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可说
  • 浏览:283 评论:0 人

  •   中国人向来懂得如何为自己找借口,当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精神在另一个时代不太适用的时候,或者对某一个人来说不适用的时候,就会有人提出惊世骇俗或迎合百姓的言论,就像哪位书生就为了苟且而提出“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等借口而成为了圣人。可想而知,古代的那些值得敬佩的圣人,除了要满腹经纶,而且还要适时度势,讲一些迎合大众口味的句子。像李贽那种敢于抨击社会,离经叛道的,的确难以成为圣人,而且还会饱受囹圄,悲哉,悲哉。于是细想一下当今那些人们所追捧的偶像,包括歌手和作者(我觉得这跟作家是不同的,事实也是这样),绝大数多数都是迎合观众的口味的,他们也是很无奈的,社会就是这样,毕竟人人都要吃饭嘛。年轻人都喜欢新的花样,和肯德基式的吸收。因此走马灯花式的各类文化产物相继出现,而且还发展得欣欣向荣。我们知道现在还有很多创作人坚守原始的风格,但是这些人所创作的被认为没有销路,不给出版,到不了群众那里,创作出来或许也只能等到死去后的某年某月有人发掘出来罢了。况且,这类人同那些迎合观众口味的人数比起来实在少得可怜。就像有些出版社看在某人的名气和炒作,竟然出版了一本满是低俗语言和动作而不知所谓何物的《光荣日》。我觉得一部作品不仅需要一定文学价值,而且还需要一定的人文价值。但是想要读者了解你的作品,你至少要少有名气。如果冰心同志晚出生五十年或许他也不能达到现在的高度。
      能坚守文学的孤岛是一件不易的事,或者过了数百年之后,我们眼中的经典巨著也会为子孙们的文言文罢了。一本仅有一百页左右的《小王子》可能在他们眼中也会成为我们眼中的《三国演义》吧,到时候《三国》就像人家的《二十四史》,只会出现在收藏家的保险箱里了。 只有在老师(或者到时候老师都没有了)的连骗带诱和考试的双重压力下才,勉为其难的翻翻,背背罢了。
      救救文学吧,仅守最后一块净地吧。
      (匆匆写完,没有心思想题目,就用了《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