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
  • 浏览:503 评论:1 人
  •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而又以今年最为严重。受国内就业压力大的惯性作用和金融危机的外来冲击,今年的毕业生可谓毕不逢时,最近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尚不足三成,创历年新低。尽管一部分人选择考研读博为躲避,一部分人争做公务员为出路,但那毕竟是比例极小的群体,高达数百万的庞大基数的毕业生还得端碗吃饭,他们将构成历史上继国企工人下岗以来最严重的失业浪潮。如今经济衰退、工薪下滑、企业裁员,这些人该怎么办,出路在何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悲观环境笼罩下的莘莘学子显得是多么的无助与茫然。
            无奈形势严峻,大学生找工作在大城市扎堆的情况也有所缓解,已有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中小城市,但按目前的架势,在这个父母助业的年代,凭关系、走后门的非正常途径慢慢变成就业的主要形式,中小城市就业的门路也越来越窄。而与之竭然相反的是,广大农村地区正需填补巨大的人才空缺,有没有可能将这些人力资源引向乡镇和农村,来一次“新上山下乡”,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领域。
            回首当年,毛主席发了话,“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老人家一挥手,百万青年积极响应上山下乡,产生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知青”这一特定群体,他们完全出于一种信念和报国的热忱而义无反顾地踏上谁也不曾走过的路,一代爱国热血青年就这样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那片难以忘怀的土地上。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风起云涌时,若说当时的“上山下乡”是单纯出于领袖的主观愿望有些不切实际的话,那么现在的政策导向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显得恰逢其时。
            如今第一产业集约创新,第二产业升级转型,第三产业合并重组。对产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也需要新型人才来改变落后面貌,所以政府在政策上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大学生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把“三支一扶”人员、“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者”组织起来,打出一套吸引人才在乡发展的组合拳,共同凝聚基层农村新生力量,扎实推进“人才下乡”战略:企业以新一轮的家电下乡为标志的“产品下乡”为助力,社会各界以电影、戏剧、广播为形式的“文化下乡、服务下乡”为推手,政府给创业者更多的优惠和引导为内容的“政策下乡”为鼓励,让农村真正成为吸得住人才、留得住人才、发得起人才的地方,那么“新上山下乡”就不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号召,而是积极的现实选择。
            回乡创业,“敢为天下先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百倍的努力,在配套政策健全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农村种植、养殖、运输、旅游等项目,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形式的成功个案已不枚胜举。继续解放思想,再度上山下乡,埋头刻苦攻坚,众多大学生在农村杀出一条血路,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自我价值。广大的社会主义农村有最庞大的人口、最广阔的市场、最大的发展潜力,它将成为新生力量的阵营,自发创业的根据地,大国崛起的大后方。只要党政有效推动,全社会共同认识、实干青年艰苦奋斗,中国就能真正化危为机,“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转变,推动波澜壮阔的农村大发展。
                    无疑,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如60年代的“知青”,70年代的“红卫兵”,80年代的“天子娇子”,90年代的“白骨精”,新时期的“就业难民”,这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庆幸或埋怨遇上了某个时代,而在不能改变历史的时候积极创造历史,那才是时势造英雄。放眼华夏,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发展再上台阶,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当今大学生能否顺势而为,成为扎根基层勇于创业的楷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流砥柱,我们将拭目以待。

    上山下乡,成为新农村的中流砥柱
    虽然不容易实现,但是如果有一部分能够“上山下乡”,
    也许情况真的会改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