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千江有水千江月》
  • 浏览:537 评论:5 人
  •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拿到这本书纯属偶然。下午的时光,文科书库里,一排排新书的书架边上满满地挤满了人,只好往深处的旧书架走去。一眼扫过,目光停留在一本旧书,沾满灰尘的略显残旧的书脊上写着:《千江有水千江月》,萧丽红。
           
          颇有味道的一个书名。      
           
          不由地翻开扉页,上面写着:献给,故乡的父老。正因如此,这书实在不能称作是爱情小说。好比陈忠实的《白鹿原》,开头便是一句“小说是民族的秘史”,一句便为作品定性。台南布袋的民俗文化,亲情血缘,人文地理乃至中华文明就在贞观与大信之间的感情画布中舒展开来。作者的乡愁便日记般弥漫开来,从端午到中秋,从春节到清明,千百年的习俗凝聚在乡下人吃油饭,过节,唱戏,捕鱼的日子里,固执而又令人心痛。读完全书,布袋镇的形象顿时鲜明起来,闽南裔的子女,几百年如一日,熟读《千字文》、《劝世文》、《三字经》...也许从主人公的名字也可以略窥作者心思,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盛唐的大治时期,用来做了一个乡间女孩子的名字,她也许更出于对昔日繁华盛世的缅怀,从我们民族梦境的深处走来。
           
          沈从文之于湘西,鲁迅之于鲁镇,陈忠实之于陕西,老舍之于北平,无不沉淀了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爱。萧亚红的乡愁是与月色和水联系在一起,心田静静沉沉,亘古不变的是江和月,还有人,可谓是“江月年年何相似”。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对其时才二十五岁的萧丽红,结构行文稍显不足,结尾转折略欠铺垫,似乎值得原谅。

          《千江有水千江月》于1981年在台湾初版,不久获联合报长篇小说奖,市场大热。其时,大陆刚平乱不久,文明饱受摧残。在2010年的今天看来,这本书好像已成为一曲大陆中华文明的挽歌,所谓的民风民俗也只好埋头故纸堆寻找,或转徙宝岛尝鲜?但愿我说错罢。




    贞观返乡,大信出国。虽男有信,女有贞,却仍旧要天各一方,无疾而终。结局到底是让人怅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