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鲁斯特的生活体验谈言意矛盾

- 淡蓝涩 LV.连长
- 2013/8/5 7:58:45
“对于一九00年到一九五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
——安德烈.莫罗亚
当笔者把《追忆似水年华》第一章读完之后,便已觉得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顿时在笔者心目中黯然失色。作为意识流写法的创始人,普鲁斯特是一位非凡的作家。
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文学必须表现个体对现实人生的审美体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又只能用语言来传达这种审美意识,可是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遮蔽个体思想感情的表达,于是产生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①。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体会,但他却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规避言意矛盾。
“这已经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上床睡觉有关的一些情节喝环境外,贡布雷的其他往事对我来说早已化为乌有。可是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而我平时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说不喝,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注意。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间的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该到此为止了,饮茶的功效看来每况愈下。显然我所追求的真实并不在于茶水之中,而在于我的内心。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但并不认识它,所以只能泛泛地重复几次,而且其力道一次比一次减弱。我无法说清这种感觉究竟证明什么,但是我只求能够让它再次出现,原封不动地供我受用,使我最终彻悟。我放下茶杯,转向我的内心。只有我的心才能发现事实真相。可是如何寻找?我毫无把握,总觉得心力不逮;这颗心既是探索者,又是它应该探索的场地,而它使尽全身解数都将无济于事。探索吗?又不仅仅是探索:还得创造。这颗心灵面临着某些还不存在的东西,只有它才能使这些东西成为现实,并把它们引进光明中来。②”
上面这一段是著名的细节描写,许多评论家对此段赞不绝口。作者从一块小小的“小玛德莱娜”谈到“心中的真实”,倘若无一定生活体验,一般不能理解其中意义。庄子说过:“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⑤,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事实上笔者此段亦可能有此等特点)。普鲁斯特的细腻描写为我们仔细地呈现了他那一瞬间的感觉。作为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在读感受和认知,体验是一种有着不同层面、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型的感受。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没有与作者相关的生活体验,你就无法体会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与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亦不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笔者看来,能够读懂有深度的作家的作品与解出一条异常困难的数学题同样需要自我思考的过程,读懂之后亦能获取甚至比解出数学题更多的快乐,因为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除了可以获得一种征服感之外,还能获得与作者产生的或多或少的共鸣。共鸣获得的多少与个人的生活体验的多少有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受,因为体验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越体验,越懂体验。
“一件我们从前观望过的东西,如果我们再次看到它,会把我们从前注视过它的目光连同当时把它装得慢慢的所有形象送还给我们。那时因为——一部红封面的书或者别的任何东西——即在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就变成某种非物质的东西留在我们心中,与这一士气我们各种各样的挂虑或感觉兴致相同,并与它们不可离析地掺杂在一起。从前在一部书里读到某个名字,在它的音节间保藏着我们阅读这部书的时候刮过的急风和灿烂的阳光……更有甚者,我们在某个时期看到的一样东西、读过的一本书并不永远和我们周围的事物相结合,它还同当时的那个我们忠实地相结合,只有通过感觉,通过当时的那个我们,它才可能被再度回顾……④”
