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五六事

- 悟美2010 LV.连长
- 2014/7/12 22:43:57
前言
看到九头蛇发了关于书的帖子。竟然还是精华喔,我不禁手痒痒,忍不住也八了一篇。流水账记事,以表示我还记得。
(一)与书初相识
时光倒流十几年,那是我初一的年纪。在那个闭塞的小村庄,没有电视,即使有,也是黑白画面兼雪花满面。书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手段。
还记得那个时候看的第一本小说,那是一本手抄本。故事情节大概是一个中学生喜欢了他老师的女儿,类似这样的题材。
记得那个时候,下课了后我还在翻那个已经非常破烂的笔记本。那个英语老师兼班主任以为我这个学生勤奋好学下课后仍不忘复习,于是就特意过来慰问下,那知我竟然是在看言情小说。
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告诫我,小孩子不要看这类小说,对身心不好,更印象学习。并告诉我,看了这些书,我就会无心上学,就会考不上高中,也就不会走出这座大山。那时我的梦想不是做科学家,也不是做赖宁,而是走出这出大山去。于是乎,被那个班主任连哄带吓,那个破笔记本改天就被我还给同学了。
后来,班主任送了我一本书,他自己的私藏货,《铁流》,来自邻居老大哥苏联的作品。非常阳光非常向上主题非常鲜明的一部革命小说。
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那个班主任,虽然后来他调走了。记得他的语重心长,还记得那本古朴的《铁流》,记得那本书的标价是0.56元。
于是,《铁流》开启了我的书海之旅。那是我拥有的第一本书。
(二)、原谅我的“高雅”
凤姐说她只看《知音》和《故事会》,沾凤姐的光,我也高端了许多。
初中那个时候,村子里很多哥哥姐姐的出去外面打工,当然,主要也是去广东沿海一带。他们回来的时候也会带一些书籍杂志回来,那个时候班上流传的就是《知音》、《故事会》、《江门文艺》等。《故事会》上的那些通俗故事很适合初中那个年纪的人,就当看故事一个个的看过去。
其实我还是看过琼瑶阿姨的小说。有个堂姐在广东打工,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带会许多书来,其中就有许多琼瑶阿姨的书,其中到现在还记得的就有《望夫石》这类小说。那时候年纪小,见书就看,也不管懂不懂能不能理解里面的你爱我恋,那些复杂的爱情。
当然,男生的话,谈书的话估计离不开武侠小说了。谈武侠小说,更离不开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了。
那个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有金庸全集,分上下两册,像字典那么厚,字却特别小。能向他借到这两本书,那是最幸福的事了。后来我靠两本古龙小说跟换了这两册书回来,那一个暑假,我都沉浸在金庸的世界里了。
(三)穷学生的买书记
喜欢看书的人,都会买书的。学生时代,都有过囊中羞涩遇到好书却不敢下手的窘况吧。
初三那一年,中考要到市里去考。中考完那个晚上留在市里过了一夜,那一夜全班同学都上街去了。流连在街上的时候,我们走到了一家书店,全场打折处理。杂志5毛钱一本。
那是怎么样的兴奋,那一窝子的书我都买下来,可是我却没有那么多的钱。最后挑了几本杂志回来。依然记得,那是《小说月刊》,《十月》,《收获》等。
那几本杂志,我翻了又翻。那是我第一次看这么文学性的书籍。
看到九头蛇发了关于书的帖子。竟然还是精华喔,我不禁手痒痒,忍不住也八了一篇。流水账记事,以表示我还记得。
(一)与书初相识
时光倒流十几年,那是我初一的年纪。在那个闭塞的小村庄,没有电视,即使有,也是黑白画面兼雪花满面。书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手段。
还记得那个时候看的第一本小说,那是一本手抄本。故事情节大概是一个中学生喜欢了他老师的女儿,类似这样的题材。
记得那个时候,下课了后我还在翻那个已经非常破烂的笔记本。那个英语老师兼班主任以为我这个学生勤奋好学下课后仍不忘复习,于是就特意过来慰问下,那知我竟然是在看言情小说。
班主任语重心长的告诫我,小孩子不要看这类小说,对身心不好,更印象学习。并告诉我,看了这些书,我就会无心上学,就会考不上高中,也就不会走出这座大山。那时我的梦想不是做科学家,也不是做赖宁,而是走出这出大山去。于是乎,被那个班主任连哄带吓,那个破笔记本改天就被我还给同学了。
后来,班主任送了我一本书,他自己的私藏货,《铁流》,来自邻居老大哥苏联的作品。非常阳光非常向上主题非常鲜明的一部革命小说。
