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我来说一两句粤剧

- ddsand LV.连长
- 2013/4/17 1:21:58
电影《南海十三郎》一开始,在嘈杂而脏乱的街头,街头艺人开始讲述一个粤剧天才的故
事——南海十三郎出身名门却偏偏迷上粤剧,天资聪慧的他二十岁就为名伶薛觉先写了经
典的《寒江钓雪》。因为恃才傲物的执拗性格,他一生坎坷,最后流落在香港街头,在疯
疯癫癫中死去。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寥寥几句,
勾勒出来一个桀骜却孤寂的背影。他的《心声泪影》经过薛腔的演绎,显得大气堂皇,很
难想象写下这这字字珠玑的才子沦为衣衫褴褛的疯子。
萧芳芳演过一个与粤剧有关的电影《虎度门》,所谓的“虎度门”,就是演员们出场的台
口——跨过了虎度门,就要投入角色。他们大抵是性情中人,一面用心地以声色艺在舞台
上溢彩流光,一面在现实中上演悲欢离合,难分人生和舞台孰真孰假。梨园弟子说起话来
也总是文绉绉的,间或来上三两句唱腔,不知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
我们把粤剧俗称为“大戏”,但凡大戏演得好的名伶或是剧本写得好的编剧,大多生平曲
折离奇,就像大戏里面一般风起云涌。上世纪初,广东大班“人寿年班”里多次和台柱子
白驹荣演对手戏的著名丑生李少帆,陷入了桃色风波而被射杀在舞台上,传说是因为和某
个富豪的姨太有染。不久之后,为粤剧改革作出重要贡献的朱次伯同样离奇遇刺,坊间流
传又是一桩红颜祸水的风流韵事。戏子的大情大性,能糅合在一颦一笑中颠倒众生,却又
能勾掉自己的三魂七魄。
很小的时候是爷爷照看我的,因为他爱好粤剧,我时常能陪着他听大戏,有时是随便在收
音机上调出来一个频道,有时是打开电视切换到曲艺节目,偶尔他还能用沙哑的声线凑合
着唱几句。不仅是爷爷,我们身边的父辈们或多或少都会唱一曲哀怨的《帝女花》、《凤
阁恩仇未了情》,或是通俗的《万恶淫为首》。
后来我才知道,大家张口即来一段粤曲,实在不足为奇,因为我的家乡顺德当年曾经是红
极一时的粤剧之乡,出过许多声名鹊起的大老倌。最早的四大天王中,薛觉先、马师曾、
白驹荣都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桂名扬来自毗邻顺德的南海,他们的人气比十多年前的流
行歌坛四大天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论千金小姐、贵妇太太还是贩夫走卒都爱听他们的大
戏,只要开演必然人山人海,换了现在的说法,就是在红磡体育馆连开三十场也能场场爆
满。
这些顺德人在粤剧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个里程碑。白驹荣与千里驹、金山炳以及上文提
到的朱次伯等人,把以官话主导的粤剧改为地道的粤语,使粤剧愈加在说广东话的地区深