上面这段是普鲁斯特对体验的描写,从他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体验中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认知,也有对这种感觉与认知的回味,还有感受所引发的人对自己的情绪、心境的体认,对造成情绪、心境的生活坏经乃至生活细节的体认。而体认心理的发生又不自觉地受到主体的生活境遇、认识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它们又必然地使体验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发生联系。因此,虽说体验的发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也可能只在一个瞬间,然而其心理内涵的深广、丰富与杂多,却跨越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包含着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两种心理内容。加达默尔说过:短暂的体验能使人生的整体得到再现⑤。由此看来,体验心理几乎没有语言言说所呈现的那种逻辑秩序,没有言说所表现的那种线性结构,也没有言说显示的那种条理分明的因果关系。所以,语言确实很难、甚至无法以通常的凡是来表达体验、再现体验这种交错着不同时空、杂糅了多重内涵的心理境界。
既然如此,那我们应如何去避免这一种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产生言意矛盾的困境呢?普鲁斯特的生活体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普鲁斯特的气质内向而敏感,对母亲十分依恋,青年时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巴黎贵妇沙龙中一出手豪阔的常客,熟悉上流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九岁就不幸染上气喘的他身体条件一直很不好,1891年气喘病加重,不能与室外空气接触,只能留在家里足不出户地进行文学创作。
青年时期经常出入上流社会让普鲁斯特有了为普鲁斯特提供了写作的原材料,1891年之后的足不出户让普鲁斯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回忆过去以及观察、体验以及思考生活。与同时期其他欧洲作家相比,普鲁斯特的文笔显得更加细腻,读过《追忆似水年华》的人都知道,普鲁斯特可以把一件生活中的琐屑小事用几十页去描述出来,如在《女囚》中作者对阿尔贝蒂娜的每一次离开他都会猜疑她是否会与其他人约会而感到痛苦,从而每次都会使用几千字甚至上万字去描述他猜疑的思想过程以及猜疑过程中的极其痛苦。
由于普鲁斯特对生活的观察极为细腻,对生活、人生亦有充分的思考与体验,因此,他能充分感受到生活之中各种各样微妙的情感状态。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是形成于感受的丰富喝语言的贫乏之间的对立,或者语言自身固有的意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阻碍,还可能产生于文学所要表达的审美感受本身有难以言传的特点,总而言之就是如何实现由“意”到“言”的转化。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普鲁斯特在把“意”转化成“言”的过程中,因为本身对生活观察的细腻,十分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很好地强化了其语言的表现性与形象性。另外,由于作者主要描述的并非一些特别伟大的场面,而是日常生活中不为我们所注意的点点滴滴,所以我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地花费时间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但我们不能单单凭借作者所描述的事物来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有水平,对待《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作品,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应该是它的语言与思想。前面说过我们阅读理解时候不需要过多地花费时间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但并不意味着不去了解,对于作者的基础背景我们还是要有初步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避免因无法体验而产生的言意矛盾。普鲁斯特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是哲学,因此,《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文字中总是充满了哲学气味,我们可以看到正常人眼中的琐屑小事普鲁斯特都会用哲学家的观点去一一分析然后细腻地加以描述。倘若我们在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之前没有了解普鲁斯特的基本情况,那我们去理解他的文字的将会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因此,读者要规避或者减少由自身生活阅历、生活体验过少而产生的言意矛盾,必须先了解作者的基础背景,了解与其背景相关的知识。倘若是读者由于文学修养不足而产生言意矛盾,那只有通过读者由浅入深地增加阅读量而逐步进行解决。
前面所分析的言意矛盾是来自于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那在面对另外一种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的言意矛盾。鲁迅曾写过:“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⑥”我国的文字有着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尚且让作家产生如此束缚,对于历史相对我国而言没有那么长久的欧洲语言,欧洲作家、哲学家自然会感觉到更加痛苦。哲学家海德格尔为了找到人生“此在”的真实体验,就抛弃了传统的哲学术语,以重新给日常语汇赋予新意的方式,用自造的概念来捕捉他的感受,孕育他的思想,建构他的理论。
我们再来分析普鲁斯特是如何减少这种言意矛盾的。
