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鲁迅先生

- lena_sll LV.连长
- 2014/8/16 1:32:59
最近听说,有多篇鲁迅作品从中学课本中被剔除了,对此,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支持的声音大概无非是“鲁迅作品风格不适合孩子阅读,语言比较怪异,孩子的阅历浅不容易理解。”、“鲁迅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他所批评的那些国民劣根性,是一种自虐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不一而是。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上中学时读到的鲁迅。初识鲁迅,是在初中课本的《故乡》一文中,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一幕像画一样刻在我的心里,直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倍感亲切。那时学习的多是鲁迅的散文,我读到了一个漂泊的人对乡土、对童年的追忆与依恋,乌篷船、罗汉豆、纸风筝、闰土、长妈妈,简单随意的笔调里面流露出的是岁月流逝的依稀伤感,对物是人非的无可奈何。
继而学习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先生的杂文笔调素来犀利,那是一个“铁屋子”里“醒着的人”,向世界发出的猛烈的呐喊。有人认为他过于刻薄,可他的刻薄,是基于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是疾恶如仇的,他对敌人的批判丝毫不留情面;而对劳苦大众,对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唤醒愚昧麻木的民众。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校园里流传着的这句顺口溜正反映了阅读鲁迅作品的尴尬现状。对于很多人来说,鲁迅似乎成了一个冰冷严肃的符号,是“孤愤、激昂、单枪匹马、永远翻着白眼”的战士,有些人说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好学,因此“鲁迅过时了,不适合再放到中学课本中去”了——学者陈丹青就这样说过:“鲁迅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今天没有人能够学得了。如果要学非得有两条以上的性命才可以。”那表面肯定的背后,更多是对“学习鲁迅”持否定的态度。比如,中国当今的时代和鲁迅所在的黑暗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已经不需要像鲁迅那样大声呐喊了;现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了,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鲁迅当年那样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到处都提倡大兴国学,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了,当然也就更不能学鲁迅做挖传统文化的祖坟那样“缺德”的事情了。所以,“时代不需要鲁迅了”。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把鲁迅扔掉呢?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历史的天空,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孔子、孟子、庄子、屈原、陶渊明、司马迁、苏轼、曹雪芹这样的人,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想必是一个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甚至连萤光都不存在的黑暗世界,自然,居于这样黑暗世界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有支撑起民族骨架的灵魂。
我想,伟大的鲁迅,正是我们民族之魂。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是鲁迅用它的笔,用他的硬骨头精神,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支撑起民族的脊梁!如果没有产生鲁迅及其文风,黑暗的时代除了黑暗,将增加一个罪恶,那就是虚假。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暴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能想象就在如此隽永清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吗?
记得不久前我曾走访当代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传记《人间鲁迅》的作者林贤治先生时,他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鲁迅对人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他的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而是他那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给身处谷底的人们带来无尽希望的勇气!”
读鲁迅,先生会告诉你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会让你明白该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黑暗和挫折,如何学会坚韧和乐观地生活,如何珍惜有限的生命;他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他会让你明白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鲁迅的文字,无论是思想的深刻程度,还是作品背后做人的真诚、对民生和社会的关注、对现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是常人或常文难以望其项背的。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学学子来说,这无异于一剂猛药,虽然有些苦涩,却是不可缺少的成长营养品。
回看我们的教育,孩子们不爱学鲁迅的文章,是不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呢?如果一个学生一接触鲁迅的文章,就被老师要求记住里面描述了...揭露了...批判了...揭示了...反映了...如何如何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去攻克学习堡垒,又怎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又如何能理解先生博大的胸怀,从而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时代在发展,如果有些鲁迅的文章确实不太适合放在中学课本,那么将其删除出去,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不管怎样,即使教科书上削减了鲁迅的文章,我们也不应该忘却鲁迅精神,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社会上各种思潮激荡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高举鲁迅精神的伟大旗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法治国家,让政府变成清廉高效的政府,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郁达夫说: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九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愿远方的鲁迅先生,一切安好。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上中学时读到的鲁迅。初识鲁迅,是在初中课本的《故乡》一文中,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一幕像画一样刻在我的心里,直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倍感亲切。那时学习的多是鲁迅的散文,我读到了一个漂泊的人对乡土、对童年的追忆与依恋,乌篷船、罗汉豆、纸风筝、闰土、长妈妈,简单随意的笔调里面流露出的是岁月流逝的依稀伤感,对物是人非的无可奈何。
继而学习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先生的杂文笔调素来犀利,那是一个“铁屋子”里“醒着的人”,向世界发出的猛烈的呐喊。有人认为他过于刻薄,可他的刻薄,是基于对群众的同情,对国运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是疾恶如仇的,他对敌人的批判丝毫不留情面;而对劳苦大众,对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唤醒愚昧麻木的民众。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校园里流传着的这句顺口溜正反映了阅读鲁迅作品的尴尬现状。对于很多人来说,鲁迅似乎成了一个冰冷严肃的符号,是“孤愤、激昂、单枪匹马、永远翻着白眼”的战士,有些人说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好学,因此“鲁迅过时了,不适合再放到中学课本中去”了——学者陈丹青就这样说过:“鲁迅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今天没有人能够学得了。如果要学非得有两条以上的性命才可以。”那表面肯定的背后,更多是对“学习鲁迅”持否定的态度。比如,中国当今的时代和鲁迅所在的黑暗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已经不需要像鲁迅那样大声呐喊了;现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了,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鲁迅当年那样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到处都提倡大兴国学,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了,当然也就更不能学鲁迅做挖传统文化的祖坟那样“缺德”的事情了。所以,“时代不需要鲁迅了”。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把鲁迅扔掉呢?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历史的天空,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孔子、孟子、庄子、屈原、陶渊明、司马迁、苏轼、曹雪芹这样的人,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想必是一个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甚至连萤光都不存在的黑暗世界,自然,居于这样黑暗世界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有支撑起民族骨架的灵魂。
我想,伟大的鲁迅,正是我们民族之魂。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是鲁迅用它的笔,用他的硬骨头精神,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支撑起民族的脊梁!如果没有产生鲁迅及其文风,黑暗的时代除了黑暗,将增加一个罪恶,那就是虚假。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暴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能想象就在如此隽永清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吗?
记得不久前我曾走访当代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传记《人间鲁迅》的作者林贤治先生时,他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鲁迅对人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他的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而是他那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给身处谷底的人们带来无尽希望的勇气!”
读鲁迅,先生会告诉你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会让你明白该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黑暗和挫折,如何学会坚韧和乐观地生活,如何珍惜有限的生命;他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他会让你明白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鲁迅的文字,无论是思想的深刻程度,还是作品背后做人的真诚、对民生和社会的关注、对现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是常人或常文难以望其项背的。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学学子来说,这无异于一剂猛药,虽然有些苦涩,却是不可缺少的成长营养品。
回看我们的教育,孩子们不爱学鲁迅的文章,是不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呢?如果一个学生一接触鲁迅的文章,就被老师要求记住里面描述了...揭露了...批判了...揭示了...反映了...如何如何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去攻克学习堡垒,又怎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又如何能理解先生博大的胸怀,从而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时代在发展,如果有些鲁迅的文章确实不太适合放在中学课本,那么将其删除出去,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不管怎样,即使教科书上削减了鲁迅的文章,我们也不应该忘却鲁迅精神,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社会上各种思潮激荡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高举鲁迅精神的伟大旗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法治国家,让政府变成清廉高效的政府,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郁达夫说: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九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愿远方的鲁迅先生,一切安好。

