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上海

- IceX LV.连长
- 2014/8/1 10:20:50
三千年前,小亚细亚有特洛伊。二千年前,雅典有希腊。一千年前,东罗马有君士坦丁。五百年前,意大利有佛罗伦萨。一百年前,美国有纽约。这些城市和上海最大的相同点是:相比与本国的其他城市,拥有更巨大的物质基础。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繁华。夜色中的上海,尤为如此。
行至外滩,夜幕已经完全拉开。灰亮的天空,在街旁霓虹灯的映照下不断闪烁著五彩斑斓的色彩。灯光照耀下的岸边,游人如织,穿梭如流。沿着外滩所在的中山东一路,各种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风格各异的建筑一字排开,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出没期间。走上岸边的观景长堤,江风徐徐吹来,让人倍感舒适。脚下的黄埔江面,波光粼粼,水流悄无声息,偶尔可以听到江水拍打岸边的沙沙声。不时有豪华的巨型游轮驶过,使得这个画面更富动感。举目远眺,对岸的浦东高楼林立,独见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直插云天,皆是上海人最骄傲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金辉四射,仿如西天圣景,佛光耀眼。看罢风景,沿江散步游览,交通灯无意识地变幻着红绿,路边的商场甚多,灯火通明,逛夜市的人络绎不绝。偶见一滨江公园,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中独辟一隅宁静,甚是难得。
此乃大上海的繁华,无数次从书本、电视中见到,却总不甚确定。如今眼见为实,总算领略到了。
次日游世博,未去世博时,我曾浮想联翩,幻想着自己一天逛完中国馆、沙特馆、美国馆等几个热门场馆,再挑几个小场馆随便浏览一下,身临现场时迎着汹涌而至的人流,便惊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走进世博园,首先看到的是个外形像斗拱,气势非凡、无论形状还是色彩都非常鲜明突出的中国馆。尽管现在去看中国馆要提前预约,但是丝毫不影响那排在弯曲通道里绕了一圈又一圈的人群。黑压压的人头布满了整个通道,让人心生怯意。头顶的广播不断地提醒:某某场馆现在还需排队X小时(X通常大于3),希望大家把握好时机,以分散人流。
关于世博排队,曾有一则笑话:某人排了近五个小时的队,终于快到入口了,忍不住问前面的人:这是哪个国家的馆?前面传来一庄重声音:公共厕所。由此可见一斑。
忽略排队的不如意之处,走进场馆里面,却是另一番天地,风力强劲的空调让你体验冰火两重天的快感,精彩纷呈的各国文化通过展品、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向你展示出来,有用心的国家请来本国的厨师,让你在经历焦灼烦躁的排队之后至少肚子受点安慰,譬如巴基斯坦馆10元3串的牛肉串,果真有异域风情,一串下肚嘴角留香。
一天下来,有意避开所有的热门场馆,所排之队皆不超过一小时,走马观花也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场馆,其中尤以非洲联合馆与美洲联合馆两大巨型场馆收获最大。欧洲联合馆被认为地分开不能互通的多个国家,每个小国都需一个一个排队,不但招人怨言,相比其他几个大洲,也明显不够大气。
中午在商业气息浓厚的世博文化馆最顶层的天台餐厅就餐,找了个靠窗的好位置,鸟瞰下去,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和黄浦江两岸的景象一览无余,白天的上海少了夜色中妩媚多姿,却另有一番风情。之前看报纸称此地为世博最佳观景地,此话不假,50元两个的日式拉面也可口美味,相当超值。在高层餐厅边看风景边就餐,让我也沾染上一丝大上海小资的气息。
行走在世博园区,每到一个场馆总能找到热情的志愿者,让人感到温暖、贴心。“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世博志愿者口号了,他们也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在此表示感谢。
傍晚7点半,走出非洲联合馆,正逢各展馆的花车巡游表演时间,一眼望去,眼花缭乱,精彩异常,此乃意外之喜,甚幸。
本来世博计划不止游一天的,却因旅程时间冲突,要赶赴苏杭,故提前离开上海,此乃后话。
