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籍
  • 浏览:869 评论:7 人

  • 我与书籍

      在家习惯睡前翻看一些文章,因为家里的床头灯像是另一张棉被,特别的暖。前几天发现灯光渐趋暗淡,于是向父亲要了一个更高瓦数的灯泡。

      无论在哪,只要我是长期居住的,就总喜欢在床头放一些书,这样会踏实一些。上了大学后,发现自己阅读的多是不长不短的文章,杂志、荟萃是个不错的选择。喜欢《南风窗》的独特观点和理性分析,不时在一些观点上作些标记或是摘抄下来,还喜欢《南方》的政论,连最近借阅的《学在清华》,里面的文章虽说是自成体系,但文文之间各说其事,所以也可以像阅读杂志一样每天看它一两篇。

      而像长篇的专著或文学作品这几年倒是无心阅读。去年选修过西方文化课程,作为考查论文的写作对象,曾下了决心要读完厚厚的《理想国》,可惜潜了心去品读,也只是把第一章读完了,还好,悟到了不少东西,也写出了那篇小论文;还有一本是威威得知我转到新闻学院后送给我的那本《我是谁》,是出自凤凰卫视知名电视人胡一虎之手,一本自传,这应该是对这个阶段的我很有用的一本书。当然,还有些文学作品晾在书架上没有阅读。总觉得这类长篇的书章由于其涵义的深刻,更需要潜下心去阅读,如果一眼略过,不加思索,止于表层,就不免浪费了作者的用心良苦。

      也许这就是我的不细致吧,总被杂而忙的生活牵着走,仿佛永远也不会有停下来的时候,即使稍有停顿,感到阅读的饥渴之时,也更喜欢拿一些不花太多时间就可以阅读的短篇文章,无论是文学的或是学术的,甚至干脆更加眷恋于外面的或是虚拟的世界,少了份真正去阅读经典的心境。所以有时候会笑自己,笑自己充其量只是“爱书的人”,而不是“爱看书的人”。

      就算自己只是“爱书的人”吧,至少也是乐于接受书的,和书同床共枕也算是天轮之乐。这次寒假的床头放了这么几本书:《学在清华》《电视制作手册》《疯狂英语》《南风窗》,我知道是看不完的,可是睡前都会花上一个多小时挑一两本看看,这样脑子会充实一些,不会拘泥于白天累积在计算机上行行英文代码。

      我还有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希望在明年毕业之时出一本自己的文萃,虽说文笔尚幼,至少它可以将我的大学,或者说我的这几年成长之事记录下来,只是担心,这样会不会很快老去……




    ——2009.02.02于梅州

                                   





    我也如此,从识字起每天晚上睡前前必定看书,至少看一个小时,奇怪居然没近视。

    LZ出了文萃的话可要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啊
    写作其实无所谓幼不幼稚,只要你愿意,那便动笔吧

    太嫉妒LS了,为什么同样的做法你竟然不近视

    最近没书看,很郁闷,快点开学啊,搞两本书来看。
    最近在看“李敖”,也许从那里可以知道有什么书自己可以看看。
    最后送LZ一句,书非借不能读

    yzx好一句“书非借不能读”啊,确实是不少的写照。自己拥有就不加珍惜了吧。不过现在真的很少去书店了,确是要买书,,也多是网购,书店纯系用来养心的。


    yzx好一句“书非借不能读”啊,确实是不少的写照。自己拥有就不加珍惜了吧。不过现在真的很少去书店了,确是要买书,,也多是网购,书店纯系用来养心的。

    书店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当作阅览室,以前家那边没什么书店,图书馆也没有,买书又太贵了,经常是带着干粮去“新华书店”(因为是公家开的,所以职员一般不太愿意理你,只要你不偷东西就可以了)看书,有时候坐在地上,甚至躺在地上休息一会,然后继续看,早上去,傍晚回来。
    以前看书有做笔记的习惯,现在由于看的书多半是借来的,在书上做笔记不方便,而且很多时候是利用零散的时间看,想记点东西的时候找不到笔,所以渐渐地就只喜欢看书,等平时有所感触的时候才专门写写。




      李敖早就out了

    最后一句个人不同意。好书理应自己拥有方能细细品读。或者借来一本好书看完之后也想拥有它。

    当然想拥有啦,不过想想而已啦,偶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