很。我很好奇“生命”这样严肃的人生大课题刘墉却能隔三岔五有个感悟出来——吃个饭噎住了感受出一个生命哲理,放个屁出声了又感受到一个生命哲理,实在可笑。至于李文沾了其父亲李敖的一点才气,从小在美国长大又沾了一身洋气,写的几本书虽都是小女人文章,却中西交融、文化交汇,与其老爸的唇枪舌剑写得妙趣横生,也值得一读。欧美文学后面是亚非拉文学,日本文学所占空间较多,在“性是生命的归宿”这样的精神文化影响下,村上春树、渡边淳一、川端康成这样的作家也无一不在性描写上着重笔墨,日后成为中国作家性描写的启蒙老师。
走过外国文学区,便是庞大的中国文学区域。随笔、散文、小说、诗歌一字排开,现代的、当代的、古典的,象征主义的、存在主义的、未来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名目繁多,给人汗牛充栋的绝望感。中国的作家多如牛毛,在书柜里争奇斗艳、各显神通,等待作者的赏识。一些在中国文坛站稳脚跟的作家,比如王蒙、铁凝、残雪之流,也像一些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滥用职权一般,这里办本杂志,那里出部合集,串通一气。书名起得比牛还大,譬如我看过一本贾平凹主编的《影响当代中国人的哲理美文》,充斥一些矫揉造作的油腻文章,不见得如何能影响多少个中国人。人生哲理堂而皇之,却怎么看也像是歪理。个个侃得像神仙似的,可当今又有几人能在中国文学史上青史留名?劝君一句,不要以为你有多牛X,莫把读者当猴耍;劝读者一句,别理会什么学者、名家的名份,别以为书名上印着个“经典”就以为真是经典。你不喜欢,不接受,它就屁都不是,至少对你如此。
除却这些,看看当今作家的势力分割也颇为有趣。秦文君这位老作家还拿着老掉牙的校园小说在招摇行骗,饶雪漫、张悦然、郭小四几位“青春派”哄着情窦初开的读者吃软绵绵的情感棉花糖,时不时学着小说中的主人公“莫名地忧伤起来”;韩寒、蒋峰、张佳玮几位80后虎将拉帮结派,韩寒更是一枝独秀,赛车小说杂志玩得不亦乐乎,顺便将自家的博客变成全球点击率最高的“非官方发言基地”。远处的角落,金庸伯伯和琼瑶阿姨各占一柜,一个整天沉湎于华山论剑血雨腥风称霸江湖,一个感情细腻如发丝,男女主人公都喜欢“精神食粮”,把爱情当饭吃,没日没夜的梨花带雨泪水淋漓肝肠寸断让人接受不了。隔着两排书柜,朱自清、闻一多、徐志摩几位大家淡泊名利,倒也乐得逍遥自在;“迅哥儿”果真有文坛大哥的气概,霸气地独占了三个书柜,对这一幕笑而不语;再往后去,唐宋诗词呼之欲出,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风流名士摆开宴席,等着各方贵客光临“今朝有酒今朝醉”,一醉方休;名声不好但文采不输的曹某人从书堆里挣扎着探出脑袋,欲与读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典名家们的后面是枯燥的中西文学思想史研究,厚厚的尘埃在向我诉说着这里甚少有人光顾,只差立个“读者止步”的牌子了。
如此这般,我决定去图书馆。踏进宽阔的中央大厅,正前方出现一块挂在墙壁上的电子显示屏,通常会提醒你何时闭馆,暑假期间如何开放的时间安排,偶尔还会公布图书馆有抓获多少小毛贼之“显赫成果”已及“热烈欢迎某某专家某某学者某某泰斗莅临我校参观指导”云云,和外面的欢迎横幅交相辉映。在大厅的四周,摆放着冼星海、杨孚、康有为、张九龄这几位岭南文化名人的雕像,或全身或半身,气宇轩昂,甚为威武。可惜同学们进馆时大多目不斜视,直接忽略过去了。偶尔见到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在此驻足留念,便知还有此物。
图书馆一共有十多个书库,其他书库我甚少接触,去得最多的是4楼的中文书库。此书库也因为人文书籍众多而成为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书库。走出电梯多迈一两步便可一头扎进书库里。透过开着的玻璃门后面,最先看到的是两排矮矮的书柜,放的都是刚刚归还图书馆、尚未归类的书籍。时常出现在这里的书是书库里的幸运儿,要么受学生欢迎,要么受老师或教材欢迎,在用作业或者考试之类的手段号令学生去借的。此点以中文系为甚,我深有体会。
中国人大多比较盲从,听信权威,唯唯诺诺。中文系受中国传统教育荼毒为甚,充斥一呼百应、俯首帖耳之徒,时常老师教授在某堂课上流露出对某位名家的欣赏或厌恶,即一股脑不分青红皂白地奉若真理,也不想是否真正读过该人的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就作判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好比某位偏激的老师课堂上大骂王小波狗屁不是,净一小混混耳,大多数人也会对王小波其人心生厌恶,敬而远之,反之亦然。相比个人爱好,分数、奖学金、作业这样与自身利益挂钩的东西对读书影响的比重显然更大,因此,书架上鲁迅、巴金、老舍、茅盾“四大天王”的作品出现得多,未必是他们有多么受欢迎,而是因为他们的文章早已与我们的课本捆绑,课外书变成课内书,不得不读。