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一二事
  • 浏览:493 评论:8 人

  • 伪前言
    借用原原桑的话,文学版最近流行说关于书的事。


    感谢小蛇君的带头作用,高贵冷艳的装逼圣地文学版迎来了一股淳朴文风。前五毛同志萧十二郎虽说是冲着加精而来的,而且目前有太监帖的嫌疑,但看得出是一篇很好的装逼回忆录。坛霸原原桑的文章则展现了老一辈的装逼史,非常具有史料价值。借着这股东风,我也想动笔了。


    顺便预告一下,冷气费貌似准备写八九事,他的文章一向好看,近来很少发文了,强烈期待啊。然后淮老板的文章也在酝酿中,标题非常有内涵,诸君到时记得带上小板凳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围观……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纯洁的小学生


    假如谈跟书的接触而非阅读,那按母亲大人的说法,最早的一本应该算是《增广贤文》了。听说那时我话都说不全,而外婆逗我说话的方法就是教我背这个。她老人家记忆力很好,现在估计还会背,而我早就忘了这回事了。去年寒假特意找了原文来看,看得我几乎要内牛满面,怪不得我现在说话还时不时地要蹦出几句文言文来,原来从小就深受荼毒。


    根据我不太可靠的记忆,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卧虎令传》,那时估计都五年级了。我愣是没想起来书的作者是谁,但想不到我从小就有装逼意识,看的第一本书这么冷门,深刻地契合了装逼犯爱走小众路线的精神。那本书说穿了就是根据部分史料意淫出来的清官断案传奇,但对整天生活在课本里的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了,爸爸当时不让我看课外书,所以我是利用了不知其数的午睡时间偷偷看完的。不得不感叹一声,那时的我真是纯良啊,连上课看课外书都不敢。


    那本书以及当时家里的很多藏书都带着图书馆的标签,因为爸爸的一个朋友是看管党校图书馆的,也不知他哪来的权力,经常大规模的借书给我爸爸,最诡异的是十几年过去了都没叫我们还。其实那些书大部分可读性都很低,不外乎马列毛邓孙蒋等领导人背后的故事。细想起来,我会成长为五毛,那完全是环境所迫啊。


    六年级那年爸爸给了我很多零花钱,都是用前几名的考试成绩换来的,我几乎全部都花在了买杂志上。在这期间,我跟凤姐一样,遍读了《故事会》以及同类杂志。那个时候的故事类杂志大部分都办得很用心,离奇八卦的故事非常符合我等小市民的阅读心理,有些故事情节至今还记得。最后一次买《故事会》应该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不是我水平提高了多少,而是文章的质量严重下降。



    惨绿的初中生


    小学升初中的那个暑假,我才开始可以明目张胆地看课外书,放假后就在书店买了几本名著。看的第一本名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不幸,又是有五毛性质的。那本书差点断送了我的看书生涯,因为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真是令人发指的难以看懂。断断续续看了快半个月,无数次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因为封面上有“中学生必读名著”几个字眼,导致我固执地认为这本书看不懂其他书也不会看懂了。


    耗尽脑汁地看完那本书后,《鲁滨逊漂流记》一书给我带来了仿佛重见天日喜获新生般的感动。因为相比之下,实在是太好看太容易看了。也因此才重拾对看书的热情,所以在此以我悲摧的经验向大家呼唤,千万不要迷信大部头经典。看书首先是要使自己身心愉快,不要为了提高水平之类的目的而硬啃完全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书。翻越过苏联人经典的大山后,看什么书都觉得是一种恩赐。


    后来上初中了,那时对名著的执着仍未消减,陆续看了《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呼啸山庄》等等中外经典。因为小升初考试严重发挥超常,我考到的中学好得不是我这种人该进的,排名经常倒数,三年时间自卑了三年。但如此根正苗红的阅读经历在我的语文成绩上渐渐体现出来,我会因为在课堂上背出红楼梦里的诗句被老师表扬,会因为文章写得好拿奖,语文一科是我唯一的闪光点。


    初中刚好又是叛逆期,刚好又搬家,我的猫刚好又死了。在学校不如意,在家里也是,我只能投身书海,以图逃避现实。我继续大量地看名著,艰苦维持闪光点。看武侠小说,看魔幻小说,看《读者》、《青年文摘》、《新蕾》,看韩寒、郭敬明,看一切能接触到的书。在那段惨绿时光里,《哈利波特》算是我很大的精神寄托,因为那个世界遥不可及。


