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反诸子系列:列子(御寇) :乐生知命,免予忧虑,继续愚公移山
  • 浏览:373 评论:6 人

  •       刚开始深入列子,正是听到有学生跳楼消息的三天后。
        我是喝了一天的茶,咬了五六个番茄之后听到的消息,当时不以为然,倒是坐下来,看列子的时候到是想到了乐生知命的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学生的文学课不教一教列子,这是本智慧书,看了思想不会倒流,要是那么多人跳一下楼,还不如知一下列子。

                                   


        列御寇乐生,故而到了躬耕贫瘠的田地,国君不知其人,国相赐米不受。故面有肌色。这种凌驾物质上的精神,听得某时有学生不堪人世自行了断之事,必然是不屑的。
        从列子的眼光看来,这帮不识自然之道的愚昧分子,卷进了世界就如同卷进无间地狱一样出不来了。可自然之世界独可乐也,即使常不果腹,既然能生,无论是天下第一贱人还是君王富绅便需要生。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这个时代的悲哀也就是生的时候不幸福,想死,将死的时候一大堆心事缠身不想死,这比【天罚】难堪。看破红尘而不死,是为高人一等,看破红尘去死,是个孱头。记得《辛德勒的名单》里面有个台词,68岁的老太婆跟纳粹军官说:“听说电刑比较容易死,要我死就电死我把!”她后面的犹太妇女立刻制止了她的说话:这与我们民族的遗训有悖,好死不如歹活着。——我到现在就明白为什么犹太民族会那么多的思想家出现,原来他们和列子的境界靠拢。
          列子的老师叫壶丘子,将心境和身体的气息融入了自然之道,故而有季咸子这样的风水相士看不出这人丰富的变化而逃之夭夭。有了自己的得到可以御风而行,这种浪漫和玄幻的东西和风格,自然是让人飘飘入仙入道,是心灵美的境界,但也就是人人知道的不可能,所以变得更需要追求的美了。
          不美的事情容易让人看不开,比如街边有老翁行乞,后来给人拾粪。当时人不解,问为何不以拾粪为耻,老翁自说当年都已经是行乞的了,跟给人做粪工又有何可耻。宋国有个华子,得了失忆症,早上出门就忘了回家,回家忘了谁是老婆,然而被儒人治愈,却脾气变得粗暴不堪,众人不解,华子认为自己健忘的时候正是快乐悠悠,倒是清醒了的时候还不如失忆,常事饶人心,不得安乐。这种事,倒不是物质能够解决的了。
          燕人常年生活于荆楚一带,有一日让人带路回到燕国,刚到了晋国,骗那高地上的庙宇是他自己家的祖庙宗祠,燕人二话不说抱着别人的坟墓痛苦流涕,知道知道受骗了,看到了真正自己的宗庙,反倒哭不出来了,人道情随事迁,痛哭的事实并不是因为真的是祖庙,只是感由心发,接受得多了,心态也就自然了。是谓宠辱不惊。列子可能觉得那些悲切,大多不是真实的,假如一个老油条,翻云覆雨惯了,看到祖宗宗庙事,也未必能痛哭流涕。
        列子颇有冷静的客观。是年,列子拜师壶丘子,三年之内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多看一眼,五年后才成为口言另一种厉害是非的人,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壶丘子方与之同坐同谈,九年之后,内外如一,如同形体汇入自然,可以御风而行了。自然的山川草木变化万殊都融入了你自己的境界中,自然心中的利害得失也变得平淡了。
        不过这种境界和观念,注定是一种避世的道家。我相信,这个社会仍然有列子的存在道理。某个山林间仍然有高人。我不是耽于幻想里的人,列子这种高度的思想,总是可以传承下去的,所以拥有这一份财富的人往往我们不能所知。列子发现当年到十家豆浆点有五家都是先馈予列子,他就觉得惊惧,众人不认识他,却看到他的气质的神就感觉不一般,他愧疚自己举动轻浮清虚不够,使得表面长出了威仪,面露锋芒,必然不是长远的人生。故而,为了逃避一种缠身的麻烦,列子才选择隐逸。
          目前就是两种不同的人,天天接受现实的鞭子的抽打,面带执着与惧色,故而官威显著,颐指气使,任何社会都有着不合理的存在或官方的理论,一旦成为世俗化的,都会成为反群众个人思维的鞭子。列子的容量之大,是适合在任何社会生存并且成文无形的高人的,中国也行,美国也行。最富的国家也安身立命,最贫瘠的国度也是安身立命。在这前提必然是免予忧虑,理解了天地,自然免于忧虑了。
              因此,愚公移山是一个过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 汤问》),一自己不觉得痛苦和郁闷,移山吧,一来即使是笨办法,到头来还是会被移平,或者其他机遇让愚公全家改变了。人类能出伟绩,别人看来是痛苦和不思议的过程,那就是愚公移山,长征如此,自愿而甘愿则无所咎。然而现在社会变成了另一种鞭子,子民不自愿了,还要接受官方一套,就是独裁了。故而说当年革命累,好像现在入学生会心理承受比以前更累,做公务员更累,做了官,富甲一方,还是累。这个时候,人就应该走大道,自然而行,则吾心欢畅御风而行。
            人生如梦,凡事可以看得开一点。“觉有八徵,梦有六侯。”觉醒的时候人要承受死生哀丧人情世故利益得失,睡梦的时候人又有失惊无常或者思念悲喜,人生都是在花非花,雾非雾的情况下生存的。但有些人经常做梦,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梦。所以没有苦乐的真相,富人之富,夜里的梦还死守着金钱而发抖,贫人之贫,夜里梦到了财富而沉迷,得与失之间,都是在梦与非梦里面悖反,看似多么可笑的事情。
