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杂感

- zhangle9 LV.连长
- 2014/2/28 16:18:56
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
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抗日军歌。
纵观《从军歌》文辞华丽而不令人生厌,典故通俗易懂却恰到好处,意象丰富而娴熟,用字简约而营造出明快的基调,叙事流畅生动,宛若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画卷。
我们不妨将其看做是一首诗,大致可分为从军前、从军、从军后、感慨。两句“君不见”的不同凡响的开头,难怪鼓舞了十万热血知识青年弃笔从戎!大敌当前,国家存亡之际,“岂让儒冠误此生?”一个有力的反问,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选择—从军杀敌报国取功名。
犹若当年花木兰的弃女红,十万满脸青涩的小伙子放下笔和书,穿上战袍。此刻的心里只是想着“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大义凛然,向死往生。
踏上战场,意味着奉献祖国,舍弃小家。然而正如题目所说的知识青年从军,诗歌里面反映的是一群没有经历战争的文化青年对战争的想象,一气冲之直上云霄,会挽长弓射尽天狼。可爱的青年希冀着一载收复古都,冀鲁吉黑相继归入我怀,继而长驱直入出辽海,取东京。最解气的便是“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扬我汉威、卧尽胡妾,何等酣畅淋漓。载誉归来有“白发”的开怀长笑,更兼“红颜”的娇俏容貌,夫复何求?
《从军歌》的背景,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中央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人们现在最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句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十万知识青年,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放下书本走上战场,这其中,有多少离父母别恋人的忧伤,有多少血肉横飞的惨烈,有多少长眠异国的哀恸,今天的我们都已不能确切感受。
可惜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经不能确定哪个同志写下这首浪漫激昂的军歌。但又有何妨,他是中华儿女的一个代表。我们可以体谅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没有充分准备,才会“举重若轻”,寥寥几句便把战场的血雨腥风极具文学美感地带过。然而,不管他们对战争的想象有多么的浪漫和远离现实,我们还是可以从《知识青年从军歌》中听见中华民族不屈的呐喊,感受到中华儿女对家国的深深眷爱,甚至可以依稀看见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唱着这首军歌,义无反顾冲向死亡的身影。
抗日战争胜利也有数十周年,因其他因素,绝大部分抗日将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相反的是,那些国内战争的得利者稳坐英雄的神像之上。曾经,当中国远征军仅剩的数位老兵看到凤凰卫视播出关于他们英勇抗日的事迹后始老泪纵横,更有一老人微笑溘然长逝。在他们看来,电视新闻的播出,就是为他们说了“公道话”!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实在无心索取应得的经济政治补偿。当年,中国远征军的胜利战略意义非同小可,其足可以影响远东反法西斯战争的具体走向,不然,还能妄想小米加步枪驱赶凶残无比语言不通的异族?
在这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居庙堂高者拼命为其政权合法来源寻找根据,对历史选择性遗忘,处江湖远者心忧如焚殚精竭虑却苦于日渐惨淡的现实无可奈何。只有足够幸运,你才可以安然面对报刊上如魔幻文学的种种景象在周遭一一上演。很有可能你需要自焚,才可以保住安身立命的房子,但更可能是性命与房子俱没;又或者你需要挥刀断指、开胸验肺,才能够拷问一个国家的良心何在;更悲惨的是,花朵们沐浴着三聚氰胺,接受伪劣疫苗的注射,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
又是一年清明,慎终追远。斯者已逝,我们自当牢记这些民族的脊梁,时刻责问自己的良心、这个国家的良心。来者虽远,我们仍需发奋努力,皆因民主进步乃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她无分东西方。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
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抗日军歌。
纵观《从军歌》文辞华丽而不令人生厌,典故通俗易懂却恰到好处,意象丰富而娴熟,用字简约而营造出明快的基调,叙事流畅生动,宛若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画卷。
我们不妨将其看做是一首诗,大致可分为从军前、从军、从军后、感慨。两句“君不见”的不同凡响的开头,难怪鼓舞了十万热血知识青年弃笔从戎!大敌当前,国家存亡之际,“岂让儒冠误此生?”一个有力的反问,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选择—从军杀敌报国取功名。
犹若当年花木兰的弃女红,十万满脸青涩的小伙子放下笔和书,穿上战袍。此刻的心里只是想着“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大义凛然,向死往生。
踏上战场,意味着奉献祖国,舍弃小家。然而正如题目所说的知识青年从军,诗歌里面反映的是一群没有经历战争的文化青年对战争的想象,一气冲之直上云霄,会挽长弓射尽天狼。可爱的青年希冀着一载收复古都,冀鲁吉黑相继归入我怀,继而长驱直入出辽海,取东京。最解气的便是“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扬我汉威、卧尽胡妾,何等酣畅淋漓。载誉归来有“白发”的开怀长笑,更兼“红颜”的娇俏容貌,夫复何求?
《从军歌》的背景,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中央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人们现在最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句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十万知识青年,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放下书本走上战场,这其中,有多少离父母别恋人的忧伤,有多少血肉横飞的惨烈,有多少长眠异国的哀恸,今天的我们都已不能确切感受。
可惜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经不能确定哪个同志写下这首浪漫激昂的军歌。但又有何妨,他是中华儿女的一个代表。我们可以体谅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没有充分准备,才会“举重若轻”,寥寥几句便把战场的血雨腥风极具文学美感地带过。然而,不管他们对战争的想象有多么的浪漫和远离现实,我们还是可以从《知识青年从军歌》中听见中华民族不屈的呐喊,感受到中华儿女对家国的深深眷爱,甚至可以依稀看见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唱着这首军歌,义无反顾冲向死亡的身影。
抗日战争胜利也有数十周年,因其他因素,绝大部分抗日将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相反的是,那些国内战争的得利者稳坐英雄的神像之上。曾经,当中国远征军仅剩的数位老兵看到凤凰卫视播出关于他们英勇抗日的事迹后始老泪纵横,更有一老人微笑溘然长逝。在他们看来,电视新闻的播出,就是为他们说了“公道话”!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实在无心索取应得的经济政治补偿。当年,中国远征军的胜利战略意义非同小可,其足可以影响远东反法西斯战争的具体走向,不然,还能妄想小米加步枪驱赶凶残无比语言不通的异族?
在这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居庙堂高者拼命为其政权合法来源寻找根据,对历史选择性遗忘,处江湖远者心忧如焚殚精竭虑却苦于日渐惨淡的现实无可奈何。只有足够幸运,你才可以安然面对报刊上如魔幻文学的种种景象在周遭一一上演。很有可能你需要自焚,才可以保住安身立命的房子,但更可能是性命与房子俱没;又或者你需要挥刀断指、开胸验肺,才能够拷问一个国家的良心何在;更悲惨的是,花朵们沐浴着三聚氰胺,接受伪劣疫苗的注射,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
又是一年清明,慎终追远。斯者已逝,我们自当牢记这些民族的脊梁,时刻责问自己的良心、这个国家的良心。来者虽远,我们仍需发奋努力,皆因民主进步乃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她无分东西方。

- 尚锦风
- 2014/2/28 20:50:02
一开始以为系你写,哈哈.....

- ddsand
- 2014/3/1 9:40:01
挤进前三

- 白露为霜
- 2014/3/2 2:57:43
挤进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