“如果我努力去做的不是无意识地使用,而是回忆这网状结构的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可以说眼下能为我们所用的那些事物中没有一件不曾是充满活力的东西,并且为我们富有个性地存在着,继而又应我们之需求变成简单的智力素材。把我介绍给德.圣卢小姐一事将在维尔迪兰夫人家中进行:我重又想到与阿尔贝蒂娜一起作的那一次次旅行,心里美滋滋的,我将请求德.圣卢小姐当那个阿尔贝蒂娜的替身。我这样想着,在驰往多维尔的小有轨电车里,去维尔迪兰夫人家的路上,正是这位维尔迪兰夫人,在我对阿尔贝蒂娜萌生爱情之前就已曾联结继而打破德.圣卢小姐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爱情。在我们周围挂着曾把我介绍给阿尔贝蒂娜的那位埃尔斯蒂尔的绘画作品。为了使我所有的往事变得更加融汇贯通,维尔迪兰夫人象希尔贝特一样嫁给了盖尔芒特家的后裔。不把我们生活道路上那些差距极大的景地联成一气。我们是不可能叙述自己与一个甚至都不甚了解的人之间的关系的。因此,每个个人——而我也是这些个人之一——均以他们不仅在自己周围,而且在他人周围完成的回旋,尤其是他们对我而言先后占有的方位确定时值。而自刚才在这场欢庆活动中我重又抓住时间以来,这个时间一方面使我想到在一部准备用来叙述一个人的生活的作品中,与通常使用的平面上的心理分析相反,应当充分使用某种空间中的心理分析,另一方面,它还根据所有那些不同的平面安排我的生活。只要我继续在书房里独自冥想,这些不同的平面无疑为我的记忆施行的那一次次起死回生增添新的美色,因为记忆在把过去不加变动地、象当初它尚且在进行的时候那样把它引入现在的时候,它所抹掉的恰恰正是那个时间的巨大维数,就是生命据此得以发展的巨大维数。⑦”
此段选自《重现的时光》,是普鲁斯特对自己的过去的总结。倘若读者无太多时间把整部《追忆似水年华》读完但却想对《追忆》有一定的了解,建议可以只阅读第一部第一卷《在贡布雷》以及最后一部《重现的时光》。在这一段里面,作者用相对较小的篇幅把自己一生许多重要的人物一一带过,好友圣卢的女儿、初恋希尔贝特、未婚妻阿尔贝蒂娜、在巴尔贝克度假时认识的艺术家埃尔斯蒂尔,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维尔迪兰夫人。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作者会用成千上万字的篇幅去描述一件小事,可为何在总结人生的时候作者却只用了如此小的篇幅呢?
《追忆似水年华》在1913年至1927年间陆续发表的时候,批评家们一度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总体构思,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看似零乱繁复的回忆。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唯一优点正在于它的结构。那些回忆的碎片隐藏着被时间销蚀的岁月,四处凋零散落,信手拈来,每一个碎片后面都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在苏醒,它们在漫不经心的互相追逐中逐渐架起了一座回忆的大教堂,这座建筑物庞大而结实,简单而稳重。同样,此段用如此精简的方式去简述一生中重要的几个人,是为了表达时间流逝的速度飞快。
在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相对与正常人来说,普鲁斯特与社会的接触是非常少了,但笔者认为这却是普鲁斯特的作品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由于普鲁斯特与社会接触的减少,自然而然地,普鲁斯特对社会语言的接触也会减少,因此减少了社会语言对其思想所产生的束缚。
“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⑧”
笔者认为,普鲁斯特之所以开创意识流,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就是因为意识流文学在当时作为一种新事物,作者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与方法,有更大的自由去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去进行写作,这样一来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能得到很好的表达,因为他所受的语言影响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
总而言之,普鲁斯特的青年时期贵族社交生活、气喘病加重后的足不出户都为《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伟大意识流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作者的生活体验使其最小限度地收到言意矛盾的困扰。笔者衷心地希望通过此文可以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学会体验,收获体验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亦希望有意投身于文学创作的诸位通过学习借鉴普鲁斯特巧妙地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
①《文学理论导引》P42,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第一卷《贡布雷》P28,译林出版社01版,徐和瑾等译。
③《庄子集释》第二册P491,中华书局1961版
④《追忆似水年华》ⅦP193,译林出版社1991版,徐和瑾等译
⑤《真理与方法》上册P88,上海译文出版社,洪汉鼎译
⑥《鲁迅全集》第一卷P28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⑦《追忆似水年华》第七部《重现的时光》P1799,译林出版社01版,徐和瑾等译。
⑧百度百科:意识流
——安德烈.莫罗亚