- 朱敬峰
- 2014/8/16 5:10:48
鲁迅是我的终身偶像

- zxcggs
- 2014/8/16 21:49:00
一百二十九周年。我那篇是去年写的~

- shenqf2010
- 2014/8/17 14:16:58
修改完毕,多谢三变提醒~

- evilbabe
- 2014/8/18 2:52:58
从中学课本中被剔除,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中学体制下所学习的鲁迅文章很多时候本意也被扭曲了...
只是,“鲁迅作品风格不适合孩子阅读,语言比较怪异,孩子的阅历浅不容易理解。”、“鲁迅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他所批评的那些国民劣根性,是一种自虐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这些观点,反映出来的,也恰恰是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悲哀...
讽刺啊。
没有一定的历史和辨证思想,读不懂鲁迅。从中学课本中剔除鲁迅,是对他本人的一种尊重。
只是,在当前普遍教育不重视人文类方向的前提下,能读得懂的人,有多少?愿意读的人,又有多少??...
想必,倘若鲁迅先生处于当代的话,他为这个时代所写下的文章,差别也不会大吧?!...
愿远方的鲁迅先生,一切安好。
只是,“鲁迅作品风格不适合孩子阅读,语言比较怪异,孩子的阅历浅不容易理解。”、“鲁迅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他所批评的那些国民劣根性,是一种自虐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这些观点,反映出来的,也恰恰是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悲哀...
讽刺啊。
没有一定的历史和辨证思想,读不懂鲁迅。从中学课本中剔除鲁迅,是对他本人的一种尊重。
只是,在当前普遍教育不重视人文类方向的前提下,能读得懂的人,有多少?愿意读的人,又有多少??...
想必,倘若鲁迅先生处于当代的话,他为这个时代所写下的文章,差别也不会大吧?!...
愿远方的鲁迅先生,一切安好。