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那个班主任,虽然后来他调走了。记得他的语重心长,还记得那本古朴的《铁流》,记得那本书的标价是0.56元。
于是,《铁流》开启了我的书海之旅。那是我拥有的第一本书。
(二)、原谅我的“高雅”
凤姐说她只看《知音》和《故事会》,沾凤姐的光,我也高端了许多。
初中那个时候,村子里很多哥哥姐姐的出去外面打工,当然,主要也是去广东沿海一带。他们回来的时候也会带一些书籍杂志回来,那个时候班上流传的就是《知音》、《故事会》、《江门文艺》等。《故事会》上的那些通俗故事很适合初中那个年纪的人,就当看故事一个个的看过去。
其实我还是看过琼瑶阿姨的小说。有个堂姐在广东打工,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带会许多书来,其中就有许多琼瑶阿姨的书,其中到现在还记得的就有《望夫石》这类小说。那时候年纪小,见书就看,也不管懂不懂能不能理解里面的你爱我恋,那些复杂的爱情。
当然,男生的话,谈书的话估计离不开武侠小说了。谈武侠小说,更离不开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了。
那个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有金庸全集,分上下两册,像字典那么厚,字却特别小。能向他借到这两本书,那是最幸福的事了。后来我靠两本古龙小说跟换了这两册书回来,那一个暑假,我都沉浸在金庸的世界里了。
(三)穷学生的买书记
喜欢看书的人,都会买书的。学生时代,都有过囊中羞涩遇到好书却不敢下手的窘况吧。
初三那一年,中考要到市里去考。中考完那个晚上留在市里过了一夜,那一夜全班同学都上街去了。流连在街上的时候,我们走到了一家书店,全场打折处理。杂志5毛钱一本。
那是怎么样的兴奋,那一窝子的书我都买下来,可是我却没有那么多的钱。最后挑了几本杂志回来。依然记得,那是《小说月刊》,《十月》,《收获》等。
那几本杂志,我翻了又翻。那是我第一次看这么文学性的书籍。

- 飞翔燕子
- 2014/7/13 3:23:55
(四)珍贵的《三毛全集》
爱书之人必会收藏书,我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是英语老师赠送的《铁流》,但是谈书却绕不开《三毛全集》,那是我人生中完整地拥有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
在我那破旧的中学里,应了那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图书馆,说它是图书馆,是因为里面的确有书,还有书架。不过它真正的功能是储藏室,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个图书馆对学生开放过。只有校长的儿子经常钻进那个储藏室里,去翻腾那些图书。我们只有流口水的份,这说明干啥事都得有个靠谱的爹。
在我初三的时候,这个储藏室终于开了。因为老师们经常要去这个储藏室使用全校唯一的一台电脑,他们要做成绩排名。于是我们学生发挥了伟大的中国传统“围观”。一台386电脑被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学生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其实不是去看成绩,而是看那台我们从来没见过的电脑。
于是,前面的学生在围观电脑,后面的学生就开始胡作非为。旁边就是那堆积如山的图书,那些暴殄天物暗无天日没见过世面的图书。于是学生们就开始顺手牵羊,把那一摞一摞的图书搬回了教室。那些所谓的四大名著,装帧精美的《格林童话》就这样流传了开来。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学校对这事不闻不问,也没叫学生把书还回去,难道是觉得这些书放在这地方碍事。就这样,学校的那个图书馆就这样灰飞烟灭了。不知道现在那个中学还有无图书馆,但我想,或许就没了吧。
在那次壮观的”搬书“运动中,我是后来加入的其中一员。当然,等我觉醒的时候,那里已经没多少书了。在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搬书运动里,那座书籍大山已经沦落为狼籍一片。而那一套《三毛全集》就是在这片狼籍中被我发现的。
