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寻找童年
  • 浏览:962 评论:6 人
  • 近段时间看到许多朋友都很热衷去沙面附近拍照。今天偶然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是关于沙面的,转载一下...
    回忆几十年前的生活细节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它需要一些事物的提醒,才能让尘封已久的大门缓缓打开。所以,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来到沙面。这里隐藏着我的童年。而我,则小心翼翼的寻找,像寻找一件属于别人的东西。
      沙面大街36号,一幢破败的老房子。一岁到七岁,我在这里度过。


                                   


      房子看上去依然“巴洛克”,但实际上,里面是个大杂院,像《七十二家房客》的布景。那时候我跟爷爷奶奶住紧里头,每次回家都得经过一条黑漆漆的走廊,还得爬吱呀作响的木楼梯。邻居是位船长,经常出海,一出就好几个月。他每次回来,都给爷爷奶奶捎点儿“手信”,比如马鲛鱼什么的。有一次,他送给我一样礼物——小巧,长方体,外面蒙一层透明“玻璃纸”,离远就闻见香喷喷。我以为是糖块,立马咬了一口,但嚼来嚼去,淡然无味。我拿这东西跑去问爷爷,说这糖为什么不甜呀?爷爷也咬了一口,然后呸了一声,说啥破玩意儿!蒙人!
      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块带香味的橡皮擦。
      我的童年十分寂寞,印象中没有一个玩伴。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怕管不住我,所以天天把我关在家里。其实即便“放风”,也只能在门口转转。36号门口有一道狭长的土丘,上面种满蒲葵,下面是防空洞。那年头动不动就“备战备荒”,而且从早到晚“提高警惕”——所有老头儿老太太都得胳膊上扎一红袖箍到处“巡逻”。爷爷脾气倔,一向不买居委会的帐,所以“巡逻”这等大事儿均由奶奶一力承当。几个老太太,往路边一蹲,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唠着闲嗑。我像只没头苍蝇,在阳光下蹿来蹿去,实在无聊,就缠着奶奶,管她要四分钱去经济餐厅对面的胜利宾馆买雪条吃。雪条,即冰棍。胜利宾馆的冰棍是自制的,掺了好多红豆,味道好极了。
      稍大一点,便跟奶奶去清平路买菜,每次往返必经西桥。当时沙面只有东西两桥出入。相比之下,西桥是我至爱——皆因一过桥就是清平路口,而路口有一家冰室,那里的红豆冰一大塑料杯,上面浮动一奶油雪球……请原谅,我的童年记忆似乎都跟吃有关,这是因为那年头好吃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
      沙面西桥如今已变成一座危桥,严禁通行。
      对岸高架层叠,车辆如梭,噪音轰鸣。“红豆冰”早已不在。单纯的快乐早已不再。
      我还是坚持着,抓住每一个没有游人的间隙,拍下我记忆中的西桥。它应该是清静的,不需要现代化的打扰。


                                   




                                   




                                   




                                   




                                   




                                   


      好了,该说说东桥了。实际上,当时东桥以外的世界似乎更加“摩登”一些——南方大厦,文化公园,爱群大厦,西濠电影院,以及海关旁边的老邮局——那年头已经有“自动投硬币售邮票机”,八分钱钢镚塞进去,一张小小的邮票吐出来。我的童年,快乐得十分简单。
      爷爷每个月都得去海珠广场领退休金。他拄着拐杖,一路闲庭信步。我左蹦右跳,忽前忽后,小狗似的撒欢。这趟往返在我而言,便是漫长的旅程。
      进出东桥必经红楼。红楼高三层,红砖砌筑,南北两面有尖顶塔楼,造型十分英国。爷爷告诉我,红楼原先是海员俱乐部,解放后划归海关,成了员工宿舍,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儿拍过电影。至于什么电影,我印象模糊了——如果没记错,是《女篮五号》。


                                   




                                   


      哦对了,还有这座教堂,在这里,我要对它说声抱歉。


                                   


      事情是这样:七岁那年,我因为没有广州户口,所以不能在沙面小学读书,只好回父母身边上学。当时我父亲戴“右派帽子”,下放在花县赤坭公社巴江大队第一生产队。广阔天地啊!我那颗幼小心灵一下就撒野了!一年下来,放暑假,我回沙面看爷爷奶奶,书包里除了课本,还多了一样东西:弹弓!以坚硬光滑的石榴木为架,以柔韧性极强的自行车内胎为弦,以一块生猪皮作包裹弹丸之用。我揣着这玩意儿,就跟小兵张嘎缴获了****一样,恨不能见谁灭谁!当然,人是不敢打的,于是教堂就遭了殃。
      教堂是沙面大街14号,高处有个圆形窗户,不瞒你说,那块玻璃就是我一弹弓打碎的——当时还很牛叉,心说靠!准头太好了!


                                   




                                   


      10岁,父亲平反,被组织调去安徽文联工作。我妈,我,我弟,一起随行。就这样,我告别了沙面。
      直到现在,沙面还保持着我记忆中的清静。参天的大榕树,整洁的街道,古老的欧式建筑,以及神态安详的人们。漫步在浓荫下,童年的点点滴滴,又逐渐回归脑海,变得生动而清晰。时光流逝,风雨如磐,侵蚀了这里的门窗砖石,但岁月的痕迹却更能勾起内心的琐碎记忆。白鹅潭的亭子,开阔的江面,往返南方大厦码头与芳村的渡轮,沙面小学的上课铃声,西桥头的日杂店,大玻璃缸里的红色五加皮,奶奶蒸馒头的面香,以及细雨落在屋顶上发出的沙沙细响……已经遗忘或正在遗忘的生活又重返眼前。
      一路走来,我发现许多新人都选择在这里拍婚纱照。我想,这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沙面是交织着温暖记忆和新生活创意的地方。


                                   




                                   




                                   


    离开沙面的时候,天将晚。路灯亮了,装饰建筑的射灯也亮了。房子,街道,以及橘黄色影调让人产生疑惑——你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而非喧嚣的广州城。



      离东桥越近,色彩越丰富。树木呈绿色,墙壁雪白,路灯橘黄,还有车辆飞驶而过,留下两条摇曳的红色灯影。



      这座屹立于东桥桥头的建筑,在灯光渲染之下俨然一座富丽堂皇的欧式宫殿。



      走过东桥,顺沿江路前行。沿途灯光璀璨,欧式建筑巍峨耸立,让我联想到上海外滩。



      粤海关,俗称大钟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



      九时许,登上人民桥,在桥北拍下这张珠江夜景。



      这是在桥中段拍摄的全景。珠江两岸灯火绮丽,江上游轮穿梭,光影荡漾。





      沙面,曾称拾翠洲,位于广州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到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人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予附近的中国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岛因此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抗议与攻击的目标。如发生在1920年代的广州市民多次反殖民游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鸿泰(Pham Hong Thai)对沙面法国领事馆的炸弹袭击等等。1942年,日本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亲日的汪精卫政权(一般称“伪国民政府”)。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同年,坚持抗日的重庆国民政府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目前,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也是白天鹅宾馆所在地。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

    原文自http://blog.163.com/sky.lee@126/ ... 478200892112441481/

    沙面这里,曾有很美的童年回忆.......
    广州,没有京城的城墙皇宫,却有一丝平淡自然的雅气,不做作而显其本色,如一个朴素聪慧又有大方得体的女孩.....呵呵,不知不觉流了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