反而,张爱玲、余华、韩寒的书摆在上面让我感觉更真实些。因而,看着书柜上鲁迅挨着巴金,巴金挨着老舍,老舍挨着曹禺、冰心,或是《荷马史诗》挨着《莎士比亚戏剧》,莎翁挨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再接着但丁的《神曲》,总感到那么一点点的悲哀,来来去去那么几位名家的作品,可见中国教育不只绑架了学生的时间,还绑架了学生的兴趣、自由,乃至视野。名家们虽然突出,却并非全部,可事实是他们在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将文学遮天蔽日了。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就大谈特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者痛心疾首如今的学生看书太繁太杂,号召要回归传统,大言不惭地宣称大学期间若不读过某某名家某某作品就不算读过大学,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平生最讨厌此类口舌之徒,好像自己真理满腹,不想说出来净是放屁。好比他推崇鲁迅巴金冰心余秋雨韩少功莫言,而假如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实在不感兴趣,鲁迅的印象停留在高中课本里,老舍跳进了太平湖巴金活了101岁,冰心好像邻居大婶般慈祥,余秋雨比韩少功和莫言出名一点;但我爱好外国文学,《战争与和平》早早啃下,莫泊桑、茨威格与卡夫卡的短篇耳熟能详,普希金的诗歌倒背如流,为了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与《九三年》读懂读透还将法语说得像母语似的,但按照这家伙的理论,我还不算读过大学,因为那并非课本要求的。可见课本与此人一样荒谬,可惜了一堆白纸。
走过这两排矮矮的书柜,一批外国文学的书籍迎面而来。以古希腊、古罗马和英法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学和新兴的美国文学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追忆逝水年华》、《飘》、《在路上》、《洛丽塔》等大部头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傲视,仿佛在嘲笑着读者的浅薄与无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约翰》、《小王子》等精致的小书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可惜仍然少人光顾。美国文学一栏,除了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梭罗等大作家外,美籍华人刘墉与李敖之女李文也登堂入室。一开始挺欣赏刘墉,觉得其文章颇有哲理。看过几本书后幡然醒悟,里面所谓的哲理其实不用说谁都明白,说了反而谁都不明白。作者特别有股小男人的气质,“生命感悟”之类的小文章反反复复写而不倦,书名起作《抓住属于你的那颗小星星》、《一生能有多少爱》、《抓住心灵的震颤》这类婆婆妈妈的题目的不用看作者八成是刘公子的大作,看了果然没错。题目起得婆婆妈妈的翻过也就算了,可惜里面的文章也大多是婆婆妈妈的文笔,一些文章明明可以收尾了,还要拼命凑些字数,简直要用婆婆妈妈奶奶来形容。很多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将刘墉奉若神明,其实这些所谓感受生活的小文章浅薄得很。我很好奇“生命”这样严肃的人生大课题刘墉却能隔三岔五有个感悟出来——吃个饭噎住了感受出一个生命哲理,放个屁出声了又感受到一个生命哲理,实在可笑。至于李文沾了其父亲李敖的一点才气,从小在美国长大又沾了一身洋气,写的几本书虽都是小女人文章,却中西交融、文化交汇,与其老爸的唇枪舌剑写得妙趣横生,也值得一读。欧美文学后面是亚非拉文学,日本文学所占空间较多,在“性是生命的归宿”这样的精神文化影响下,村上春树、渡边淳一、川端康成这样的作家也无一不在性描写上着重笔墨,日后成为中国作家性描写的启蒙老师。
走过外国文学区,便是庞大的中国文学区域。随笔、散文、小说、诗歌一字排开,现代的、当代的、古典的,象征主义的、存在主义的、未来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名目繁多,给人汗牛充栋的绝望感。中国的作家多如牛毛,在书柜里争奇斗艳、各显神通,等待作者的赏识。一些在中国文坛站稳脚跟的作家,比如王蒙、铁凝、残雪之流,也像一些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滥用职权一般,这里办本杂志,那里出部合集,串通一气。书名起得比牛还大,譬如我看过一本贾平凹主编的《影响当代中国人的哲理美文》,充斥一些矫揉造作的油腻文章,不见得如何能影响多少个中国人。人生哲理堂而皇之,却怎么看也像是歪理。个个侃得像神仙似的,可当今又有几人能在中国文学史上青史留名?劝君一句,不要以为你有多牛X,莫把读者当猴耍;劝读者一句,别理会什么学者、名家的名份,别以为书名上印着个“经典”就以为真是经典。你不喜欢,不接受,它就屁都不是,至少对你如此。
