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戒》看王佳芝:“本我”意识的回归

- 双休日 LV.连长
- 2014/2/14 10:33:21
看过张爱玲的不少书,但第一次听说《色戒》是因为李安的电影。以前也接触过李安的作品,像《断背山》,题材大胆,风格鲜明。再一次关注李安还是因为他的电影,只不过这一次是《色戒》,与张爱玲有关。同样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影片,同样仍然有许多观众因接受不了李安的出格而大骂“变态”。
但这次不同的是,李安演绎的是张爱玲的经典,电影《色戒》是有小说《色戒》改编而来的,因此,对这部电影的争议自然也就上升到了有无忠于原著、切不切合小说的主题的层面。不少张迷看了电影后,大骂李安糟蹋经典,然而,我想说的是,真正的经典经是经得起时间的玩味的,纵使李安真的做错了,也只是李安错了,怪不到张爱玲头上,因为一个李安动摇不了一个张爱玲。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李安解读的《色戒》超出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难道就该说他的解读是离谱夸张荒诞的吗?那所谓的“正确解读”的界线又在哪里?主题吗?语言吗?手法吗?这样的分门别类有什么意思?文学批评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读者阅读完作品后内心产生的共鸣,即作家体现在作品当中的原型与读者心中集体无意识相碰撞相融合而汇成的酣畅淋漓之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受,就是对该作品的解读。这样看来,我们有从何判断李安不是站在普通大众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去解读张爱玲、解读《色戒》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敏锐的嗅觉、高人一等的思想高度以驾驭文字的天赋,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典所诠释的故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大时代潮流下或者其中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而这样的历史时期也必然都有这样的特点:(1)社会矛盾尖锐,世人多冷漠、猜疑;(2)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3)权利与暴力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色戒》所处的正是这样的时代。汪伪政府意欲图谋,善变的政治让所有人人心惶惶,连空气中都充斥着紧张、血腥的气息。而这个时候,古老的旧上海的易公馆里,却正上演着一场勾心斗角的华丽的阴谋。
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色戒》首先体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热血青年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情怀我们都不陌生,但《色戒》让我们感到惊奇的地方就在于它出人意料的方式与构想,让一个女大学生去当间谍,企图迷惑目标而达到目的,然后最后的结果却是色不迷人人自迷,王佳芝一步步走进自己铺下的陷阱中,不得善终。如果说《色戒》表现的是一部舞台剧,那剧中人物的纠葛便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微观元素。王佳芝转身由一个清纯的女大学生扮演成一个妩媚多情、成熟世故的麦太太,并成功打进以易太太为首的官僚主义集中营,再借这个中转站接近易先生,并企图在易太太的眼皮底下引起易先生的主意,这是在是一件太难的事。试想一下,一个情感世界空白,清新单纯的女大学生,除了会读书会思想外,还有什么特别值得对外人说的经历?仅仅是书香气质和年轻脸庞罢了,又怎么能从容面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急剧直转的人生剧本?想打进易太太一群人的世界,没有这么容易的,每一种生活都有它潜藏的生存法则,拿捏不好,别说融进去,连一个正眼也捞不到。
但王佳芝做的很好,她举止得体,从容大方,似乎她本来就生活在那个世界。我想这大概与她的个性有关,她自小失去父母后,跟着舅舅、舅妈生活,个性独立,思想成熟,内心渴望挣脱束缚,自由生活。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电影版《色戒》中,汤唯的高超演技,无论是波涛暗涌的牌桌上,还是剑锋暗含的对话中,王佳芝都表现地恰到好处,她不卑不亢,言语神态从善如流,点到即止,那从从容容中,却又掩藏着一丝可望不可即的冷艳,竟在那些“白骨精”级师奶的眼皮底下,瞒天过海了。我想那年轻的脸庞,那紧绷的皮肤,以及那股掩藏不住的典雅的书卷气质,准时刺伤了那群太太的眼了,甚至她们还会嫉妒她,因为她们都只是上流社会的阔太太,穿金戴银,但她却拥有她们所没有、或者曾经有过但已经消逝的,一个女人一辈子最大也最锋利的武器------青春和美貌。是以她们要通过钻戒与官衔和相互攀比、炫耀,来满足内心膨胀的虚荣心。
王佳芝,从清纯女大学生到到女特务,从淡定冷静到摇摆不定,从目标坚定到意乱情迷,苦苦挣扎,她一边陷入如梦如幻的爱情纠葛当中,另一方面,又要承受着来自同伴们异样眼光和组织的压力,面对易先生的时候,她该是怎样的复杂心情?情感与理智的交织,私欲与原则的冲撞,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易先生带给她的强大的感官刺激无疑是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然而内心深处,她却仍然是一个焦躁不安的可怜虫,因为易先生能给她感官上的慰藉,却给不了她心灵的安慰,激情过后,她仍要独自承受来自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的矛盾。因为虽然她苦苦坚守,却仍然守不住那已节节溃败的原则与理智底线,最后关头终于溃不成军。
用佛洛依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来解释,即是“本我”超越了“超我”。在最危险的那一刻,她内心深处的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终于超越了长期以来压在她身上的社会道德和自我理想,那种源自原始社会的赤裸裸的情感冲破了世俗予以她的原则,在那一刻,她的“本我”超越了“超我”,并取而代之起到了主导作用。
其实王佳芝本来是一个有“自我”的人,她能将根据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意识,例如:她刚刚打进易公馆内部时的应付自如,因为“自我” 的理智告诉她应该要怎么做。然而,在一步步接近猎物后,她却反被猎物吸引了,色不迷人人自迷,她渐渐陷阱自己布下的圈套中,在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中,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她渐渐开始逃避自己的责任,渐渐地,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王佳芝痛苦,因为她的“本我”意识在遇到易先生之后开始慢慢作祟,她开始想为了自己而活,为了快乐而活,为了自由而活,这又回到她的家庭背景上,她渴望自由;然而另一方面,社会长期以来赋予她的“超我”意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鞭笞着她,她站在“道德原则”的边缘摇摇欲坠,无助地如同一只折翅的鸟儿,痛苦,挣扎,却无可奈何。
直至最后,“道德化了的自我”终于还是败在“快乐原则”的手下,王佳芝的“本我”意识回归并占据主导地位,折翅的鸟儿最后还是无力地跌进深渊,粉身碎骨。

- lgnil
- 2014/2/14 19:29:44
赞一个!

- 河洛义教
- 2014/2/15 4:16:41
个人觉得《色戒》是拍不成电影的,影视始终表达不了角色心里想的什么。

- l123456
- 2014/2/15 18:15:24
觉得主演王佳芝的演员被观众侮辱。我实在不服。其演技甚好。

- shanzhuang
- 2014/2/16 10:03:52
4# 一秋
同感~~观众根本被色情片段转移了所有注意力,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价值~~
可惜~
同感~~观众根本被色情片段转移了所有注意力,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价值~~
可惜~

- naizong
- 2014/2/17 0:04:06
3# ttmm
NO!NO!NO!
影视有影视的艺术,其魅力还是有的,最深入人心的往往是电影而不是小说。当然,凡是有个案。
NO!NO!NO!
影视有影视的艺术,其魅力还是有的,最深入人心的往往是电影而不是小说。当然,凡是有个案。

- 北京茶月饼
- 2014/2/17 22:10:02
能够反映人性深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色戒》高妙之处也.........

- 嫣然1笑
- 2014/2/18 15:11:48
8# 三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