那时的我,对三毛这个作者,还停留在《三毛流浪记》里的那个三毛,哪里知道她就是我们宝岛台湾海鲜对岸里的一位知名作家。而后来我才知道,在我看《三毛全集》的时候,对这个流浪的作者无比崇拜的时候,她已经通过一只丝袜结束了生命。《三毛全集》共有16本,不知道为什么在那次凌乱的”搬书“运动里,前人竟然给我留下了完整的一套书,在这套书里,我知道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给我一匹马》,《倾国倾城》,《背影温柔》,《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等文集,也知道了那个流浪的三毛,和她大胡子的丈夫荷西。
还记得那个时候的挑灯夜读,一遍遍的读着三毛笔下的奇异风光、异域情调、爱恨情仇、生死别离。
如果要讲人生中第一本纯文学性的书籍,或许那就是《三毛全集》吧。
(五)新华书店的蹭书时代
我终于考上高中了,从村子里那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中学搬到了市区里的高中了。遗憾的是,高中那个图书馆也是个摆设,对此我唯有望书兴叹。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叫你死读书,死读书,再死读书。
在市区里,有许多的书店,各式各样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围着高中旁边一溜的教辅书书店。还有那个全市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店。
我的高中蹭书时代,就是从新华书店开始的。因此,我很喜欢那个毛主席写的那四个大字“新华书店”,太飘逸了。
走上十分钟路程,可到市区最豪华地段,那里坐落着中医院、人民医院、公检法等等官家的建筑物,有一栋建筑物叫文化大楼,上面是文化局什么之类的,一楼就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可谓豪华,里面啥书都有,落地玻璃装饰,装修气派。就可惜里面的书特贵,那个时候的新华书店,身段很金贵,还没有打八折的习性呢。
每个周末,就可以去新华书店蹭书,找到上一次没看完的那本小说,然后接着看。一到周末,你会发现新华书店里面到处蹲着人,都捧着本书在那里看,看书的比买书的人还多。有时候买书的人还要从蹭书人挤过去。你可以想象那个壮观场面,黑压压的一片,鸦雀无声。祖国人民就是爱学习爱文化爱知识啊,那个求知欲望很值得称赞。
可是新华书店可不这样看,觉得这些蹭书人会看旧他的书,破话他的图书。我曾经翻过一本《生殖健康》的书,其中介绍女性生殖器官的有插图的那页已经不翼而飞,差点气得我破口大骂,这页就是本书的精华啊,就这样被人带走了。由此可见我市人民的求知欲望是多么的强烈。话回正题,于是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就会定时出来清理这些蹭书人,把一个个赶出去。那些蹭书人怨恨的把书一折,往书架上一塞,留待下次继续看。然后磨磨蹭蹭的走出去。在外面逛游了十分钟后,又溜了进来,找到那本书接着看。就这样你赶我跑,打个游击又回来。蹭书一族由此诞生了,当然当年那个经常被工作人员赶的蹭书人其中就有我,那个伟大的求知欲望浓厚的蹭书人。
新华书店里的书可谓正派,小说文艺类基本都是名篇名著。在新华书店的蹭书生涯里,我知道了大仲马小仲马,我知道了托尔斯泰,也知道了莫泊桑,也知道了萧伯纳,也知道了狄更斯。如果要列一个清单的话,我想可以把整个18.19.20世纪的欧美名著一网打尽。那是名著的三年,沉淀在名篇里的三年。
10年后的2007年,我决定转专业,正式申请转到中文系专业。在中文系组织的面试里,我对一群老师侃侃而谈,我所知道的欧美名家名篇。后来我听到一位老师跟旁边的嘀咕着:“这个学生外国书看得比中国多。”后来,我顺利转到了中文系,我知道,我要感谢新华书店。虽然他经常赶我,赶走那个求知的学生。
在新华书店蹭书的日子,由于经常有人赶,也就练就了一目十行的功力,看书特别快。有时也就免不了囫囵吞枣了。
(六)、有个女孩叫小敏
高中的时候,有个同桌叫小敏。小敏是市区人,家境很好。听她形容,家里有个很大的书房,里面有很多书。那令我很艳羡,有个自己的书房,里面有看不尽的书是那时我的最大梦想。
后来,小敏也经常带些书过来课堂,跟我一起分享。当然,杂志会多一些。记得当时主要是《读者》《青年文摘》这一类的杂志。可惜的是,我看书太快。通常一本杂志我一两天就看完了。我那可爱的同桌不得不多带几本过来。为此,她也经常埋怨我看书看太快了。