以前听过一句话说:“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他的下级;广州人看外地人,都是北方人;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北京广州暂不评论,单说上海,此话有些言过。
诚然仍是上海人办世博,全国人去埋单。但通过这次世博会,感觉上海人的服务态度和开放心态都相当不错,无论是的士司机(上海的的士司机全部是本地人),当地警察、志愿者,还是普通市民,被别人求助时一概笑脸相迎,态度很好,让人心情愉悦。不过如果言谈够深的话,仍可感觉到上海市民骨子里自尊与自信。
若论不足,上海人比较随意散漫,红绿灯前行人汽车乱闯的现象并不鲜见;地铁让座的礼仪做得不是很好,在这一点上比不过广州。
总体而论,上海是一座享受的城市。清华大学一位城市规划专家说,这是一座为日常生活而设计的城市。是的,当你在出租车上看到高架公路也用绿化装饰起来的时候你也会这样想。把世界上最好、最新的东西拿来享用是身处上海不由自主产生的心态,而且你会尽你所能。很多体现生活细节性的东西,充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这些除了需要细细体会,还需要修养与品位。格外注意格调,也许就是上海与中国其他大城市不同的地方。
尽管如此,古往今来对上海持有偏见的人仍然不少,一些人抱怨上海人太多空气差,房价太高商品太贵,交通不便,有些人讨厌上海的小市民习气,有些人甚至讨厌上海太过现代化,不一而足。讨厌一座城市和讨厌一个人一样,有时甚至不需要理由。正如科比所说的:“爱我或者恨我,人们总会选择一种,这就是生活。有人讨厌我的比赛、恨我的嚣张、恨我的后仰跳投、恨我对比赛的痴狂、恨我有总冠军戒指……但也有很多人支持我、爱我,理由却和恨我的人一样。”身处上海,和当地人(包括过来上海的打工者)谈话中所体会到他们对上海的爱,却丝毫不逊色于北京人之于北京,广州人之于广州。
或许这就是上海的魅力,倘若不是亲自来过这里,甚至小住一段时间,是无从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妙的。
上海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让她不会成为所有城市发展的样板,她有种特别的气质,说不清道不明,却让我深深迷恋。
思前想后,还是套用那句名言来作个结尾:
假如你爱一个人,请将她送往上海,因为那里是天堂;
假如你恨一个人,请将她送往上海,因为那里是地狱。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繁华。夜色中的上海,尤为如此。
行至外滩,夜幕已经完全拉开。灰亮的天空,在街旁霓虹灯的映照下不断闪烁著五彩斑斓的色彩。灯光照耀下的岸边,游人如织,穿梭如流。沿着外滩所在的中山东一路,各种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风格各异的建筑一字排开,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出没期间。走上岸边的观景长堤,江风徐徐吹来,让人倍感舒适。脚下的黄埔江面,波光粼粼,水流悄无声息,偶尔可以听到江水拍打岸边的沙沙声。不时有豪华的巨型游轮驶过,使得这个画面更富动感。举目远眺,对岸的浦东高楼林立,独见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直插云天,皆是上海人最骄傲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金辉四射,仿如西天圣景,佛光耀眼。看罢风景,沿江散步游览,交通灯无意识地变幻着红绿,路边的商场甚多,灯火通明,逛夜市的人络绎不绝。偶见一滨江公园,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中独辟一隅宁静,甚是难得。
此乃大上海的繁华,无数次从书本、电视中见到,却总不甚确定。如今眼见为实,总算领略到了。
次日游世博,未去世博时,我曾浮想联翩,幻想着自己一天逛完中国馆、沙特馆、美国馆等几个热门场馆,再挑几个小场馆随便浏览一下,身临现场时迎着汹涌而至的人流,便惊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走进世博园,首先看到的是个外形像斗拱,气势非凡、无论形状还是色彩都非常鲜明突出的中国馆。尽管现在去看中国馆要提前预约,但是丝毫不影响那排在弯曲通道里绕了一圈又一圈的人群。黑压压的人头布满了整个通道,让人心生怯意。头顶的广播不断地提醒:某某场馆现在还需排队X小时(X通常大于3),希望大家把握好时机,以分散人流。
