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随笔
  • 浏览:1298 评论:3 人
  • 压抑在心中很多很多,写出来的、藏起来的不过人的处理方式而已,事情就像电影般地录制成历史。走到大学的尽头,如在天堂窥视人间般地观察着这个社会,现实让我无可奈何,并非无助却不愿意在尔虞我诈的残酷中成为其中一员去碰击善良的心灵,我不愿意使诈,更不希望被诈。
          残酷能使人成熟,却容易让人的良知变得麻木,在一个个成功故事的背后,是多少个失败的残酷,我害怕在未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已经变得麻木。实习和第一场招聘会过去了,在走入社会的过程中,听到的有成功的人在讲成功的经历,努力的人在讲目标,安分的人在讲细节。成功的人往往强调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始终不愿意提到那个千百万人都遇不上的运气;努力的人注重谈到选择的方向,然而很少提到为了什么而去不懈奋斗;安分的人授予的是一种处世为人的细节,却让良心在黑暗中沉默。
          安利的课堂上,不断灌输的是一种安利的成功;小聪公司的实习中,第一天的课程讲的是小聪的成功;安监局的会议上,领导谈的是自己的成功。各种成功都不同,我只是对灌输成功经验感到厌倦和反感。无论那个成功故事的背后,总是一个极少数人才可能遇上的运气起决定意义,却被成功人士用努力和能力遮掩了,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复制成功,而这种灌输不过是一种思想的诱惑而已。我很喜欢《做最好的自己》,不过只是喜欢书名的那句话,李开复先生谈到的是一个尖子的成功历程,然而有多少人能做到书中的角色,故事的主人翁尽是在微软、苹果、google这些国际前列的大公司里工作而且有着各自的过人能力的,教你的不过是一个有过人能力的人如何和相同能耐的人相处。
          父亲不久前,为我的择业方向烦心,不断地问我想做什么。走那条路好像都被很多人看成比以后如何努力重要,正确的方向比努力重要,好像是不少宣讲会的名言,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不过不敢苟同。走那个方向前,人是不可预知将会发生什么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无论什么光明产业或者黄昏产业,联想在收购IBM的手提电脑业务时,很多人都为此喝彩,觉得为国争光似的,然而时间告诉了我们,手提业务并没有如预想那样发展,更实际地说这个很多人在收购前觉得是正确的行为到最后可以说是错误的。所谓的选择正确,往往是一段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被证明,那么凭什么说选择比努力重要?除非人能够未卜先知,否则所有的现象和推理不过是以后的历史而不是成为了历史的以后。因此,我更愿意思考,我应该怎么去走而不是走那个。
          不要得罪人似乎是在我们身边处世的原则,两次实习对我来说这原则都是重要的感觉之一。安监局的实习因为领导的原因,没有人主动来得罪我,我也不敢得罪人。而小聪公司的实习,周董第一天就给我们讲了这一个重要原则。或许自小就不断得得罪人,我对这一原则并不完全认同。当然无事生非地去得罪人和为了一己私利去得罪人确实不应该,但是在不违背自己良心的前提下,得罪人就在所难免,至少不附和。而且我觉得公司如果有这样的正人是值得庆贺的,不过这样的人确实很少。我很佩服刘墉先生的提倡,同流而不合污,当然做起来是很难的。
          在最后的时光中,我希望能经过奋力高飞的过程,找到属于我的天空和舞台,延续着我的猖狂和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