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看课外书,尤其是语文课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桌就成了我的岗哨,她一边看着黑板记着笔记,一边提防着语文老师突然走下台来。通常她脚一动我,我就知道了语文老师要下讲台了。与语文老师的游击战争,是我们那时很大的快乐。
后来我向语文老师提议,班上每个同学都上交一本书或者杂志,组成流动图书馆,于星期二下午的那个自习课分发给大家阅读。当然,那个收图书和分图书的活就由我干了。于是我可以趁机先把我想看或者没看过的杂志先保留下来,留给自己看。于是,看杂志也变成了正大光明的事了。
遗憾的是,高二分班,我那经常带杂志给我的同桌分到另外一个班了。以后就少有看杂志的机会了,也少了一个帮我望风的搭档了。后来聚会或者见面的时候,总会说起那段快乐的日子。一起回忆,总会让我们大笑。
爱书之人必会收藏书,我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是英语老师赠送的《铁流》,但是谈书却绕不开《三毛全集》,那是我人生中完整地拥有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
在我那破旧的中学里,应了那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图书馆,说它是图书馆,是因为里面的确有书,还有书架。不过它真正的功能是储藏室,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个图书馆对学生开放过。只有校长的儿子经常钻进那个储藏室里,去翻腾那些图书。我们只有流口水的份,这说明干啥事都得有个靠谱的爹。
在我初三的时候,这个储藏室终于开了。因为老师们经常要去这个储藏室使用全校唯一的一台电脑,他们要做成绩排名。于是我们学生发挥了伟大的中国传统“围观”。一台386电脑被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学生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其实不是去看成绩,而是看那台我们从来没见过的电脑。
于是,前面的学生在围观电脑,后面的学生就开始胡作非为。旁边就是那堆积如山的图书,那些暴殄天物暗无天日没见过世面的图书。于是学生们就开始顺手牵羊,把那一摞一摞的图书搬回了教室。那些所谓的四大名著,装帧精美的《格林童话》就这样流传了开来。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学校对这事不闻不问,也没叫学生把书还回去,难道是觉得这些书放在这地方碍事。就这样,学校的那个图书馆就这样灰飞烟灭了。不知道现在那个中学还有无图书馆,但我想,或许就没了吧。
在那次壮观的”搬书“运动中,我是后来加入的其中一员。当然,等我觉醒的时候,那里已经没多少书了。在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搬书运动里,那座书籍大山已经沦落为狼籍一片。而那一套《三毛全集》就是在这片狼籍中被我发现的。
那时的我,对三毛这个作者,还停留在《三毛流浪记》里的那个三毛,哪里知道她就是我们宝岛台湾海鲜对岸里的一位知名作家。而后来我才知道,在我看《三毛全集》的时候,对这个流浪的作者无比崇拜的时候,她已经通过一只丝袜结束了生命。《三毛全集》共有16本,不知道为什么在那次凌乱的”搬书“运动里,前人竟然给我留下了完整的一套书,在这套书里,我知道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给我一匹马》,《倾国倾城》,《背影温柔》,《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等文集,也知道了那个流浪的三毛,和她大胡子的丈夫荷西。
还记得那个时候的挑灯夜读,一遍遍的读着三毛笔下的奇异风光、异域情调、爱恨情仇、生死别离。
如果要讲人生中第一本纯文学性的书籍,或许那就是《三毛全集》吧。
(五)新华书店的蹭书时代
我终于考上高中了,从村子里那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中学搬到了市区里的高中了。遗憾的是,高中那个图书馆也是个摆设,对此我唯有望书兴叹。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叫你死读书,死读书,再死读书。
在市区里,有许多的书店,各式各样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围着高中旁边一溜的教辅书书店。还有那个全市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店。