关于世博排队,曾有一则笑话:某人排了近五个小时的队,终于快到入口了,忍不住问前面的人:这是哪个国家的馆?前面传来一庄重声音:公共厕所。由此可见一斑。
忽略排队的不如意之处,走进场馆里面,却是另一番天地,风力强劲的空调让你体验冰火两重天的快感,精彩纷呈的各国文化通过展品、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向你展示出来,有用心的国家请来本国的厨师,让你在经历焦灼烦躁的排队之后至少肚子受点安慰,譬如巴基斯坦馆10元3串的牛肉串,果真有异域风情,一串下肚嘴角留香。
一天下来,有意避开所有的热门场馆,所排之队皆不超过一小时,走马观花也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场馆,其中尤以非洲联合馆与美洲联合馆两大巨型场馆收获最大。欧洲联合馆被认为地分开不能互通的多个国家,每个小国都需一个一个排队,不但招人怨言,相比其他几个大洲,也明显不够大气。
中午在商业气息浓厚的世博文化馆最顶层的天台餐厅就餐,找了个靠窗的好位置,鸟瞰下去,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和黄浦江两岸的景象一览无余,白天的上海少了夜色中妩媚多姿,却另有一番风情。之前看报纸称此地为世博最佳观景地,此话不假,50元两个的日式拉面也可口美味,相当超值。在高层餐厅边看风景边就餐,让我也沾染上一丝大上海小资的气息。
行走在世博园区,每到一个场馆总能找到热情的志愿者,让人感到温暖、贴心。“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世博志愿者口号了,他们也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在此表示感谢。
傍晚7点半,走出非洲联合馆,正逢各展馆的花车巡游表演时间,一眼望去,眼花缭乱,精彩异常,此乃意外之喜,甚幸。
本来世博计划不止游一天的,却因旅程时间冲突,要赶赴苏杭,故提前离开上海,此乃后话。
以前听过一句话说:“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他的下级;广州人看外地人,都是北方人;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北京广州暂不评论,单说上海,此话有些言过。
诚然仍是上海人办世博,全国人去埋单。但通过这次世博会,感觉上海人的服务态度和开放心态都相当不错,无论是的士司机(上海的的士司机全部是本地人),当地警察、志愿者,还是普通市民,被别人求助时一概笑脸相迎,态度很好,让人心情愉悦。不过如果言谈够深的话,仍可感觉到上海市民骨子里自尊与自信。
若论不足,上海人比较随意散漫,红绿灯前行人汽车乱闯的现象并不鲜见;地铁让座的礼仪做得不是很好,在这一点上比不过广州。
总体而论,上海是一座享受的城市。清华大学一位城市规划专家说,这是一座为日常生活而设计的城市。是的,当你在出租车上看到高架公路也用绿化装饰起来的时候你也会这样想。把世界上最好、最新的东西拿来享用是身处上海不由自主产生的心态,而且你会尽你所能。很多体现生活细节性的东西,充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这些除了需要细细体会,还需要修养与品位。格外注意格调,也许就是上海与中国其他大城市不同的地方。
尽管如此,古往今来对上海持有偏见的人仍然不少,一些人抱怨上海人太多空气差,房价太高商品太贵,交通不便,有些人讨厌上海的小市民习气,有些人甚至讨厌上海太过现代化,不一而足。讨厌一座城市和讨厌一个人一样,有时甚至不需要理由。正如科比所说的:“爱我或者恨我,人们总会选择一种,这就是生活。有人讨厌我的比赛、恨我的嚣张、恨我的后仰跳投、恨我对比赛的痴狂、恨我有总冠军戒指……但也有很多人支持我、爱我,理由却和恨我的人一样。”身处上海,和当地人(包括过来上海的打工者)谈话中所体会到他们对上海的爱,却丝毫不逊色于北京人之于北京,广州人之于广州。
或许这就是上海的魅力,倘若不是亲自来过这里,甚至小住一段时间,是无从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妙的。
上海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让她不会成为所有城市发展的样板,她有种特别的气质,说不清道不明,却让我深深迷恋。
思前想后,还是套用那句名言来作个结尾:
假如你爱一个人,请将她送往上海,因为那里是天堂;
假如你恨一个人,请将她送往上海,因为那里是地狱。

- 朱敬峰