        杨朱子却不相信梦的作用。他也贵生,尤其是物质享受。如果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物质高的人并不会将精神建筑变低,马哲容易使物质的层面变得偏颇和功利,其实并不利于构建和谐,并且和谐却成了一种极度理想状态,成了他的最终目标千万年才达到精神层面去。列子篇了杨朱篇,是说另一种的物质生活,讨论名实,说个人状态和社会位置,主张既然生了就安享于生,寻求物质的快感,却不过度的损人利己,是另外的马克思。
          人虽不损人利己,但同时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对世人一毛不拔,世人的奉献又不敢去取。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哲学的最终状态,尽管他们自吹自擂有多么科学,我觉得都是不可能的。杨朱要讨论名实,而自己先设置了不可能的状态,或许,人在某种程度有所提高。但,往往是提出的人,才是觉悟的,纷纷践行他的人,都是一群傻瓜。
          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虽然有开朝野之功,但也有迎合主上的荣誉,封官加爵,也只是虚的。田恒当了齐国宰相,却在国君自满,利益集团敛财的时候,他却退身,广施恩惠,后立田氏齐国,子孙受其泽,得的是实名。
          若有村官一上任,以压抑上访、维护稳定政治手段突出,获了上级封赏,的确是讨厌的实至名归。赵襄子攻打翟城大捷却不爽,他以骤雨不可终日为戒,认为上台以来没去累积德行,却连攻得两城,便忧心忡忡了,孔子赞其为明君。在位的人,任何事情都可能被称为功业,压迫别人可以叫做业绩,成全别人也是业绩,所以有无名实不为重要,关键是人能务虚就实,得自然御风之法。
    列子的理想是每人都是高境界的。师文向师襄学琴,三年技术不巧,回家悟了一段时间后,再拜师襄,已经能够纳天地,奏四季之声,这种超脱于技艺之上的理解和表达,得益于最原始最自然的的理解。不按前人的套路出牌,回归到物的本身性能重新领悟,总结出自己的感觉。李小龙大概如此,无论掌握哪种拳法,都要重新成为自己的新表达,而不陷入格局里去。
          我们每个人在构造的认识系统中,其实都是自然的,自己的系统。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也是自己的马克思。不过,中国人自从学习马克思之后,思维自然而然的变懒了,我们自己的哲学家,都成了学者,只研究马克思能够苟活于世道,所以缺乏原创力,每个人套在这个笼子里面还真辛苦。三千年前的中国哲学都属于民族自产,从无的体系中诞生了有,明代还出了一个王阳明,以后就只靠引入了。
          三千年人的思想活力比现在好多了,以前不说,宋代广东新兴目不识丁的樵夫北上,就是六祖慧能,其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也算得上是一种平等的思维。假如中国在一个小国寡民的国度里面,所有东西都是原生态的,那么必然在某个年代里,再次出一名哲学家影响后人,受用不尽。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批判了五千年以来的自己,却沉迷了并不完全准确的他人。只要在这片土地上,上上智的人,不仅受用了马克思,受用了其他万家,才能重新组合。我这些在文字与思想耕耘的业余爱好者,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口不言世之厉害,成全吾之厉害,体察最内在的思考模式,这倒也是个仰望星空,愚公移山的过程。
                                                                                                                                                                                                                                                                                                                              初稿于清明
                                                                                                                                                                                                                                                                                                                                            墨生

    我倒是觉得是否轻生和喜不喜欢文学并无直接关系。
    屈原跳江了,海子卧轨了,海明威吞枪了,川端康成不知道怎么了......
    轻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岂一个“文”字了得~

    5# 广大才子


    在当代的真正文学生的话,受政治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情况下,现实的思潮并不容易轻声

    6# 寒墨生
    言之有理,不过我的意思是是否轻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等因素,和学什么专业未必有直接关系。总不能说学理科的就喜欢跳楼吧~{:1_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