我的高中蹭书时代,就是从新华书店开始的。因此,我很喜欢那个毛主席写的那四个大字“新华书店”,太飘逸了。
走上十分钟路程,可到市区最豪华地段,那里坐落着中医院、人民医院、公检法等等官家的建筑物,有一栋建筑物叫文化大楼,上面是文化局什么之类的,一楼就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可谓豪华,里面啥书都有,落地玻璃装饰,装修气派。就可惜里面的书特贵,那个时候的新华书店,身段很金贵,还没有打八折的习性呢。
每个周末,就可以去新华书店蹭书,找到上一次没看完的那本小说,然后接着看。一到周末,你会发现新华书店里面到处蹲着人,都捧着本书在那里看,看书的比买书的人还多。有时候买书的人还要从蹭书人挤过去。你可以想象那个壮观场面,黑压压的一片,鸦雀无声。祖国人民就是爱学习爱文化爱知识啊,那个求知欲望很值得称赞。
可是新华书店可不这样看,觉得这些蹭书人会看旧他的书,破话他的图书。我曾经翻过一本《生殖健康》的书,其中介绍女性生殖器官的有插图的那页已经不翼而飞,差点气得我破口大骂,这页就是本书的精华啊,就这样被人带走了。由此可见我市人民的求知欲望是多么的强烈。话回正题,于是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就会定时出来清理这些蹭书人,把一个个赶出去。那些蹭书人怨恨的把书一折,往书架上一塞,留待下次继续看。然后磨磨蹭蹭的走出去。在外面逛游了十分钟后,又溜了进来,找到那本书接着看。就这样你赶我跑,打个游击又回来。蹭书一族由此诞生了,当然当年那个经常被工作人员赶的蹭书人其中就有我,那个伟大的求知欲望浓厚的蹭书人。
新华书店里的书可谓正派,小说文艺类基本都是名篇名著。在新华书店的蹭书生涯里,我知道了大仲马小仲马,我知道了托尔斯泰,也知道了莫泊桑,也知道了萧伯纳,也知道了狄更斯。如果要列一个清单的话,我想可以把整个18.19.20世纪的欧美名著一网打尽。那是名著的三年,沉淀在名篇里的三年。
10年后的2007年,我决定转专业,正式申请转到中文系专业。在中文系组织的面试里,我对一群老师侃侃而谈,我所知道的欧美名家名篇。后来我听到一位老师跟旁边的嘀咕着:“这个学生外国书看得比中国多。”后来,我顺利转到了中文系,我知道,我要感谢新华书店。虽然他经常赶我,赶走那个求知的学生。
在新华书店蹭书的日子,由于经常有人赶,也就练就了一目十行的功力,看书特别快。有时也就免不了囫囵吞枣了。
(六)、有个女孩叫小敏
高中的时候,有个同桌叫小敏。小敏是市区人,家境很好。听她形容,家里有个很大的书房,里面有很多书。那令我很艳羡,有个自己的书房,里面有看不尽的书是那时我的最大梦想。
后来,小敏也经常带些书过来课堂,跟我一起分享。当然,杂志会多一些。记得当时主要是《读者》《青年文摘》这一类的杂志。可惜的是,我看书太快。通常一本杂志我一两天就看完了。我那可爱的同桌不得不多带几本过来。为此,她也经常埋怨我看书看太快了。
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看课外书,尤其是语文课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桌就成了我的岗哨,她一边看着黑板记着笔记,一边提防着语文老师突然走下台来。通常她脚一动我,我就知道了语文老师要下讲台了。与语文老师的游击战争,是我们那时很大的快乐。
后来我向语文老师提议,班上每个同学都上交一本书或者杂志,组成流动图书馆,于星期二下午的那个自习课分发给大家阅读。当然,那个收图书和分图书的活就由我干了。于是我可以趁机先把我想看或者没看过的杂志先保留下来,留给自己看。于是,看杂志也变成了正大光明的事了。
遗憾的是,高二分班,我那经常带杂志给我的同桌分到另外一个班了。以后就少有看杂志的机会了,也少了一个帮我望风的搭档了。后来聚会或者见面的时候,总会说起那段快乐的日子。一起回忆,总会让我们大笑。

- Q435128916
- 2014/7/13 15:34:25
(七)那些人、那些书对我影响最大
如果要说阅读会改变一个人的话,那么我想在我的高中时代对我以后的影响最大。而在那个如花岁月的年代,自己阅读的书,才是吸收的最多,到现在也仍记得。由于上文已经记载过高中时代我是如何阅读的,这里就说说那些作者,那些书我记忆最深刻。
钱钟书。其实钱钟书老人家小说写得不多,要算流传最广的也就是《围城》。但是这本小说却是钱钟书老人家写作功底的集中体现,到现在我仍然还会再读一遍。钱钟书的作品最大特点就是比喻,引人其他事物来形容。《围城》里屡屡可见,而现在年轻一代韩寒文风颇似他。在韩寒的博客里,以及成名作《三重门》都可以看到数不清的比喻和类比,但是比喻使用过多的话就很容易变成“掉书袋”。
