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言
  • 浏览:1497 评论:3 人

  • 南北方之间何以有方言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南船北车.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伐等等的成语无不体现着中国南北方之间的差异,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种的差别呢?它们之间是否有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上述的问题。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考虑。南北.南北.顾名思义就会反映到地理的差距,而当然一件东西摆在哪个位置对它的本质是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影响它们的是周围的环境,北方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然就会造就”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才会产生挥动鞭儿响四方的现象,要是在南方的话由于群山的阻绝那么鞭儿的声响便只能够响动小山谷而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北方人为了让声音传得更加的远,自然会练就一股雄厚的音色,也自然地由于声音传得远所以北方方言的语种并不多,同时在他们游牧民族般的生活的状态下自然会将自己的方言带向四处,为了避免交流的不利,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种的方言,而力求简单一致,所以大家听北方话的时候总会觉得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小,不像南方就一个小小的广东就遍布着有闽南语体系之称的潮汕话.客家话.以及”广东话”即白话等等的方言,当然南方方言的总体情况会相对的复杂一点,就比方说客家话吧,说起客家话就得先从客家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上说起,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而客家这个群体可以从它的客家围楼中看出它们的一些方言特色,它们大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所以尽管经过了这么多次的迁徙,它们依旧像客家土屋一样,保留着自己群体的特色,所以也有人说客家话带有一点百越文化的特色,这个我想是带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再比方说粤语吧,熟悉粤语的人都知道,粤语里面总是会有很多一些外国的英文的音译词,如士多啤梨,我想谁也不能够把它联想成草莓(英文strawberry)吧?很少人会直接将草莓的音发出来,不过这个也是跟莓字的发音有关系的,带有点不吉利的色彩,不过这个当然是题外话。总而言之,北方方言语种少,南方方言多,正如南腔北调所讲的,北方区别的仅仅只是调的不同而已,而南方的腔却是区别很大的。在古代也曾经闹过一个笑话: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说官话,我想可以从这句话里面略见一斑了。
    从自然资源方面考虑,南方比北方要富有的多。这个也是影响方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今天还是以天朝大国自居而不与世界交流贸易的话,怎么会出现诸如:沙发,士多啤梨之类的词组呢?所以,由于南方的资源丰富,再加上与外界的交流比较频繁,所以语言中总是会夹杂一下本来不是属于自己方言的东西,而北方则不同,交流相对较少一点,比如南征北伐,南边的人们想要攻打北方的话是比较难的,所以要用到征这个词,而北方攻打南方则相对容易一点,所以用伐这个词。这样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自然会导致南方方言的新一次的整合,从这个例子可以见出与外界的接触对方言的一个影响力了。
    当然,方言的影响因素绝对不单单就只有我上面所讲的那些方面,上面所说的也只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语言这种东西总是经过不断演化而来的。如在古代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文字,人们只要通过歌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大家可以接触到一些有调而没有歌词的曲子,慢慢的有了文字之后,才开始填词进去,丰富歌曲。这个可以算是一种文字的演化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