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书话
  • 浏览:1011 评论:3 人
  • 母子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叔本华年十七,父溺亡。其母放达,留之汉堡,独往魏玛,以小说闻名一时。及年长,叔本华渐厌其母流荡魏玛文化沙龙且忘其父,尤不喜人称之“小说家约翰娜.叔本华之子”。某日,歌德曰:“汝子他日必成大器。”叔本华夫人大惊,进而恼,言“一门无二才。”西元一八一四,母子相争。母推之下楼,踉跄曰“尔只因我留名于世”。后老死不相往来。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已子。

    此真可谓世间奇母子。

    一件轶事:
    叔本华第一本著作《论充足自由律的四重根》出版后,母亲对其嘲笑道:“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东西呢,连这个题目怕也只有药剂师感兴趣呢”,儿子当场反唇相讥:“你所有小说被人忘光了,我这本书还会有人读”
    两人关系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