加缪。谈起存在主义,似乎大家都会想起萨特。对我而言,我更喜欢加缪。其实加缪和萨特在存在主义上并驾齐驱的人物。经典代表作《西西弗的神话》,这本书,很便宜,至今卓越网仍有买,不到10元吧。
安妮宝贝。高中时期安妮宝贝甚兴,她的文风会害死人。阴暗、宿命、悲伤、低沉、死亡、流浪、绝望。那时我有她的文集,看了许多。曾经一度搞到我的文字也很矫情。幸亏安妮宝贝不怎么出书了,否则“害人不浅”啊。
余华。在八十年代兴起的这一批人中,有太多人值得记忆。先锋派余华、苏童等,刘索拉,诗人舒婷等等,但是最欣赏的还是余华。至今书柜里买的最多的个人文集也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等。《十八岁去远行》让我印象最深刻,因为第一次看根本就没看懂。
列夫~托尔斯泰。其实俄国有两个托尔斯泰。最出名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或许跟俄国的地域环境有关,俄国作家(革命战争期间的作品除外)的文风荒凉、大气、苍茫,当然不习惯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总是太长。《复活》《战争与和平》这些书太出名了,不用我多讲。
马赛尔.普鲁斯特,伍尔芙,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乔伊斯.卡洛尔.欧,这些所谓的意识流作家。《追忆似水年华》《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等等,曾经是我一度非常迷恋的意识流作家。
古龙。曾经一度,想码字,却觉得大段大段文字很辛苦。于是学起了古龙。几个字一行,飘逸、文采飞扬。金庸、古龙、梁羽生风格的不同,大家讨论了几百回了。不过要学的话,还是古龙比较好,文采更高。
郁达夫、沈从文、周作人。其实我是有他们的全集。所以一一把他们的作品看了。郁达夫人很悲剧,很热血。尤其是和王映霞的爱恨离别。周作人本人很闲适,写写小品文,适合现在的小资人物看。
萧红。跟本人同姓氏,所以格外的关注。《生死场》值得一看,鲁迅未记名的弟子。某位知名作家考证是鲁迅和萧红是爱情关系,对此我表示你很狗血,枉费了你半辈子的学术生涯。
…………等等,太多了。
PS:别跟我谈郭敬明,虽然我看过《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梦里也不是他原创的)。他那矫情的文字,狗血到让我鸡皮疙瘩掉一地。骗骗低龄无知少女还行,越来越低龄化。

- lunwen98
- 2014/7/14 6:12:38
小学开始看金庸、古龙、梁羽生。。。

- zmsd_hr
- 2014/7/15 0:40:35
我忏悔,我承认我一度很喜欢看《故事会》,很多故事还记得。
但是凤姐一开口,我就只想撇清有关《故事会》的过去啊……
P.S. 我嫉妒你那么早就看过三毛……
但是凤姐一开口,我就只想撇清有关《故事会》的过去啊……
P.S. 我嫉妒你那么早就看过三毛……

- 天马行空
- 2014/7/15 21:20:19
接触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是<复活>,初二的假期~

- 魔法星工厂
- 2014/7/16 11:49:48
话说此贴已太监?楼主已太监?

- xufeng
- 2014/7/16 19:47:00
占位,古惑狼赶紧编辑,到时一次看完。

- erong00
- 2014/7/17 15:33:56
初中前看的都是妈妈从学校借回来的过刊杂志,都是些家庭事~
初中时喜欢到图书馆借阅名人传记、名作家的小说:海岩、张恨水......
同时还每周必看《YES》,学会了很多广东话的书面写法;还有《故事会》
高中为了高考,除了看《故事会》《可乐生活》消遣,还订阅了两年的《读者》,偶尔还会买《青年文摘》
大学,恶补了很多世界著名小说,后来为了专业需要,钟情于中国婚姻家庭类的小说~
现在奔四了,却茫然了~很快,我将挥别图书馆了~
初中时喜欢到图书馆借阅名人传记、名作家的小说:海岩、张恨水......
同时还每周必看《YES》,学会了很多广东话的书面写法;还有《故事会》
高中为了高考,除了看《故事会》《可乐生活》消遣,还订阅了两年的《读者》,偶尔还会买《青年文摘》
大学,恶补了很多世界著名小说,后来为了专业需要,钟情于中国婚姻家庭类的小说~
现在奔四了,却茫然了~很快,我将挥别图书馆了~

- twtvt
- 2014/7/18 8:32:39
因为一个梦而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