当笔者把《追忆似水年华》第一章读完之后,便已觉得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顿时在笔者心目中黯然失色。作为意识流写法的创始人,普鲁斯特是一位非凡的作家。
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文学必须表现个体对现实人生的审美体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又只能用语言来传达这种审美意识,可是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遮蔽个体思想感情的表达,于是产生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①。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体会,但他却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规避言意矛盾。
“这已经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上床睡觉有关的一些情节喝环境外,贡布雷的其他往事对我来说早已化为乌有。可是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而我平时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说不喝,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注意。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间的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该到此为止了,饮茶的功效看来每况愈下。显然我所追求的真实并不在于茶水之中,而在于我的内心。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但并不认识它,所以只能泛泛地重复几次,而且其力道一次比一次减弱。我无法说清这种感觉究竟证明什么,但是我只求能够让它再次出现,原封不动地供我受用,使我最终彻悟。我放下茶杯,转向我的内心。只有我的心才能发现事实真相。可是如何寻找?我毫无把握,总觉得心力不逮;这颗心既是探索者,又是它应该探索的场地,而它使尽全身解数都将无济于事。探索吗?又不仅仅是探索:还得创造。这颗心灵面临着某些还不存在的东西,只有它才能使这些东西成为现实,并把它们引进光明中来。②”
上面这一段是著名的细节描写,许多评论家对此段赞不绝口。作者从一块小小的“小玛德莱娜”谈到“心中的真实”,倘若无一定生活体验,一般不能理解其中意义。庄子说过:“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⑤,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事实上笔者此段亦可能有此等特点)。普鲁斯特的细腻描写为我们仔细地呈现了他那一瞬间的感觉。作为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在读感受和认知,体验是一种有着不同层面、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型的感受。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没有与作者相关的生活体验,你就无法体会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与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亦不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笔者看来,能够读懂有深度的作家的作品与解出一条异常困难的数学题同样需要自我思考的过程,读懂之后亦能获取甚至比解出数学题更多的快乐,因为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除了可以获得一种征服感之外,还能获得与作者产生的或多或少的共鸣。共鸣获得的多少与个人的生活体验的多少有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更多的体验感受,因为体验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越体验,越懂体验。
“一件我们从前观望过的东西,如果我们再次看到它,会把我们从前注视过它的目光连同当时把它装得慢慢的所有形象送还给我们。那时因为——一部红封面的书或者别的任何东西——即在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就变成某种非物质的东西留在我们心中,与这一士气我们各种各样的挂虑或感觉兴致相同,并与它们不可离析地掺杂在一起。从前在一部书里读到某个名字,在它的音节间保藏着我们阅读这部书的时候刮过的急风和灿烂的阳光……更有甚者,我们在某个时期看到的一样东西、读过的一本书并不永远和我们周围的事物相结合,它还同当时的那个我们忠实地相结合,只有通过感觉,通过当时的那个我们,它才可能被再度回顾……④”
上面这段是普鲁斯特对体验的描写,从他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体验中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认知,也有对这种感觉与认知的回味,还有感受所引发的人对自己的情绪、心境的体认,对造成情绪、心境的生活坏经乃至生活细节的体认。而体认心理的发生又不自觉地受到主体的生活境遇、认识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它们又必然地使体验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发生联系。因此,虽说体验的发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也可能只在一个瞬间,然而其心理内涵的深广、丰富与杂多,却跨越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包含着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两种心理内容。加达默尔说过:短暂的体验能使人生的整体得到再现⑤。由此看来,体验心理几乎没有语言言说所呈现的那种逻辑秩序,没有言说所表现的那种线性结构,也没有言说显示的那种条理分明的因果关系。所以,语言确实很难、甚至无法以通常的凡是来表达体验、再现体验这种交错着不同时空、杂糅了多重内涵的心理境界。