- 2014/8/1 16:04:1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曾做过苏州刺史,留下佳作无数;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传唱,但苏东坡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把唐人笔下的苏州都盖过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流传至今;被歌女舞女宠着爱着的柳永,对钱塘不吝笔墨,一首《望海潮》堪称江南的词中绝唱。
小时候对苏杭的印象,大概都来自于以上的古诗词。如今亲临,眼前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勾栏瓦肆,禅林道院,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一副江南的好风光,亦不难理解为何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何总在苏杭流连忘返,赞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了。
苏州杭州,两相比较,杭州坐拥西湖山水好风光,更显大气;苏州则凭借中国最著名的古园林建筑群,更加精致,自古就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享誉天下。苏州城不大,道路也不算开阔,但却处处点缀着小河与园林,别有一番小桥流水的情趣和一种清幽淡雅的神韵。烟幕弥漫的清晨,远眺整座城市,恍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画。
难得可贵的是,苏州新建筑的外观也与旧建筑十分成功地保持着和谐统一,不像北京那样在西式的主题上加一个中式的帽子,也不似上海、广州那样将旧建筑大规模推倒重建,在全球化、国际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这不啻是以牺牲现代繁华为代价换来的舒适宁静——复古的努力使得苏州城大多数老建筑是加以改建而不是重建,很多狭窄的青石板和青砖小巷,白墙青瓦的民宅得以永久地保存,苏州成了中国城市中的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一种传统的中国式市民生活的标志。走在这座城市上,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远离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却在不经意间找寻到我们内心世界那种越来越少的温柔、闲情与平静。这就是苏州,它最本色,也最朴实无华,却最让人感动。
有西湖才会有杭州,杭州简直可以算得上是西湖的附属品。贵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之一,我却丝毫感觉不到这座城市的王者之气,或许从两千多年前的美女西施开始,人们对杭州的联想,大多就跟风姿绰约、妩媚动人的美女有关。美女如云、胭脂气息,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宋朝皇帝赵构,逃亡到杭州,不思进取,世人讽之“直把杭州作汴州”;传说中的白娘子与许仙在雨中的西湖相会,只留下“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的警句与断桥残雪的古迹供后人抚叹......没有气势磅礴的高层建筑,也没有开阔的城市广场,在西湖东边建起的杭州城犹如一个女孩子的闺房,小巧玲珑、幽静别致,再加上芳香袭人,丝绸裹身,越调萦耳,人身上那些很粗糙的东西在这里通通荡然无存。
傍晚6点来到西湖的时候,正值日落时分,只见湖堤丝丝柳枝垂下,湖心几只小船随波荡漾,夕阳西下,给江面涂上一层红色的霞光,正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陶醉,让人迷恋,让人心旷神怡。西湖旁游人如织,有三三两两的旅者坐在湖边的小桌上,叫上几瓶啤酒,开怀畅饮;走在路上,牵着手边轻声细语的佳侣不时从身旁飘过,给夜色朦胧的夜晚途增几分浪漫的气息;及至7点半的音乐喷泉开始,则将西湖小广场的气氛推至高潮,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而高低起伏、变化多端,时而激昂如巨龙飞向蓝天,时而如仙女散花水花四溅;时而如荷叶开花张张合合、错落有致;时而如少女的身段,婀娜多姿......观者无不如痴如醉,小朋友们皆兴奋得手舞足蹈,几个老外在高呼“beautiful”,众多相机的闪光灯也伴着音乐闪烁不停——值此境地,只叫人叹人生之绚烂美好,何不向天再借五百年?
