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家系列》之三:釋迦牟尼:被唯物论涂黑的非宗教主
  • 浏览:564 评论:9 人
  • 釋迦牟尼:被唯物论涂黑的非宗教主


            在光孝寺犧牲了幾百塊香油錢之後,望了望那辉煌的庙宇。感觉心灵耳目没受到半丁点的触动,倒是地震后本想在法会上用作救灾的钱投了下去,才发觉是修建寺庙的香火钱,顿时感到撕心裂肺,于是,还是先自我觉醒,回去自己找些释迦牟尼派的经典寻找西方圣人的大智慧去。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变了,和尚和我们大学生一样,不爱钻研,喜欢社会经营起来了。

            现在社会的骗子多起来,盲目的迷信却越发不可收拾。之前去探亲戚,一个路边和尚走过来,叫我签名祈福,顺便加小费,我开始开我习惯的玩笑:和尚,问你三个问题,证明你的真实,什么是【三法印】,六根清净的【六根】是什么。那和尚望了我一眼,说:阿弥陀佛,施主,心诚才能菩萨显灵啊,你怀疑我菩萨不显灵啊。我跟着发笑,再加问两个,何谓【菩萨】,何谓【诚心】,这些是佛学基础。那“和尚”顿感搪塞,四周也来了一些人,摸摸光头,“切”了我一声赶紧走人了。

          我想我常给人出题出到和尚自己身上了,他自己考试不及格加冒牌的还不算,还说要信他(不管真的假的)——完全利用了中国愚昧的迷信。现代有钱的人多得很,但也迷信的很,口里信佛,却不知道佛教经典说啥——只知道烧香拜佛,随便一个骗子就可以冒充和尚,令人笑哉。

          《杂阿含经》里面说,一切的偏执与痛苦都来自于【无明】。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说过,:“在这个世界中,惟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叔本华本身是受佛教影响的哲学,他提出的这个问题,用马克思一套“现象—本质,物质+精神”却永远解决不了人类这个大普遍的问题。

            中国太多“无明”的人,他们却又烧香拜佛,真的,他们懂了那一套么?我们一味提倡马列,当然这是我会后面写的。以为这种有道理就是完全真理,因为我们最听话,所以不知道原来被放上神坛的马克思之外,其他人说的东西原来也有道理。

            按道理来说,一帮有着从小唯物主义中国化教条的人,早应该大胆地反对【牛鬼蛇神】来了,但是,他们却内心在物质构造的精神世界上却越发彷徨,更加相信内心深处的愚昧。之所以空虚,是因为哲学和思想太单一化,研究者只是一小部分人,民众要高度的经济基础来造上层建筑。

            殊不知,释迦牟尼提出联系的【因果】理论,顺从宇宙定律的环保思想,众多的西方哲学家却还没有被投胎。释迦牟尼是反对宿命的,佛就是要告诉人如何脱离束缚而快乐的哲学,叔本华不同,他要求解决痛苦的方法确是沉迷艺术、禁欲而安静、自杀,但是释迦牟尼的方法确实贯穿在它整个理论里面的,主要是看问题要正确的观察,才产生客观的【离厌心】,故而大智慧,可观世界。

            释迦牟尼对客观的阐述到了视生命为本身就要过去的,故而淡定,不彷徨、不执着、不折腾,这是一般人最难做到的。“一切皆无常”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这些思想中学生都懂的,然而人也是一样,“彼人不了悟:吾等将毁灭,若彼等如此,则争论自息。”(《法句经》)释迦牟尼对待人必会按照自然的规律消亡的心态是平和的,你有什么想法也将消退,然而佛教常来的『无衣会』以争辩和孰能辨为荣,证明人还是不了悟,始终在争论之中喋喋不休。

            释迦牟尼为先圣,但众教徒不如中国的老聃(老子),两个人是地位相等的。因为老聃了悟了,也就不再与人争什么。释迦牟尼是好心肠,愿把修心的经验度与人,却众乐乐如此,有一天佛教必然消亡,摩罗穿上僧人的袈裟去蒙蔽世人,释迦牟尼也只得含泪无语了。(《楞严经》)

              由此看,释迦牟尼似乎非形而上学,并且符合现在的宣传。不过还是被人用以为了迷信,因为他所说的因果是有三个层面的条理的:

              (一)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而现生就受果报。(二)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而次生受果报。(三)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而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这就是从过现未三世,说明因果是不会消灭的。

    因此释迦牟尼的方法是: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己,他乐他极乐。

    所以他把因果说到了来世,故而我们唯物主义者“眼不见”的现象,就作为不存在的事物了。原因是“无因果”故而不成立,因此就说那是夸大的。

              哲学家海德格尔就认为正是这种传统思想使西方人执著于现实可感事物,认其为“真”,而看不到与现实无限关联的自己“不在场”的事物,而人最难感知的是“无”的东西,故而像马列一般机械的只探讨现实跟实质,却回避那些“无”的难以捉摸的东西,马克思在“一切可感知”的前提下说他自己的哲学,其实如同空中楼阁,因为却不知道“无”的东西也是世界事物的一部分。他却不加探讨。