- laner1318
- 2014/8/18 15:22:26
先生的品性和文笔一样令人敬佩。
我倒是从来没有过这种想法,说什么觉得鲁迅的作品应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剔除出去,而且理由也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看不懂无法理解就要剔除?那更应该好好学好好讲解啊,确实,先生的文章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很难看懂的,这对于一个阅历单纯的中学生来说要求是有点高,但这完全不是理由,老师的责任呢?又说鲁迅的文字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那么,什么样的文字才适合呢?沈从文先生那一生追求永恒之美的文字么?梁实秋先生轻浅淡雅闲适的文字么?无可否认这些必不可缺,但是鲁迅先生一针见血般犀利的文字更为重要。
他的笔,活生生的反映了我们印象中完全不同的一个年代,不是轰轰烈烈新旧思想交替得璀璨的激昂年代,不是自由民主博爱的理想年代,而是隐藏于平静海面下的暗流。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真实年代。
而且,主要是,我觉得先生的文章没有说的那么难理解,坚决反对从教科书中剔除= =
我倒是从来没有过这种想法,说什么觉得鲁迅的作品应该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剔除出去,而且理由也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看不懂无法理解就要剔除?那更应该好好学好好讲解啊,确实,先生的文章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很难看懂的,这对于一个阅历单纯的中学生来说要求是有点高,但这完全不是理由,老师的责任呢?又说鲁迅的文字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那么,什么样的文字才适合呢?沈从文先生那一生追求永恒之美的文字么?梁实秋先生轻浅淡雅闲适的文字么?无可否认这些必不可缺,但是鲁迅先生一针见血般犀利的文字更为重要。
他的笔,活生生的反映了我们印象中完全不同的一个年代,不是轰轰烈烈新旧思想交替得璀璨的激昂年代,不是自由民主博爱的理想年代,而是隐藏于平静海面下的暗流。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真实年代。
而且,主要是,我觉得先生的文章没有说的那么难理解,坚决反对从教科书中剔除= =

- 280836606
- 2014/8/19 9:19:38
其实先生自己早就意识到自己是不会受到普遍欢迎的,这是由知识分子(指完全克服“书生意气”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本质决定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去读鲁迅,这才是一大怪事。这里摘录先生的一段原文,一切都将明了。
“然而知识阶级将怎么样呢?还是在指挥刀下听令行动,还是发表倾向民众的思想呢?要是发表意见,就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一点。像今天发表这个主张,明天发表那个意见的人,思想似乎天天在进步。只是真的知识阶级的进步,决不能如此快的。不过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苦痛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
插一句:如果教育的目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不在于培育先生所指的“真正的知识阶级”或者为此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而是产出一大堆埋头算数或钻研某类学术、指挥别人和操纵机器的“工作者”,那由这些纯粹的“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将有什么良知可言?没有这个问题为大前题,无论把谁请出或请入教材我都没有意见。
倘若执意要把鲁迅请出教科书,那么我想以后的语文课本慢慢会只剩两种东西:一种是会写字就能看懂的,另一种是只能用来背的。根据正常的逻辑,很自然会有这样的发问:那要老师来干嘛!?对啊,要老师干嘛呢,回忆下我们的中学时代并扪心自问,有多少语文老师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或启发过自己呢?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到底从老师那读懂了多少部那些所谓的经典名篇呢?读不懂难道全都是学生的责任(懒惰、不感兴趣、悟性低下),与教师水平和整个教育机制无关?倘若不是,那么仅仅在教材上动手术(老生常谈了,基本上是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而不在根本上改善机制和提升语文教师的平均水平,岂不是舍本逐末了么?鲁迅下课,又将换谁进来呢?是某某中央领导还是某某当代吹牛大王?
“然而知识阶级将怎么样呢?还是在指挥刀下听令行动,还是发表倾向民众的思想呢?要是发表意见,就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一点。像今天发表这个主张,明天发表那个意见的人,思想似乎天天在进步。只是真的知识阶级的进步,决不能如此快的。不过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苦痛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
插一句:如果教育的目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不在于培育先生所指的“真正的知识阶级”或者为此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而是产出一大堆埋头算数或钻研某类学术、指挥别人和操纵机器的“工作者”,那由这些纯粹的“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将有什么良知可言?没有这个问题为大前题,无论把谁请出或请入教材我都没有意见。
倘若执意要把鲁迅请出教科书,那么我想以后的语文课本慢慢会只剩两种东西:一种是会写字就能看懂的,另一种是只能用来背的。根据正常的逻辑,很自然会有这样的发问:那要老师来干嘛!?对啊,要老师干嘛呢,回忆下我们的中学时代并扪心自问,有多少语文老师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或启发过自己呢?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到底从老师那读懂了多少部那些所谓的经典名篇呢?读不懂难道全都是学生的责任(懒惰、不感兴趣、悟性低下),与教师水平和整个教育机制无关?倘若不是,那么仅仅在教材上动手术(老生常谈了,基本上是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而不在根本上改善机制和提升语文教师的平均水平,岂不是舍本逐末了么?鲁迅下课,又将换谁进来呢?是某某中央领导还是某某当代吹牛大王?

- cibhr
- 2014/8/19 20:50:38
我的文学记忆里,也只有鲁迅哥哥的影子为之清晰!

- coldmoon
- 2014/8/20 20:49:21
7# 渔歌悠扬。
鲁迅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是传统文化的异类,正因为如此,先生的思想才显得更为可贵~
鲁迅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是传统文化的异类,正因为如此,先生的思想才显得更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