除却这些,看看当今作家的势力分割也颇为有趣。秦文君这位老作家还拿着老掉牙的校园小说在招摇行骗,饶雪漫、张悦然、郭小四几位“青春派”哄着情窦初开的读者吃软绵绵的情感棉花糖,时不时学着小说中的主人公“莫名地忧伤起来”;韩寒、蒋峰、张佳玮几位80后虎将拉帮结派,韩寒更是一枝独秀,赛车小说杂志玩得不亦乐乎,顺便将自家的博客变成全球点击率最高的“非官方发言基地”。远处的角落,金庸伯伯和琼瑶阿姨各占一柜,一个整天沉湎于华山论剑血雨腥风称霸江湖,一个感情细腻如发丝,男女主人公都喜欢“精神食粮”,把爱情当饭吃,没日没夜的梨花带雨泪水淋漓肝肠寸断让人接受不了。隔着两排书柜,朱自清、闻一多、徐志摩几位大家淡泊名利,倒也乐得逍遥自在;“迅哥儿”果真有文坛大哥的气概,霸气地独占了三个书柜,对这一幕笑而不语;再往后去,唐宋诗词呼之欲出,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风流名士摆开宴席,等着各方贵客光临“今朝有酒今朝醉”,一醉方休;名声不好但文采不输的曹某人从书堆里挣扎着探出脑袋,欲与读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典名家们的后面是枯燥的中西文学思想史研究,厚厚的尘埃在向我诉说着这里甚少有人光顾,只差立个“读者止步”的牌子了。

- buddapest
- 2014/8/20 23:15:43
绕到书库另一侧,一堆名人传记现身眼前。许多知名、不知名的作者混在一起,名家们尚好,即使为其立传的人文笔不怎么样,至少其光辉事迹摆在那里,也可给人启迪。可恶的是一些滥竽充数之辈,本身无甚名气,却“勇气可嘉”地为自己作传,有的甚至大言不惭地在后记里挑明其一生只出过一本书,该书就是“自传”——读者大呼上当,后悔不及却于事无补,只好自认倒霉。还有人喜欢为别人写传,尤其是爱写大作家的访谈录,以达到自己扬名的目的,一石多鸟,何乐不为,故为所欲为,歪曲事实,欺骗读者,罪莫大矣。
受当今“成功”热潮的波及,关于“成功”的书籍也多如繁星数不胜数,比尔.盖茨、巴菲特、博恩.崔西、唐骏、李阳在书中无不大谈特谈侃侃而谈成功之道,列举了无数种成功的途径和方法还摆出自身的例子让读者有样学样,并强调将他们讲的那几条如何灵活运用掌握贯通就一定成功云云,孰不知成功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个人素质外,环境、时势乃至地域等因素也必不可少,你叫比尔.盖茨生在中国也去搞个“微软帝国”?恐怕早就被中国教育弄得锐气全无,开间软件铺弄间电脑公司玩玩也就一辈子了。著名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有一句话引人深思:“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成功也是一道窄门,人们无不趋之若鹜,可惜多撞得头破血流,才懂得有所回避。所以,别以为看两本这样的“成功秘诀”就以为沾上了成功的边,你连门都没有发现,更别提自己如何走。况且,有的成功之道也未必适合你。
从名人、“成功”之类声色犬马的地方穿越而出,抵达一片风景地——一大堆旅游书籍在向你献媚争宠。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书商们无不在封面上绞尽脑汁,一片蔚蓝的大海,一块长势喜人的油菜花地或是人们少见的冰川雪景,欲让读者驻足;书名更是“标题党”大行其道,什么《你一生不可不去的50个地方》,《一生绝对不容错过的30个约会圣地》,对象明确的《蜜月去哪里?》,还有急不可待的《GO!去巴黎》等等,和当今旅游的浮躁之风沆瀣一气。
这么走一遍,这个大书库算是走马观花浏览完了,若是想找一本心仪的好书,还需耐心细细探寻。很多外表华丽内容却空洞无比的书在等待你头脑发热的那一刻。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本名叫《有一种精神如此感人》的书,好奇心驱使我看看有什么精神如此“感人”,顺手一翻,哦,原来是某市的城市评建工作专辑,里面领导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名流——有名的流氓们轮流发言,大谈特谈夸夸其谈如何如何在申报工作中不遗余力千辛万苦感天动地才万分不易地抓住机会取得成功,不止官腔官调令人反感,文笔水平也不敢恭维,读起来味如嚼醋。此当引以为鉴。相反,某些朴实、平淡的书名后面或许会是一本不错的佳作。
