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浅论
  • 浏览:1459 评论:8 人

  • 道家与道教浅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都离不开这个“道”。道家与道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从时间上区分,道家由老子产生于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而道教则产生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之后。
    其次,从其性质来区分,道家属于一种哲学理论体系,在先秦时期是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比儒家、法家和墨家等派别出现更早,是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开山祖的重要地位;而道教则纯属是宗教神学派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创始人是东汉的张道陵,典型的代表作是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一书,也是道教创立的理论依据。其实,从《老子.想尔注》这本书来看就知道,张陵是借了老子的思想来为其创立道教寻找合适的理论依据,这也正反映了道家和道教之间的密切联系。
    道教与道家的关系非常密切。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而老子却被道教尊为教主,位列“三清”(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和大赤太清境)之一,至唐代已被尊为“玄元皇帝”。为何老子的地位到了东汉后期之后的身价倍增了呢?而且还被神化了,位于天神之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是什么将道家和道教联系起来的。
    道教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一种宗教的产生往往是在某种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所诞生,包括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社会的主流思想和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及其需求都是宗教产生的土壤。
    另外,一种宗教的产生除了有必要的教团组织之外,还必需有其理论思想体系作为支撑,因为宗教不是一种简单的神学信仰,更是一种创世说,必须对宇宙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彼岸世界的存在以及达到彼岸世界的桥梁、途径作一番系统的描述和回答。否则,失去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的宗教就会如一棵无根之树,稍微被风轻轻一吹就会倒下。于是,老子的《道德经》就呼之欲出了,成为联系道家和道教的一座桥梁。当然,道教创始人并不将《道德经》直接拿来使用,而是通过作注的方式把其中的一些思想按照道教的需要进行改造、发挥和曲解,将《道德经》宗教化,完完全全为道教服务,支撑着庞大的道教理论大厦!
    再者,东汉后期社会政治腐败混乱,经济凋零,再加上深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诱发了老百姓强烈的宗教需求。例如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天降灾涙,郡有水灾,妨害庄稼,波及到37个郡国等等。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道教宣扬其是一种“救世永生”的宗教,它以改造现实问题,解决民众痛苦为己任,并宣扬其道论、道功和道术可以治病和得到成仙,自然获得广大贫苦老百姓的欢迎。
    前面说过,道家和道教的产生时间相距差不多七百多年。那么,道家在道教产生之前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呢?
    道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而庄子则是老子的优秀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与老子并称“老庄”。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其著作《道德经》来体现,而庄子的思想则是通过《庄子》一书来体现。老子解决了“道”的母体是什么,不过没有明确说出来,他是这样来论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而庄子则明确说出了“道”,他是这样描述“道”的:“夫道,有情有信,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既体现了庄子对老子的继承,也体现了对老子思想的发展。
    此外,庄子在哲学上还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理论,万物齐一,是非齐一是其基本的观点。而庄子与老子思想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逍遥游》一篇中,《逍遥游》的主旨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代表了庄子最高的思想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庄子认为人应该突破功名利禄和权势的束缚,使精神达到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和无阻碍的境地。另外,庄子对统治阶级、权贵和君主专制是抱着一种蔑视的否定态度,是宁愿做烂泥里的乌龟也不做庙堂里受人供奉的乌龟。当然,庄子的思想最高的表现并不在于对卑鄙者的讽刺,而在于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批评,和对人生的高远想象。所以庄子的思想一般来说都是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然而老子的思想却没庄子的这般尖酸刻辣,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子才有机会被唐朝被尊称为“玄元皇帝”,李唐王朝也和老子沾亲带故,说自己的祖先是老子!
    老庄之后,道家宗教化的过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时期。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初年,道家学说被演化为黄老之学,即道家借黄帝之言对老子学说的改造。汉武帝时,黄老学丧失了汉初的正统地位,被儒家所取代,而道家却开始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着宗教的方向发展,因此,黄帝和老子都被称为道家的创始人。这时的道家已经带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老子也被当做神来加以供奉。
    先秦诸子掀起了百家争鸣,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也就是道家和道教一个明显区别的问题。先秦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但是,道教则不同,道教显示了一种积极的“入世”的姿态。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其信徒应该远离凡尘,六根清净才对,但是道教虽身居深山,却心系庙堂。例如,在魏晋和隋唐时期,一些道教的知名人士都与朝廷过往甚密,并经常接受朝廷的封赠,如曹魏时,五斗米道首领张鲁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其王子等皆被封为列侯;此外,北天师道天师寇谦之为达“帝王师”的目的,“清整道教”以“佐国扶民”,北魏皇帝封为国师,凡是军国大事都要征求国师的意见等等。
    综上所述,道家和道教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道家是一种学术流派,不依附于政治势力形态;而道教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创世说,然而其本身却带有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使得道教在当时中央集权集中的大背景下只能是依附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为统治阶级服务,成为统治阶级的附庸。道教也是运用了移花接木之法将道家的思想“嫁接”到宗教这件外衣上,从而使道家与道教又有了一层扯不掉的关系,但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在当时甚至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所以值得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啊!

    如果是原创作品,请多一点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如果是转帖或截片段而综合而成,请不要标明是原创作品
    希望注意一下,当然,还是非常感谢LZ发帖

    2# 华眠
    你好,是原作,当然,如果觉得我写的东西与某某人的观点有雷同的话,那也不奇怪,毕竟历史问题前人已经研究的够多了,我写的东西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的....如果我不吸取前人写的东西,何来自己的东西....本人专业属历史系,多与历史方面接触,自然文章的思想都会体现学术界某些较为普遍的意见,说到是否具有创新性,本人觉得倒没什么创新,只是看过书和一些文章后,自己的一些读后感之类de。。。毕竟看过后很快会忘记,但是写出来,对长久记忆是有好处d...>

    BBS的管理员是否太多多疑了?最近发的一些文章,相继被管理员问是否原作?不是原作就不要放在这里之类的话!我说,我这些是原作(原作不等同于创新,请注意区分这两者),如果管理员觉得这些文章与你看的相类似,请不要大惊小怪,其实现在很多学者写的文章都是大同小异。同时想问问管理员,譬如萧十几狼,你们平时些作业交上去会不会查阅相关资料?如果你从来不查阅和借鉴资料就可以下笔如神的话,并且可以写出很有独创性的观点的话,那么请你多多指教,因为我实在太过愚笨,只能通过看多些前人的著作和文章才能够下笔,并且写的还要和教科书的差唔多,大家可以想想我的写作水平了吧。但是,我不怕被人笑话的,即使是和教科书的差不多,那我写出来,最起码我对这些知识了解的更加深刻了。
    如果管理员,譬如萧某,想看看一些很有创新的文章,那么就请求放宽一些限制,让我们大胆交谈和讨论,譬如讨论一下汶川地震的真相和预测一下GCD什么时候被什么人推翻这类的话题,这些话题应该比较创新了吧?但是你们却不让我们这样做,发表了一些不合GCD的口味的意见,不是删帖就是屏蔽我们发言!
    无奈.......

    例如,在魏晋和隋唐时期,一些道教的知名人士都与朝廷过往甚密,并经常接受朝廷的封赠,如曹魏时,五斗米道首领张鲁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其王子等皆被封为列侯。
    这句话根本就不能成为上一句的证据。张鲁不过是战败投降,被曹操招安。
    其他的东西没看出是你自己的东西,这些什么道家与道教的历史联系和历史演变,图书馆翻翻道教史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