入民心。至于薛觉先和马师曾的薛马之争,更是一时无两。薛觉先以唱腔正统著称,他本
人兼工丑生、小武、旦、净、末诸行,另外薛觉先一改往昔化淡妆的习惯,把脸画得巧夺
天工才上台。薛觉先把京剧融合在粤剧中,加上浓重精巧的化妆,使整台大戏看起来典雅
大气,俨然京城中巍峨的宫殿。至于马师曾则独创“乞儿腔”,专攻丑生,塑造了一个个
诙谐亲切的乞丐形象,以及用乞儿腔唱出来的一系列丑角。充满市井味道的腔调能把这一
类小民演绎得活灵活现,好比用药时要对上相应的药引才能发挥药材的功效。这些历史由
来和行业规矩,乃至粤剧的唱腔、化妆、服饰、戏台,无一不是大有讲究,若有机会,我
在另一篇随笔里再细细斟酌。
对于我以及我的同龄人而言,对粤曲的了解也少不了乞儿腔,最初有新马师曾的一句凄凉
的“好心耶,福心耶,可怜下我呢个盲眼嘅乞儿仔耶,各位善长人翁,施舍个发财钱耶”
。沿袭自马派的乞儿腔让我们觉得很好玩,于是常常模仿。除了唱腔,新马师曾还延续了
名伶的戏剧人生,他逝世时妻子和儿女的争产风波成为过城中一时焦点,但是时过境迁,
最后我们记住的,也只有这首经典的《万恶淫为首》。
至于《帝女花》,也是寥寥一些我能唱出来的粤曲之一。它的作者唐涤生,相传和南海十
三郎也有过些过节。唐涤生很有才气,可惜英年早逝。但当初我和一群伙伴对于这些一无
所知,把好端端的一首《帝女花》篡改得天花乱坠,把一句“偷偷看,偷偷望,佢带泪啊
带泪暗悲伤”改成了“偷偷看,偷偷望,好在帝女花还没脱清光”。如今再欣赏唐涤生的
用词,才觉得他的精致优雅无与伦比,每一字一句都写得琅琅上口又清新脱俗。我们改过
的词,音律倒是符合平仄,唱起来也不觉的拗口,可是猥琐低俗,实在愧对这位文采斐然
的才子。
在这个流行歌曲越来越泛滥的年代,即使在粤曲之乡顺德,大街上飘荡着的都是明快的流
行歌,倒是在一些破败的小巷里,还能听到一些老人用录音磁带放着粤剧的几个名曲。偶
尔能听到一些与粤剧有关的文娱新闻,说是一些粤曲神童年纪轻轻就能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云云,这样多少让我感到安慰,至少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暂时还不会成为再也没
有人继承的遗产。可是他们大多只是循规蹈矩地演大戏,有时候在大杂烩似的晚会上露面
。
如今的粤剧界鲜有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这些才华空前的创作者,也不见薛觉先和马师曾这
样承前继后的宗师,连狗仔队追逐的花边新闻也没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粤
剧这样孤芳自赏下去,虽是干净得一尘不染,却怕是难以再现往日的繁华景象了。
香港发行过一套四枚纪念文艺界的邮票,上面分别是李小龙、梁醒波、任剑辉和林黛,其
中粤剧界独占两人,梁醒波和任剑辉。莫非从此以后,粤剧也正如这套邮票一样只剩下辉
煌的过去可以纪念了?

