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乔峰不死
  • 浏览:1160 评论:6 人
  • 夜来下雨,不算滂沱,却也湿衣,幸好已早一步归家,免做落汤鸡。
    本来打算拜访周公了,在到书房(厕所)看书的时候看到林夕如题的一篇文章,忽然又觉得不吐不快,还是写若干字解解馋吧。
    其实是生是死,我一向觉得讨论没有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选择也就会有差异。
    所以自说自话去判断他人的自杀是否值得,其实很无谓。
    因为欠下百万举债而烧炭的母子,百万巨债只是让他们走向死亡的原因,却不是他们选择死亡的原因,这样说有点模糊。举个例,他把车开往死亡的原因是巨债,但打方向盘让车子面向死亡的原因却不只是巨债。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受到的教育、影响和际遇,会令人在面对问题时产生不同的态度。报纸上只会说他们生活怎么艰难,追数公司怎样毒辣。而不会说他们平时认识些什么朋友,这些朋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举例他们在遇到顺境和逆境中的态度来分析他们寻死的原因,这些原因没有爆炸性,读者不会看。读者喜欢看受害人被淋红油,烧屋,贴传单,越是惊心动魄就越是看得投入。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是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的,悲观是,乐观也是,有些人遇事倒霉就想去死,有些人却认为是锻炼;有些人遇到好事边得意忘形,有些却仍然会垂头丧气,认为就算眼前发生好事,结果都会走向悲剧。
    在生的人在说他们不应签那么多卡数、向亲戚借钱,应该搬到板间房之类。假若,假若他们有正确的想法就不会这样用钱,假若他们有正确的想法当然就不会去死,假若他们有正确的想法,百万巨债,还不起,迫于追数公司的下三滥手段,逃总是可以的。不想死,除了疾病、意外之外,怎么样的逆境也能扛过。想死,根本连理由都不需要。

    乔峰的死,林夕的意思是乔峰太把自己当回事,放不下自己的业,自己的死对宋辽两国的和平根本没有帮助,何苦一死?倘若不死,若干年之后回望这段往事,只会一笑而过。
    是这样的吗?
    乔峰的死,死的时候固然不是想着自己,但我相信他也不至于想到两国会就此停止干戈。
    一方是自己的根,一方是自己的恩人,两军对垒,选择哪一边不是为其他人带来伤害?以乔峰的身手,徒手杀一百几十个也是等闲,但自己也试过失去阿朱的痛苦,一旦作出选择,便会有无数无辜的人死于自己手下,何苦要他人也家散人亡?两方都不选的话,唯有逃,然后在宋辽两国都落得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这样的话,我想乔峰宁愿死。让乔峰选择就义的,不是两军对垒,也不是对两国的恩怨情仇,而是自己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两个原则。一,莫为自己的偷生而伤害他人;二,莫让自己背负不义之名。当人谨遵这两个原则,面对乔峰的场景,除了死,难道还有人会天真到想游说两个军队平息战争?
    将献身精神理解为不智,在论及自己的生死时罔顾无辜人们的性命,谈何道法自然,方生方灭?
    假若我的祖宗在当天宋辽两军的其中一队里面,假若乔峰不死,我今天也未必有幸在这里放这些话。
    明明说死亡不是一件值得悲伤的事,却又为他人的死鸣冤,放不下身段的,其实或许是林夕自己吧。

    问题是没得假设,很多东西是不能假设的。
    乔峰不死的话,或者说他不自杀的话,《天龙八部》也就不是《天龙八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