看罢喷泉,一时兴奋得不能自已,途生体力无穷,故乘此兴致,顺着湖堤狂奔、夜跑,跑过断桥残雪,走上白堤,掠过平湖秋月、楼外楼酒楼,穿过孤山公园,经过西冷桥,再通过环绕西路的北山路返回,正好绕着“小西湖”百里湖跑了一圈。期间思及皇帝,在学校时常与其夜跑内环,绕广东科学中心一圈都备感吃力,如今旅途疲乏,跑上个把钟头仍脚下生风,若非时间不早当可跑完整个大西湖,长进矣。路上但见杨柳依依,不见雨雪霏霏,却有清风拂面之喜。待时针划过9点,跑回宾馆,大汗淋漓,一番淋浴,说不出的爽快。此乃西湖夜跑,不知往后再来之日还有今天之激情乎?
次日上午游罢苏堤、岳王庙、灵隐寺,遂告别杭州,前往乌镇,苏杭之行至此结束。
——张继《枫桥夜泊》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白居易、刘禹锡、韦应物曾做过苏州刺史,留下佳作无数;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传唱,但苏东坡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把唐人笔下的苏州都盖过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流传至今;被歌女舞女宠着爱着的柳永,对钱塘不吝笔墨,一首《望海潮》堪称江南的词中绝唱。
小时候对苏杭的印象,大概都来自于以上的古诗词。如今亲临,眼前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勾栏瓦肆,禅林道院,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一副江南的好风光,亦不难理解为何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何总在苏杭流连忘返,赞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了。
苏州杭州,两相比较,杭州坐拥西湖山水好风光,更显大气;苏州则凭借中国最著名的古园林建筑群,更加精致,自古就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享誉天下。苏州城不大,道路也不算开阔,但却处处点缀着小河与园林,别有一番小桥流水的情趣和一种清幽淡雅的神韵。烟幕弥漫的清晨,远眺整座城市,恍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画。
难得可贵的是,苏州新建筑的外观也与旧建筑十分成功地保持着和谐统一,不像北京那样在西式的主题上加一个中式的帽子,也不似上海、广州那样将旧建筑大规模推倒重建,在全球化、国际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这不啻是以牺牲现代繁华为代价换来的舒适宁静——复古的努力使得苏州城大多数老建筑是加以改建而不是重建,很多狭窄的青石板和青砖小巷,白墙青瓦的民宅得以永久地保存,苏州成了中国城市中的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一种传统的中国式市民生活的标志。走在这座城市上,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远离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却在不经意间找寻到我们内心世界那种越来越少的温柔、闲情与平静。这就是苏州,它最本色,也最朴实无华,却最让人感动。
有西湖才会有杭州,杭州简直可以算得上是西湖的附属品。贵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之一,我却丝毫感觉不到这座城市的王者之气,或许从两千多年前的美女西施开始,人们对杭州的联想,大多就跟风姿绰约、妩媚动人的美女有关。美女如云、胭脂气息,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宋朝皇帝赵构,逃亡到杭州,不思进取,世人讽之“直把杭州作汴州”;传说中的白娘子与许仙在雨中的西湖相会,只留下“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的警句与断桥残雪的古迹供后人抚叹......没有气势磅礴的高层建筑,也没有开阔的城市广场,在西湖东边建起的杭州城犹如一个女孩子的闺房,小巧玲珑、幽静别致,再加上芳香袭人,丝绸裹身,越调萦耳,人身上那些很粗糙的东西在这里通通荡然无存。
傍晚6点来到西湖的时候,正值日落时分,只见湖堤丝丝柳枝垂下,湖心几只小船随波荡漾,夕阳西下,给江面涂上一层红色的霞光,正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陶醉,让人迷恋,让人心旷神怡。西湖旁游人如织,有三三两两的旅者坐在湖边的小桌上,叫上几瓶啤酒,开怀畅饮;走在路上,牵着手边轻声细语的佳侣不时从身旁飘过,给夜色朦胧的夜晚途增几分浪漫的气息;及至7点半的音乐喷泉开始,则将西湖小广场的气氛推至高潮,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而高低起伏、变化多端,时而激昂如巨龙飞向蓝天,时而如仙女散花水花四溅;时而如荷叶开花张张合合、错落有致;时而如少女的身段,婀娜多姿......观者无不如痴如醉,小朋友们皆兴奋得手舞足蹈,几个老外在高呼“beautiful”,众多相机的闪光灯也伴着音乐闪烁不停——值此境地,只叫人叹人生之绚烂美好,何不向天再借五百年?
