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从改变考试制度开始
  • 浏览:718 评论:7 人
  • 尝试投稿
     南方评论周刊已于1月3日新开了“民间版”,用来刊载“在场时评”。所谓“在场时评”,有两个要素:1.评论的事情不一定是重大公共事件,您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也可,但不管大事小事,都必须是您亲自参与或体验过的。



          中国大学生整体在社会诟病很多,素质相对以往下降是最主要的方面。其中多数人将其归罪于至1999年的扩招政策。通过教学资源供不应求的事实,成品的下降也是情理之中。身为当代的大学生的一员,面对将要经历的最后一门考试,亲身经历大学四年的种种考试,认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应从改变考试制度开始。

       

            所有大一新生刚刚入学的时候都保留了许多高中的习惯,习题考试多数都是自觉完成。在高考压力下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尚存体内,曾在高中挑灯夜读的也不在少数。对于课本知识了如指掌,厚厚的习题也能持之以恒的做完一本又一本。这个过程本身是很残酷的一个过程。而这确是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的一个方法。



          大学自由之风的声名,在高中已经开始弥漫。多数新生进入大学的前两个月都会觉得心理落差。集中表现为内心空虚。原先忙碌的早七点晚九点的规律作息一下子被打乱。所有的时间是你自己掌握的,包括课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选择不做笔记,不听课。而老师也是自顾自的讲课,全然不顾课堂下同学们的听课情绪。在这种前紧后松的学习经历下,人不免疲惫下来。一个人,特别是山区来到大城市的孩子一旦丧失了这种拼搏的精神,面临的可能意志的瓦解。最后到第一次考试,从忐忑不安的复习,到见证分数的产生。那些依靠在临考前记忆到老师划出重点的考生脱瘾而出。而平常勤奋,或者瞬间记忆能力稍差或者很差的人在面对这种考试的时候,往往处于劣势。所以经常能够在考试成绩中(限文科考试),看到排在前面的多数是那些女生,就拿我们班来说,60人多人的班集体,几乎前三十名的都是清一色的女生。而在高中时期优秀的男生到了大学,反而会沦落到倒数或者更加被动的位置。



          基于所见所得,我认为当下的大学教育和考试机制,让许多拥有鲜活的聪明才智葬送在飘渺的考试制度之中。当下许多评论中美人才教育模式分析的最多是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而无论如何比较,我们多发现,严这个“动词”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西点军校的训条: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都让这所军校人才济济,在世界享有盛名,成为美国将军的摇篮。



          而反思中国高校现状,迟到习以为常,旷课满不在乎,考试只求及格等等不良现状绝大多数都是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沾染上的习惯。我想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考核标准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临考前的几天彻夜温习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于是慢慢的放松了自己。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一旦对学业发生了倦怠,四年恍惚间过去,大多已毕业的学生谈起大学的学习说的最多就是,“没有学到什么!”。



          从一个入学初学习优秀到四年后泯然众人,除开个别自制力强的学生能够一枝独秀,大多数的“栋梁之才”在大学这个染缸失去了锋芒。时常我回想起这些年的考试,我都非常痛心。虽然我依旧走上学业无所谓的态度。我看着自己一点一点麻木,而举目四望,所有人行径都已经一致,大家都在钻考试的空子,满心心思琢磨如何通过最快捷的方式获得一个可观的分数。深为厌恶而又沉浸其中。每当将要面对考试的时候,都会对考试的形势万般鄙夷,而于己又希望它不要太多变动。全然因为,自己已经不自觉的对这种丑恶的考试产生了依赖。如果不是通过这种临时划重点的考试形势,想想一个在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人又是怎么够通过呢?



          太多课程水过鸭背,太多知识如烟风吹。课程设置的任意无序,教材的相似与脱节,当下大学考试样态如同一块遮羞布,遮住了高校教学和学生能力下降的事实。



            当一个学校,能够真正做多严格考试环节,着重知识的传授,并改变划重点的考试形势,将有可能改变的是,这一代人的素养。只是那已不是我能够见到的,因为,我最后的几门门考试里,也将在划重点的背景下落下帏幕。

    ...............勇气可嘉.....不过文章存在一点问题.......写这样的文章不能这么写的.....叫人文学院的童鞋教一下你吧.......

    这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就有问题
    这考试
    没一个能证明你有能力
    这教育
    还是很满足当今的要求
    这考试
    还是有很多学生当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