既然如此,那我们应如何去避免这一种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产生言意矛盾的困境呢?普鲁斯特的生活体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普鲁斯特的气质内向而敏感,对母亲十分依恋,青年时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巴黎贵妇沙龙中一出手豪阔的常客,熟悉上流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九岁就不幸染上气喘的他身体条件一直很不好,1891年气喘病加重,不能与室外空气接触,只能留在家里足不出户地进行文学创作。
青年时期经常出入上流社会让普鲁斯特有了为普鲁斯特提供了写作的原材料,1891年之后的足不出户让普鲁斯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回忆过去以及观察、体验以及思考生活。与同时期其他欧洲作家相比,普鲁斯特的文笔显得更加细腻,读过《追忆似水年华》的人都知道,普鲁斯特可以把一件生活中的琐屑小事用几十页去描述出来,如在《女囚》中作者对阿尔贝蒂娜的每一次离开他都会猜疑她是否会与其他人约会而感到痛苦,从而每次都会使用几千字甚至上万字去描述他猜疑的思想过程以及猜疑过程中的极其痛苦。
由于普鲁斯特对生活的观察极为细腻,对生活、人生亦有充分的思考与体验,因此,他能充分感受到生活之中各种各样微妙的情感状态。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是形成于感受的丰富喝语言的贫乏之间的对立,或者语言自身固有的意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阻碍,还可能产生于文学所要表达的审美感受本身有难以言传的特点,总而言之就是如何实现由“意”到“言”的转化。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普鲁斯特在把“意”转化成“言”的过程中,因为本身对生活观察的细腻,十分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很好地强化了其语言的表现性与形象性。另外,由于作者主要描述的并非一些特别伟大的场面,而是日常生活中不为我们所注意的点点滴滴,所以我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多地花费时间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但我们不能单单凭借作者所描述的事物来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有水平,对待《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作品,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应该是它的语言与思想。前面说过我们阅读理解时候不需要过多地花费时间去了解作者的背景,但并不意味着不去了解,对于作者的基础背景我们还是要有初步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避免因无法体验而产生的言意矛盾。普鲁斯特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是哲学,因此,《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文字中总是充满了哲学气味,我们可以看到正常人眼中的琐屑小事普鲁斯特都会用哲学家的观点去一一分析然后细腻地加以描述。倘若我们在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之前没有了解普鲁斯特的基本情况,那我们去理解他的文字的将会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因此,读者要规避或者减少由自身生活阅历、生活体验过少而产生的言意矛盾,必须先了解作者的基础背景,了解与其背景相关的知识。倘若是读者由于文学修养不足而产生言意矛盾,那只有通过读者由浅入深地增加阅读量而逐步进行解决。
前面所分析的言意矛盾是来自于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那在面对另外一种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的言意矛盾。鲁迅曾写过:“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⑥”我国的文字有着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尚且让作家产生如此束缚,对于历史相对我国而言没有那么长久的欧洲语言,欧洲作家、哲学家自然会感觉到更加痛苦。哲学家海德格尔为了找到人生“此在”的真实体验,就抛弃了传统的哲学术语,以重新给日常语汇赋予新意的方式,用自造的概念来捕捉他的感受,孕育他的思想,建构他的理论。
我们再来分析普鲁斯特是如何减少这种言意矛盾的。