    在那时养成了看书做摘抄的习惯,没有固定的本子,随手拿张纸就记录,塞满了抽屉。几年来这个习惯都没改过,现在没有纸笔或者手机等记录工具的话,我是看不了书的。

    装逼的高中生


    初中升高中时,很勉强很好运地考到了一所尚可的学校。在知道学号代表初升高考试成绩的排名时,我才明白自己在班上算是尖子生。凤尾变鸡头的冲击太大,以至于我整个高中都沉浸在一种飘飘然自我感觉良好过分高调的状态。


    那时我很少看名著了,因为学校有图书馆,我接触到很多有意思而且年代比较近的书,《秦腔》是很喜欢的一本。还看了不少传记,比如张爱玲、林徽因等的。我了解张爱玲女士的生活比她的文章还早,这一点至今觉得很奇怪。除了张女士,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有苏童、米兰昆德拉、杜拉斯等人的书。


    当年还风行安妮宝贝,不得不说,此朵奇女子一度扭曲了我的审美观价值观。因为受她的文字影响,我写了很多现在一看就会有呕吐感的无病呻吟的装逼体文章,还颇受观众欢迎。我那时就经常跟几个同好者在空间博客上互相评论,彼此恶心彼此。假如可以回到过去,我很想扇当时的我两巴掌,跟她说:叫你丫再装!


    自高二开始,网络小说大规模地占据了我的阅读时间。后座的女生负责推荐我看穿越、看言情。前座的女生爱好看BL,但苦于家里限制其用电脑的时间,所以由我代为下载,也因此我多多少少看了些BL小说。因为喜欢古代背景的文章,我把当时能找得到的清穿文(主人公穿越到清朝的文章)都看了,现在聊起清穿时还是如数家珍啊。那时上语文课就是用来看小说的,一直到高三冲刺阶段,我还是没有戒掉边用MP4看网络小说边复习的恶习。说实话,网络小说良莠不齐,不是好的阅读对象,但胜在通俗易懂不费脑力。


    高中看书的氛围其实不好,有些人会对别人的阅读爱好表示鄙视,在当时爱看网络小说的我自然是被鄙视的对象之一。我记得有个女生还当面对我说:我觉得你看的书都不怎么样。我也不好列张清单跟她表示低俗的我其实也看了很多名著的,但在装逼年代被人鄙视是很要命的事,所以我直到近一年来才好意思大方地说“我看地摊文学我自豪”。

    流氓的大学生


    上大学后,空闲的时间很多,而且有图书馆这样巨大的资源,我现在经常是一段时间内看一个作家的作品。广大啥都不好,就是图书馆比较对我胃口,工作人员的态度虽然不敢恭维,但至少藏书还说得过去。


    比较可惜的是,我高中养成的低级阅读趣味还没恢复过来,看的书大部分还是通俗小说。李碧华、亦舒的书一本接一本地看,后者的书特别适合茶余饭后时品味。刚刚翻了借书记录,发现我看了很多日本的小说,自高中就在看的村上春树,还有《我是猫》、《罗生门》、《幻觉》、《伊豆的舞女》等。


    随后看了博尔赫斯、王小波的书,深受震撼。大家和小家差别还是很大的,那时深刻地反省了网络文学对我阅读品味的危害,但至今仍戒不了。木心先生的书也给我同样的感受,图书馆里他的书很少,小蛇君之前说下学期要带过来借我看,在此特意厚着脸皮提醒他一下。此外,因为身在中文系,不得不看了一些专业书,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两本书让我对他好生崇拜。


    在中文系里,随便拉个人出来估计都能面无愧色地说自己从小饱读群书。也许谈不上文人相轻,但自恋的人还是不少的。现在对于看书的问题,我已经淡定很多了,其实都是图个开心而已,犯不着跟人比来比去。我现在努力的目标是做个流氓的文化人,看高贵名著也看地摊文学,偶尔写写低俗的文章娱人娱己。


    在瞎掉之前,书肯定会一直看下去的。那是无法舍弃的人生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