事——南海十三郎出身名门却偏偏迷上粤剧,天资聪慧的他二十岁就为名伶薛觉先写了经
典的《寒江钓雪》。因为恃才傲物的执拗性格,他一生坎坷,最后流落在香港街头,在疯
疯癫癫中死去。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寥寥几句,
勾勒出来一个桀骜却孤寂的背影。他的《心声泪影》经过薛腔的演绎,显得大气堂皇,很
难想象写下这这字字珠玑的才子沦为衣衫褴褛的疯子。
萧芳芳演过一个与粤剧有关的电影《虎度门》,所谓的“虎度门”,就是演员们出场的台
口——跨过了虎度门,就要投入角色。他们大抵是性情中人,一面用心地以声色艺在舞台
上溢彩流光,一面在现实中上演悲欢离合,难分人生和舞台孰真孰假。梨园弟子说起话来
也总是文绉绉的,间或来上三两句唱腔,不知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
我们把粤剧俗称为“大戏”,但凡大戏演得好的名伶或是剧本写得好的编剧,大多生平曲
折离奇,就像大戏里面一般风起云涌。上世纪初,广东大班“人寿年班”里多次和台柱子
白驹荣演对手戏的著名丑生李少帆,陷入了桃色风波而被射杀在舞台上,传说是因为和某
个富豪的姨太有染。不久之后,为粤剧改革作出重要贡献的朱次伯同样离奇遇刺,坊间流
传又是一桩红颜祸水的风流韵事。戏子的大情大性,能糅合在一颦一笑中颠倒众生,却又
能勾掉自己的三魂七魄。
很小的时候是爷爷照看我的,因为他爱好粤剧,我时常能陪着他听大戏,有时是随便在收
音机上调出来一个频道,有时是打开电视切换到曲艺节目,偶尔他还能用沙哑的声线凑合
着唱几句。不仅是爷爷,我们身边的父辈们或多或少都会唱一曲哀怨的《帝女花》、《凤
阁恩仇未了情》,或是通俗的《万恶淫为首》。
后来我才知道,大家张口即来一段粤曲,实在不足为奇,因为我的家乡顺德当年曾经是红
极一时的粤剧之乡,出过许多声名鹊起的大老倌。最早的四大天王中,薛觉先、马师曾、
白驹荣都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桂名扬来自毗邻顺德的南海,他们的人气比十多年前的流
行歌坛四大天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论千金小姐、贵妇太太还是贩夫走卒都爱听他们的大
戏,只要开演必然人山人海,换了现在的说法,就是在红磡体育馆连开三十场也能场场爆
满。
这些顺德人在粤剧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个里程碑。白驹荣与千里驹、金山炳以及上文提
到的朱次伯等人,把以官话主导的粤剧改为地道的粤语,使粤剧愈加在说广东话的地区深
入民心。至于薛觉先和马师曾的薛马之争,更是一时无两。薛觉先以唱腔正统著称,他本
人兼工丑生、小武、旦、净、末诸行,另外薛觉先一改往昔化淡妆的习惯,把脸画得巧夺
天工才上台。薛觉先把京剧融合在粤剧中,加上浓重精巧的化妆,使整台大戏看起来典雅
大气,俨然京城中巍峨的宫殿。至于马师曾则独创“乞儿腔”,专攻丑生,塑造了一个个
诙谐亲切的乞丐形象,以及用乞儿腔唱出来的一系列丑角。充满市井味道的腔调能把这一
类小民演绎得活灵活现,好比用药时要对上相应的药引才能发挥药材的功效。这些历史由
来和行业规矩,乃至粤剧的唱腔、化妆、服饰、戏台,无一不是大有讲究,若有机会,我
在另一篇随笔里再细细斟酌。
对于我以及我的同龄人而言,对粤曲的了解也少不了乞儿腔,最初有新马师曾的一句凄凉
的“好心耶,福心耶,可怜下我呢个盲眼嘅乞儿仔耶,各位善长人翁,施舍个发财钱耶”
。沿袭自马派的乞儿腔让我们觉得很好玩,于是常常模仿。除了唱腔,新马师曾还延续了
名伶的戏剧人生,他逝世时妻子和儿女的争产风波成为过城中一时焦点,但是时过境迁,
最后我们记住的,也只有这首经典的《万恶淫为首》。
至于《帝女花》,也是寥寥一些我能唱出来的粤曲之一。它的作者唐涤生,相传和南海十
三郎也有过些过节。唐涤生很有才气,可惜英年早逝。但当初我和一群伙伴对于这些一无
所知,把好端端的一首《帝女花》篡改得天花乱坠,把一句“偷偷看,偷偷望,佢带泪啊
带泪暗悲伤”改成了“偷偷看,偷偷望,好在帝女花还没脱清光”。如今再欣赏唐涤生的
用词,才觉得他的精致优雅无与伦比,每一字一句都写得琅琅上口又清新脱俗。我们改过
的词,音律倒是符合平仄,唱起来也不觉的拗口,可是猥琐低俗,实在愧对这位文采斐然
的才子。
在这个流行歌曲越来越泛滥的年代,即使在粤曲之乡顺德,大街上飘荡着的都是明快的流
行歌,倒是在一些破败的小巷里,还能听到一些老人用录音磁带放着粤剧的几个名曲。偶
尔能听到一些与粤剧有关的文娱新闻,说是一些粤曲神童年纪轻轻就能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云云,这样多少让我感到安慰,至少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暂时还不会成为再也没
有人继承的遗产。可是他们大多只是循规蹈矩地演大戏,有时候在大杂烩似的晚会上露面
。
如今的粤剧界鲜有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这些才华空前的创作者,也不见薛觉先和马师曾这
样承前继后的宗师,连狗仔队追逐的花边新闻也没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粤
剧这样孤芳自赏下去,虽是干净得一尘不染,却怕是难以再现往日的繁华景象了。
香港发行过一套四枚纪念文艺界的邮票,上面分别是李小龙、梁醒波、任剑辉和林黛,其
中粤剧界独占两人,梁醒波和任剑辉。莫非从此以后,粤剧也正如这套邮票一样只剩下辉
煌的过去可以纪念了?