              东方亚洲的哲学之所以高明,是因为很早就探讨了“有”和“无”。中国有老子,而印度有印度的老子释迦牟尼,更因此一度发明了数字0。 法裔犹太哲学家德里达在上世纪才开始研究“不在场”就是我们日常所不知道的“无”的用处,可惜却创造的少,早已有人说过了。



    大乘空宗般若僧肇说,世界的本质才是无,由“无”(本质的规律,自然意志等)才能产生现象,现象就是“有”了。所以世界就是有无相生,而佛祖释迦牟尼就是说“空”,我们人的欲望,幸福,痛苦还有看得见的飞机大炮都是一种现象化的,为了表现那想不透,阐述不尽的“空无”的理论。

              唯物学家一心探索“有”的东西,再从“有”了的现象,事情看待本质,因此他们的入世是很单方面的改造型的,尤其是方法论,在错综复杂的本质面前,做着一类类可笑的举动,竞争,杀戮,改變物質,却从来没静下过心来。



    故而关注内心,也是哲学问题的重要法则。释迦牟尼让人的内心摒除痛苦,试图让人永远快乐地活着『往生极乐』,就用了一个比方,让我痛苦的是就是怒、悲哀,焦急,他人伤害我,侵夺我,如果我们摒弃了这些,让快乐的来侵占这些事物在内心的分量,那这个世界会多么的美妙。为何我们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世界上的怨恨却不能用解除怨恨,大爱无量,包容了就是化解了。人的一口唾沫到了海里被包容了,也就消解了。『以忍止怨』





    外在痛苦的原因来自于内心的处理法,很多人把自己的脾气磨平了,如同老牛一样,而一些人却遇事则怒,过激过燥就是对内心的不同处理。但其是并不是两种都是好境界,释迦牟尼很聪明地把这类事归为『不执着』,第一类人外表平静却内心起伏,终将崩溃,但如第二类人,来是波涛汹涌,却一下子过去了,忘却了,这个人却又是快乐的。就像快乐的猪,痛苦的人。

                世界的人,尤其是我们正在发展中的人,一生只有物质的最求,却导致了一个极端疯狂的社会,为什么公共的道德宣传不起作用,因为人们无法相信道德的力量和其能对自身产生的效益,毕竟这是这个单一社会中马克思哲学体系不可能解放的了的。

                有钱的人越发执着于金钱和迷信,其实他们已经变成了空虚的机械,也就是『虚』。释迦牟尼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在于他使得人的思想哲学境界变成高尚的,即使金银财富像雨一般洒来,却止不住能带给人外在痛苦的贪欲横行,人最大的财富是『知足』,故而常乐,人情世故最大的好就是信任,因而最大的快乐仍旧是涅槃,安静解脱。

          释迦牟尼的唯心哲学方法论一部分我们无法自知的东西,人的眼里不可能仅仅是现象加本质,在这些之外的空无也有他可利用的价值,唯物论者告诉过精神的反作用力,但出于本身的立场,却往往不能去研究如何使用精神的境界,唯心派的方法论却能弥补了大部分唯物派的不足,是人的力量。

          兴许,我们看到满眼的改造和金银财富,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却避开了内心深处那份彷徨与不知所措,故而我们忘记了释迦牟尼给我们带来的好,往往看到他手中教派逐步走向的变质,因为他的一套哲学能给人诞生太多财富,因为太多人都有彷徨和空虚,所以佛教首先香火油水鼎盛,庙宇辉煌,成了机构,只有那些明智的人,安定神闲的,粗茶淡饭,浮云虚实,快乐地把释迦牟尼的精髓运用自如,带给世人一些抚慰,故而问如今,知足常乐涅槃者有几个?
                                                                                                 
                                                                                                        (文章具有自主权,转载请曙作者姓名或取得与作者的合法联系)



    金钱没有罪,犯罪的是人
    释迦牟尼是圣人,而我们不是
    因果循环,也未必善恶必有报
    虽然,我们都应该怀着向善的心,并且期待,善的轮回

    釋迦牟尼并非圣人,他主張布教宣傳,驅邪魔,這一點可以說明他還是有把想法告訴世人的普達和入世,和老子不同,相反我認為老子是圣人,自己覺悟了,就不再說什么了,騎青牛而遠走。

    那些手执经文念念有词的人都只会是一些流离江中摆渡人,是到不了彼岸d。。。。
    不过啥子时候能遇见个把咱给超度了也不失为件美事,哈哈

    末法时代!楼主好文,庄子那篇更好,但其实“我”的色彩泯灭掉会更好,心态更宽容些

    楼主真是千呼万唤才姗姗来迟啊,不过每次都能带给我们一次饕餮的精神盛宴

    这次知道了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结合起来的妙用了

    可能没系统精读过马哲和其它流派的著作,孰优孰劣不能妄下断言,不过看过楼主的美文对以后读书有借鉴意义

    和lz有个相左意见,我觉得老释境界高于老子,《孟子》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狭隘看的话老子只是一

    个利己主意者,老释才“解民倒悬”啊。

    小小8卦一下,lz文章中好像有种自负的口气哦(可能我等俗人妄加揣测了)~

    还有个小小恳求,望lz百忙中多写点诸如此类的“醒世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