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諸子百家》之二:庄子——绝对快乐需要灵魂出窍
  • 浏览:506 评论:8 人
  • 庄子——绝对快乐需要灵魂出窍

           我是一名很神秘论的人。
          
      我曾经在黑夜的山坡上面,俯视着远处城市里的华光。我把庄子默颂了一部分,读到“夭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时候,已经微微地闭起了眼睛,感受着“道”与“我”的合一。
          
      《庄子》这本书起来至今都有点让人手头发抖,感觉他可以让你无依托地去感受,时时都仿佛失掉了躯体,只剩下思考。中学的《逍遥游》就说出了高人一等的神人、圣人、至人,不依靠功名,自我,和有用还是没用。
           
      “我以天地万物的眼光看我自己”和“我以自己获利的眼光看我自己,有很多功劳荣耀”的确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天上浮云,一个地上麻雀。
           
       曾经在北亭吃火锅,店家来了几碟小菜,我们倒了进去。我们吃完,店家又再上同样的,问我们上过了没,我说上过了,拿回去吧。当场遭受小女子的白眼:害人不利己。就“说没有上嘛,多了一碟。”我感觉我做不出来,我只能说,大概我的感觉和她们是不同的。我当即受到批评:别想那么多,不退回有我们有得吃,退了我们没得吃。就是有用和无用的区别了。我当场无语。沉默。


       现在有种特别反传统的偏激说法,去崇高的人绝对吃亏。那么就拒绝崇高!
            
       我只能说,我不同意亚当.斯密论及自由主义时的自私说,他不知道私利仅仅鼠目寸光,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如何使得身心放松。因为他们出不了“庄周”。
            
       学啁自以为最精明获益,游转于高树之间,扑翅而飞,咬了小虫,这就是符合本性了,他自己的功劳莫过于此。这是它最大的“自由”“自私”。但鹏程万里,挟山超北海,非一日长成,“飞我这么高就够了,还飞那么远,累死它!对,累死它。”但大鹏仍旧飞那么高,浮云潮涨,择木而栖,只找甘露,只找新鲜的竹笋,否则宁肯饿死——那鸟真会吃亏!想崇高就是这下场。看来,道不同,不相为谋,天生的本质就已经不同了。
            
      庄子的“我”是自由的,躺下则能听自然的天籁,站其能观绚丽七彩。南郭子綦就躺在茶几上憨卧养神,口中虚气,颜成子游大惑,可子綦能第一个人阐述天籁和人造之声有天渊之别:那人造的五音大概也听惯了吧,但你们却忘却了更大自然的声音,那就是过失了,你听到了吗!万物声的之风啊,穿林通石,万鸣铮钟,摩娑轻细,天雷变幻,洪涛涌起,听其千万遍,不觉繁累。若是筝鸣鼓瑟,敲锣打鼓,与之天地相比,还不是黯然失色。能倾听天地,天人合一,那方是大快活啊!睡在什么地方,不就都能感官得到了吗?



      人啊,真正的心灵都是归属于自然的,因为你们的心灵都是为了自然而造的!天地人啊,是合一的!我们永远都感受着周围的世界,呼吸着大自然的气,否则我们就是死亡。我们的精神就是自然产生的,所以我们就更要感受自然。深深地呼吸吧,宇宙万物都会萦骤于心间,星辰运转,草木鸟虫,山河表里,其实那就是空间。
          
      人也是在空间中啊,你自然游移的精神,早就迷离扑朔,你那个自己就在你的视觉中啊。隐隐幻幻的如同是小蝶一只,你的思想在此,可你思想的眼前是你自己,到底谁还是真正的自己。境界有高低之妙,只要心灵归一,方是庄子。否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那万物之下,才是亚当的境界,他们还在追寻着万物在哪里?

          大概就终能知道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大圣人(当然,除耶稣外)释迦牟尼、老庄、穆罕默德都喜欢那样的清净虚空,他们大概也有了自然的宇宙观念而明白了无为吧。
          
      天地初开那一瞬间啊,混混沌沌啊,但却包罗了最多的东西啊。和把这个宇宙缩小了一样,一旦膨胀就孕生万物啊。
           
      人们管窥天地也很久了吧,精巧奇细,只会让心灵更加的填饱不了好奇和空虚,为了追求实在的物欲,却越觉百般无奈。圣人能智慧清灵,心有灵犀,是真的抱守了清净,回到了原始的混混沌沌,才感到幸福了。
          