逛得累了,也找到几本自觉不错的书,坐在书柜旁边的椅子上,靠着矩形的方桌,开始了一个下午的精神大餐。阅读每个人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比较欣赏爱默生的“创造性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意即读书要有所思考,有所怀疑,不要盲从。其实这点东西方的观点也基本达成一致。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有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引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得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由此可见,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空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爱默生俏皮地说道:“温顺的年轻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轻人。”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总让人觉得自己与“大师们”遥不可及,要听信盲从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唯大师马首是瞻唯唯诺诺乃至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独立思考的勇气都没有呢?!!!
思之这里,又想起明朝人陈继儒在他的《小窗幽记》所言:“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阅读日记》上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有一些书,我们是可以轻快地一览而过的,当我们翻到下一页的时候,已经淡忘了前一段的内容;有一些书,我们是需要毕恭毕敬地阅读的,不敢对其中的内容妄加评论;有一些书,仅仅为我们提供信息,也不需要我们加它以评头论足;然而还有一些书,我们是如此长久而深情地挚爱着他们,因此,是可以从最最真实的意义上。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温它们的,因为我们理解它们。”
可见,博览群书而有不失天真质朴的平常之心,理解作者又能坚持自己意见独立思考的人,可称得上是享世间清福之人,可惜,古今中外,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罗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叩心自问,我也常常如此,所以时时一无所获。每思至此,总倍觉遗憾却又不知所措。
西谚曰:You are what you read. 阅读,已成为我的一种生存方式。然个中问题,思考不得解者,终须返归阅读寻找答案也。
愿我在世间的纷纷扰扰中,还能保持一颗敏感澄澈的心灵,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若能如此,便觉满足。但愿如此。
受当今“成功”热潮的波及,关于“成功”的书籍也多如繁星数不胜数,比尔.盖茨、巴菲特、博恩.崔西、唐骏、李阳在书中无不大谈特谈侃侃而谈成功之道,列举了无数种成功的途径和方法还摆出自身的例子让读者有样学样,并强调将他们讲的那几条如何灵活运用掌握贯通就一定成功云云,孰不知成功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个人素质外,环境、时势乃至地域等因素也必不可少,你叫比尔.盖茨生在中国也去搞个“微软帝国”?恐怕早就被中国教育弄得锐气全无,开间软件铺弄间电脑公司玩玩也就一辈子了。著名经济学家弗兰克.H.奈特有一句话引人深思:“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成功也是一道窄门,人们无不趋之若鹜,可惜多撞得头破血流,才懂得有所回避。所以,别以为看两本这样的“成功秘诀”就以为沾上了成功的边,你连门都没有发现,更别提自己如何走。况且,有的成功之道也未必适合你。
从名人、“成功”之类声色犬马的地方穿越而出,抵达一片风景地——一大堆旅游书籍在向你献媚争宠。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书商们无不在封面上绞尽脑汁,一片蔚蓝的大海,一块长势喜人的油菜花地或是人们少见的冰川雪景,欲让读者驻足;书名更是“标题党”大行其道,什么《你一生不可不去的50个地方》,《一生绝对不容错过的30个约会圣地》,对象明确的《蜜月去哪里?》,还有急不可待的《GO!去巴黎》等等,和当今旅游的浮躁之风沆瀣一气。