看罢喷泉,一时兴奋得不能自已,途生体力无穷,故乘此兴致,顺着湖堤狂奔、夜跑,跑过断桥残雪,走上白堤,掠过平湖秋月、楼外楼酒楼,穿过孤山公园,经过西冷桥,再通过环绕西路的北山路返回,正好绕着“小西湖”百里湖跑了一圈。期间思及皇帝,在学校时常与其夜跑内环,绕广东科学中心一圈都备感吃力,如今旅途疲乏,跑上个把钟头仍脚下生风,若非时间不早当可跑完整个大西湖,长进矣。路上但见杨柳依依,不见雨雪霏霏,却有清风拂面之喜。待时针划过9点,跑回宾馆,大汗淋漓,一番淋浴,说不出的爽快。此乃西湖夜跑,不知往后再来之日还有今天之激情乎?
次日上午游罢苏堤、岳王庙、灵隐寺,遂告别杭州,前往乌镇,苏杭之行至此结束。

- 谁的错
- 2014/8/2 4:14:46
不知道lz是转载还是亲身感受
我来自上海 但我不是上海人 我再上海读了大学又工作了一年 对上海的还是有感情的
走过不少城市 现在在广州读研 可每次回去上海 总能找到那种熟悉的味道
衡山路上茂密的法桐 人民广场的小憩 徐家汇疯狂的k歌 外滩上相拥的情侣 对面闪烁的霓虹
复旦 交大 师大 那些名噪又朴实的大学 还有曾经住过的宿舍~在广州 在大学城是无法体会的 大学城像个笼子 教学楼像监狱 广大尤其像、、、、
我来自上海 但我不是上海人 我再上海读了大学又工作了一年 对上海的还是有感情的
走过不少城市 现在在广州读研 可每次回去上海 总能找到那种熟悉的味道
衡山路上茂密的法桐 人民广场的小憩 徐家汇疯狂的k歌 外滩上相拥的情侣 对面闪烁的霓虹
复旦 交大 师大 那些名噪又朴实的大学 还有曾经住过的宿舍~在广州 在大学城是无法体会的 大学城像个笼子 教学楼像监狱 广大尤其像、、、、

- 碧水蓝天
- 2014/8/2 17:52:59
回colorfulmove :
此文是自己游览所感。对于你所说的我很认同,也能体会到你对家乡的那种深厚感情。诚然广州大学城有其不足之处,但其实可能有些优点不在表面,需要慢慢体会才能领略到。总之,感谢您的评论,文中有不足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此文是自己游览所感。对于你所说的我很认同,也能体会到你对家乡的那种深厚感情。诚然广州大学城有其不足之处,但其实可能有些优点不在表面,需要慢慢体会才能领略到。总之,感谢您的评论,文中有不足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