- jingying
- 2013/4/17 11:00:58
粤剧啊,以前不喜欢听,现在却也觉得蛮有味道,无论是词曲还是唱风

- sxq020549
- 2013/4/17 19:31:58
落花满天蔽月光~那个南方几台有时播的,看上几分钟挺过瘾

- bushibayun
- 2013/4/18 9:30:42
终于见到广大有唔系风荷嘅人系度帮粤剧粤曲讲好话了,真感动!
广大有社团睇粤剧唱粤曲噶——曲艺社(风荷曲院)。
广大,甚至大学城嘅同学,想了解更多,都可以同我联系。
对粤剧粤曲我讲唔上了解,但系我哋社团可以尽量提供与粤剧粤曲相关嘅信息,呵呵!
相对南海十三郎,我个人更加钟情于唐哥唐涤生写嘅戏,尤其是唐哥为任白写嘅戏,《紫钗记》、《帝女花》,无论曲词还是唱腔,都一样咁美,咁饱含感情。百看不厌!呵呵!
广大有社团睇粤剧唱粤曲噶——曲艺社(风荷曲院)。
广大,甚至大学城嘅同学,想了解更多,都可以同我联系。
对粤剧粤曲我讲唔上了解,但系我哋社团可以尽量提供与粤剧粤曲相关嘅信息,呵呵!
相对南海十三郎,我个人更加钟情于唐哥唐涤生写嘅戏,尤其是唐哥为任白写嘅戏,《紫钗记》、《帝女花》,无论曲词还是唱腔,都一样咁美,咁饱含感情。百看不厌!呵呵!

- 风露华浓
- 2013/4/19 2:19:09
终于见到广大有唔系风荷嘅人系度帮粤剧粤曲讲好话了,真感动!
广大有社团睇粤剧唱粤曲噶——曲艺社(风荷曲院)。
广大,甚至大学城嘅同学,想了解更多,都可以同我联系。
对粤剧粤曲我讲唔上了解,但系我哋社团 ...
广大曲艺社不错!
至今广州高校唯一的专门粤剧社团。
对戏曲的研究上,京剧,昆曲,越剧的群众基础都比粤剧强大,希望更多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关注粤剧粤曲~

- fei8692
- 2013/4/19 14:35:20
落花满天蔽月光~那个南方几台有时播的,看上几分钟挺过瘾
《粤唱越好戏》。周一到周五,上午 10点到12点

- huina1212
- 2013/4/20 10:25:19
多谢赞赏!宜家唔止我哋广大,佛山科院、五邑大学都有关于粤剧粤曲嘅社团,虽然都系啱起步,但系都有学校或者粤剧届支持,相信以后会有更加多高校会开办类似嘅社团。呵呵!
我哋风荷唔算专业,都系业余爱好,主要系大家都有心,慢慢影响身边的人,等佢哋慢慢中意粤剧粤曲之后,再去影响佢哋身边嘅人,呵呵!
每个星期一、四晚8点半社东架空层,曲艺社常规活动,有兴趣想学翻两句粤曲嘅同学可以过去玩玩。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