这么走一遍,这个大书库算是走马观花浏览完了,若是想找一本心仪的好书,还需耐心细细探寻。很多外表华丽内容却空洞无比的书在等待你头脑发热的那一刻。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本名叫《有一种精神如此感人》的书,好奇心驱使我看看有什么精神如此“感人”,顺手一翻,哦,原来是某市的城市评建工作专辑,里面领导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名流——有名的流氓们轮流发言,大谈特谈夸夸其谈如何如何在申报工作中不遗余力千辛万苦感天动地才万分不易地抓住机会取得成功,不止官腔官调令人反感,文笔水平也不敢恭维,读起来味如嚼醋。此当引以为鉴。相反,某些朴实、平淡的书名后面或许会是一本不错的佳作。
逛得累了,也找到几本自觉不错的书,坐在书柜旁边的椅子上,靠着矩形的方桌,开始了一个下午的精神大餐。阅读每个人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比较欣赏爱默生的“创造性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意即读书要有所思考,有所怀疑,不要盲从。其实这点东西方的观点也基本达成一致。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有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引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得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由此可见,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空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爱默生俏皮地说道:“温顺的年轻人在图书馆里长大,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的意见;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轻人。”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总让人觉得自己与“大师们”遥不可及,要听信盲从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唯大师马首是瞻唯唯诺诺乃至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独立思考的勇气都没有呢?!!!
思之这里,又想起明朝人陈继儒在他的《小窗幽记》所言:“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阅读日记》上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有一些书,我们是可以轻快地一览而过的,当我们翻到下一页的时候,已经淡忘了前一段的内容;有一些书,我们是需要毕恭毕敬地阅读的,不敢对其中的内容妄加评论;有一些书,仅仅为我们提供信息,也不需要我们加它以评头论足;然而还有一些书,我们是如此长久而深情地挚爱着他们,因此,是可以从最最真实的意义上。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温它们的,因为我们理解它们。”
可见,博览群书而有不失天真质朴的平常之心,理解作者又能坚持自己意见独立思考的人,可称得上是享世间清福之人,可惜,古今中外,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罗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叩心自问,我也常常如此,所以时时一无所获。每思至此,总倍觉遗憾却又不知所措。
西谚曰:You are what you read. 阅读,已成为我的一种生存方式。然个中问题,思考不得解者,终须返归阅读寻找答案也。
愿我在世间的纷纷扰扰中,还能保持一颗敏感澄澈的心灵,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若能如此,便觉满足。但愿如此。

- naver
- 2014/8/21 14:04:11
今朝有酒今朝醉,lz很有心,可是我困了,没有看完

- skyshiyue
- 2014/8/22 4:20:22
我一直在揣测LZ的身份、、、

- xuanfeng
- 2014/8/22 13:10:21
好长,~~~~~~~~~~~~没看完,不好意思咯lz,不过看起来好像不错~

- 北京完美心息
- 2014/8/23 9:28:03
楼主人文学院的

- youyou1235
- 2014/8/24 2:19:34
不错。

- 沐春风
- 2014/8/24 14:38:47
2# 宇.星
人文的
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