“如果我努力去做的不是无意识地使用,而是回忆这网状结构的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可以说眼下能为我们所用的那些事物中没有一件不曾是充满活力的东西,并且为我们富有个性地存在着,继而又应我们之需求变成简单的智力素材。把我介绍给德.圣卢小姐一事将在维尔迪兰夫人家中进行:我重又想到与阿尔贝蒂娜一起作的那一次次旅行,心里美滋滋的,我将请求德.圣卢小姐当那个阿尔贝蒂娜的替身。我这样想着,在驰往多维尔的小有轨电车里,去维尔迪兰夫人家的路上,正是这位维尔迪兰夫人,在我对阿尔贝蒂娜萌生爱情之前就已曾联结继而打破德.圣卢小姐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爱情。在我们周围挂着曾把我介绍给阿尔贝蒂娜的那位埃尔斯蒂尔的绘画作品。为了使我所有的往事变得更加融汇贯通,维尔迪兰夫人象希尔贝特一样嫁给了盖尔芒特家的后裔。不把我们生活道路上那些差距极大的景地联成一气。我们是不可能叙述自己与一个甚至都不甚了解的人之间的关系的。因此,每个个人——而我也是这些个人之一——均以他们不仅在自己周围,而且在他人周围完成的回旋,尤其是他们对我而言先后占有的方位确定时值。而自刚才在这场欢庆活动中我重又抓住时间以来,这个时间一方面使我想到在一部准备用来叙述一个人的生活的作品中,与通常使用的平面上的心理分析相反,应当充分使用某种空间中的心理分析,另一方面,它还根据所有那些不同的平面安排我的生活。只要我继续在书房里独自冥想,这些不同的平面无疑为我的记忆施行的那一次次起死回生增添新的美色,因为记忆在把过去不加变动地、象当初它尚且在进行的时候那样把它引入现在的时候,它所抹掉的恰恰正是那个时间的巨大维数,就是生命据此得以发展的巨大维数。⑦”
此段选自《重现的时光》,是普鲁斯特对自己的过去的总结。倘若读者无太多时间把整部《追忆似水年华》读完但却想对《追忆》有一定的了解,建议可以只阅读第一部第一卷《在贡布雷》以及最后一部《重现的时光》。在这一段里面,作者用相对较小的篇幅把自己一生许多重要的人物一一带过,好友圣卢的女儿、初恋希尔贝特、未婚妻阿尔贝蒂娜、在巴尔贝克度假时认识的艺术家埃尔斯蒂尔,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维尔迪兰夫人。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作者会用成千上万字的篇幅去描述一件小事,可为何在总结人生的时候作者却只用了如此小的篇幅呢?
《追忆似水年华》在1913年至1927年间陆续发表的时候,批评家们一度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总体构思,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看似零乱繁复的回忆。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唯一优点正在于它的结构。那些回忆的碎片隐藏着被时间销蚀的岁月,四处凋零散落,信手拈来,每一个碎片后面都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在苏醒,它们在漫不经心的互相追逐中逐渐架起了一座回忆的大教堂,这座建筑物庞大而结实,简单而稳重。同样,此段用如此精简的方式去简述一生中重要的几个人,是为了表达时间流逝的速度飞快。
在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相对与正常人来说,普鲁斯特与社会的接触是非常少了,但笔者认为这却是普鲁斯特的作品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由于普鲁斯特与社会接触的减少,自然而然地,普鲁斯特对社会语言的接触也会减少,因此减少了社会语言对其思想所产生的束缚。
“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⑧”
笔者认为,普鲁斯特之所以开创意识流,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就是因为意识流文学在当时作为一种新事物,作者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与方法,有更大的自由去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去进行写作,这样一来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能得到很好的表达,因为他所受的语言影响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
总而言之,普鲁斯特的青年时期贵族社交生活、气喘病加重后的足不出户都为《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伟大意识流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作者的生活体验使其最小限度地收到言意矛盾的困扰。笔者衷心地希望通过此文可以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学会体验,收获体验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亦希望有意投身于文学创作的诸位通过学习借鉴普鲁斯特巧妙地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
①《文学理论导引》P42,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第一卷《贡布雷》P28,译林出版社01版,徐和瑾等译。
③《庄子集释》第二册P491,中华书局1961版
④《追忆似水年华》ⅦP193,译林出版社1991版,徐和瑾等译
⑤《真理与方法》上册P88,上海译文出版社,洪汉鼎译
⑥《鲁迅全集》第一卷P28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⑦《追忆似水年华》第七部《重现的时光》P1799,译林出版社01版,徐和瑾等译。
⑧百度百科:意识流

- tangguomao
- 2013/8/5 18:12:17
交上去的作业 ....算是自己写的吧

- selina
- 2013/8/6 4:23:04
我们都能从生活中得到体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一块小玛德莱娜上体会到“心中的真实”
作家很多气质和心性都是先天的
作家很多气质和心性都是先天的

- hello_hi
- 2013/8/7 0:04:20
一版黑黑的,不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