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蜗居》有关的那些事儿
  • 浏览:2179 评论:9 人

  • 和《蜗居》的情缘
          说起《蜗居》,忽然觉得和它挺有缘分的。依稀记得在上个学期,我便在图书馆读过它。那时的它还没被拍成连续剧,也就被人冷落地摆在书架一边。于是我也是很顺利地把它从图书馆借回宿舍三次,最后才把它看完。然而到这个星期六,当我看完了这部连续剧,想去再重温一下它的原版小说时,我才发现,借出记录上显示着,图书馆仅有的三本《蜗居》全部借出,而且归还日期至少是在明年一月。呵呵,看到这样的记录,我不禁地苦笑了,现在谁还会去质疑,影视可以极大地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发展呢?
    关于那个评论
          《蜗居》的热播,无疑也是证明这本小说是成功的。它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网上对其的评价也是数以万计。然而,在那么多评论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早已被传开的——“刚上大学,我们怀着憧憬看了《奋斗》,当我们踟躇的时候,我们看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就当我们即将豁然开朗的时候,一部《蜗居》把我们全拍死了”。呵呵,幽默却又现实的评价,正中我的红心。这大学生三部曲,说得便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叹得也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事情。毕业了,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我与《蜗居》
            这段日子,某人老是和我讨论着,蜗居里面的人物,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然而我一直想得,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将来的我,会是《蜗居》里面的哪个角色?后来我一遍遍地思考了。我想,我不会是第二个海藻,但却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海萍。我不奢望在我的生命中会出现像宋思明那样的人,他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帮助我得到我想要的任何东西。我甚至惧怕那样的人在我生命中出现,那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它必定会打乱我原来的轨迹,会让我丧失所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所以,两年后的我也许更多的会像海萍那样,想要留着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无疑便要做个蜗牛,天天为着自己的生计,房子,车子奔劳着,直至有一天在这座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生了根。
    《蜗居》的大团圆
            影片的最后一幕,海藻上飞机去美国,海萍中文学校挂牌。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想告诉大家,一切都是要好起来了!或许很多人会指责,这样的结局是个败笔。因为它破坏了《蜗居》至少一半以上的悲剧色彩,因为它始终跳不出中国作家必须大团圆的写法要求。然而,六六她是个作家,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具有女人的心肠。即使她要小贝哭泣着离去了,她要宋思明死了,她要海藻丢掉孩子,失去了子宫,然而她却不忍心自己的读者在这个悲剧世界里面找不到出路,于是,她似乎也就想起了鲁迅的那一句——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也就是这样,我们侥幸地,终于为自己找到了解脱。世界虽然依然那么现实,但我们却有理由相信那样的悲剧不会再自己身上发生。即使哪天发生了,我们仍然可以相信着,这最后一切也还是会慢慢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