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鲁迅
  • 浏览:146 评论:8 人
  • 前不久,在《读几本书》之余,《忽然想到》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也许只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也许是为了唤醒《失觉者与群众》,我想我已不能再《三闲》《二心》了。带着《“友邦惊诧论”》,我又《灯下漫笔》起来。
        身处《且介亭》,面对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有人沉迷于《社戏》,有人陶醉于《春末闲谈》;有人夸赞《“好政府主义”》,有人甘做《暴君的臣民》;有人推崇《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有人提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默默地《纪念刘和珍君》,将《我之节烈观》《写在<坟>后面》,还是在《朝花夕拾》时放声《呐喊》:《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当然,面对《“中国文坛的悲观”》场面,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睁了眼看》,不仅仅是小声《祝福》,不仅仅挽救《小品文危机》和为《“连环图画”辩护》,我们更应该背负起《“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
        我们应向《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阐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应与《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们辩论《趋势和复古》的问题,应揭发《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们的《伪自由书》,应痛斥《“第三种人”》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铲共大观》。当然,《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我们必须认清《战略关系》,必须谨防敌人的《捣鬼心传》,这样才能给敌人以《国民性批判》,才能找到一剂真正的救国良《药》。
        有人《南腔北调》地笑我是本《狂人日记》,有人说我是个《这样的战士》,其实,我不过是《热风》中一棵不再《彷徨》的《野草》《而已》。我靠的仅仅是《崇实》、《一点比喻》和《一思而行》。我也逃不出《中国人的生命圈》,我也害怕《死》亡,但我更加害怕再看到《故乡》里到处是《奴隶和奴才》,害怕再听到《<杀错了人>异议》,害怕再想到中国《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因此,即便是生活在《坟》的边缘,《我还不能“带住”》。毕竟,《“这也是生活”》。




    我想能够忘记鲁迅先生的人并不多

    先生希望我们记住的也许并不是他的名字~
    放眼当下,又能有多少人真心去读他的作品能,读到的又有多少呢?



    先生希望我们记住的也许并不是他的名字~
    放眼当下,又能有多少人真心去读他的作品能,读到的又有多少呢?

    偶床头放了本《鲁迅全集》,不过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其实我觉得鲁迅想说的是一种“怀疑精神”,也因此被人称为“左派作家”。在大家不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在大家一片叫好的时候去反省是不是有什么没做好。很喜欢“拿来主义”,报告完毕
    PS:虽然总会有人批评说鲁迅经常用错字,而且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不能算是合格的作家,但是偶很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有时候写点东西总会不经意地模仿


    出名的是鲁迅,但是我们记住的理所当然是他的精神
    鲁迅,就代表了他所代表的气骨和精神

    怎么这句话看起来跟下面这句一样的别扭
    “苹果很像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