      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浑沌经常在家款待各帝王特别好。倏和忽共同商量报答浑饨的美德,说:“人们都有七窍用以看、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成七窍。”一天凿成一窍,凿到七天浑沌就死了。世上也就没有了混沌。(《庄子.应帝王》)
          
      人类就是越发理性,越发背离混沌。天下就大乱,物欲横流。于是,从具体中治理的儒者仁义礼智信于是就产生了。庄子没落在穷陋巷中,不晓得,人类无法救治,于是只能产生政治的真挚的幻想。
      
      天根在殷山的阳面游玩,走到寥河的边上,恰巧碰到无名人而且向他请教,说:“请问怎样治理天下?”无名人说:“离开,你这个鄙陋的人,为什么问这使我不痛快的问题呢!我正在和造物者为偶,厌烦时,就乘轻盈虚无的鸟,飞翔到六极之外,邀游于虚无的境界,在广阔圹荡的地方生活。你又何必用力天下这种梦活来撼动我的内心呢?”天根又向无名人请教。无名人说:“你要使心虚静无事,气静不扰,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夹杂主观成见,而天下也就大治了。”可见,这是多么厚生爱民的意识,但是一切都成为了不可能了。
         
      庄子只能在原始的社会的过渡里面来看到能够真正治好中国的希望: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只要一切不近利,不居功的人,才能单纯,才是智慧的,则人民能治了。庄子反对孔子,因为仁义道德,仅仅是规则束缚礼数,违背自然无功,不厚道也!

         故而,孔子门生之下,到处游学,遍地讲座被拉至官方吃饭,用周礼和固定的法度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吃力而微小。而庄子却破屋烂瓦,却身背大鹏,闭目安息,自然祥和,很快乐地念叨:“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粱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墨生
                                                                                                 2008-12-11凌晨4点

    在夕阳下慢慢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陶潜估计领会到些许庄周关于自由的理解?

    自私是人类的本性,有为是人类本能的追求,所以是无法限制什么或改变一切的
    老子庄子的思想境界太少人能够达到,于是便把他们当成了世外之人,我们这些凡俗之人
    只能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罢了
    如果可以,倒是应该有不少人渴望能够无为,无求无伤,人生也未必不好,可惜大多数人都
    要受很多东西限制,或者说要为很多人和事而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
    PS  请LZ把字体设置的大一点,这样也有利于阅读啊

    故而能讀懂老莊的人,必定是寵辱不驚的人,極度單純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淮南子》:食肉者多力,食草者善跑,食谷者多智,食气者仙,不食者不死为神!莊子和老子的道不太相同,老子的還可以達到,但莊子的境界,和不食者不死一樣,能做出來的,的確是神~

    一个"曾经在黑夜的山坡上面,俯视着远处城市里的华光"的人也应该知道"不能分分辨城市的喧嚣,也就不能识别虫林鸟叫"
    还没"入世"又怎么能"出尘"呢
    庄子的哲学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有近乎一点苦涩
    尽管文章总带着沾沾自喜和目空一切的笔调去诉说一些天与地之间毫不相干的事情
    但总跳不出一个掩耳盗铃的姿态
    -------因为既然人生是空,那么喜又何来?既然是应道而生,又何必去追寻一种超脱呢?
    所以听说庄子的老婆死的时候,庄子敲锣打鼓还大声唱歌.......他完全可以不闻不问,继续做他的白日梦的,呵呵
    我也曾经躺在荒草黄土间做我的白日梦,我也感到快乐,但也许南方的空气和泥土比较湿润所以没让我有失水到灵魂出壳的感觉.哈哈.我觉得做人要适应环境,也就是所谓的道了吧,快乐也好悲伤也罢,顺应自己就是了

    文章写得很好(本人觉得比第一篇老子的好多了),都有点不好意思评论了
    忠实的读者上  哈哈

    你觉得“入世”是“出尘”的必要条件?

    退一步想,普天之下只要生活在世间上的谁不是“入世”的……

    抛弃一切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么?
    可是连可能拥有“一切"的信心与平台都没有,何来得到抛弃一切的勇气?
    能不戚戚然于得失大概就可以获得暂时的身心自由吧
    好文章会带来思考,再赞一个
    期待下篇


    一个"曾经在黑夜的山坡上面,俯视着远处城市里的华光"的人也应该知道"不能分分辨城市的喧嚣,也就不能识别虫林鸟叫"
    还没"入世"又怎么能"出尘"呢
    庄子的哲学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有近乎一点苦涩
    尽管文章总带着沾沾 ...

    LZ的文章看一篇就够了
    但匿名兄的评论读N次还余味犹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