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随笔
  • 浏览:1267 评论:3 人
  • 岭南的冬天是遗憾的冬天也是幸运的冬天,没有白雪的粉饰却有一如四季的绿叶。生活在大城市的我没有见过大雪连绵的雄壮也没有领略过山村宁静的生活。文字在寒冷的岭南的晚上,表现的不过是一种随心的笔画。
          梁文道先生的《开卷八分钟》以一种平常的心对待着社会的不平常,没有像李敖先生一贯的尖锐,无论批评还是赞扬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义愤填膺的激昂也没有热嘲冷讽的尖锐。8分钟里表达的虽然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却又是我们所缺乏的冷静。生活在浮躁社会的我们,习惯于一边倒的我们,恰恰无法如他的冷静看待着一个不平常的问题。批评为的是讨论,而我们却让其成为了人身攻击的武器。批评观点很容易成为了对人的人身攻击,而可笑的是自以为站在大多数的人那边的我们很享受着看见被批判者身败名裂。讨论似乎在中国不过是一场骂战,一场把讨论双方攻击成牛鬼蛇神的行动。学术如此、生活如此、做事如此。
          习惯于不讲道理的我们,把讲道理挂在嘴边而视而不见。人多才是硬道理,在中国绝对行得通,只要博得大多数人同情无论对错都永远是对的,即使根本没有道理也可以赞扬,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想象。而在这个论坛上也是屡见不鲜了,把视线用文字集中到一处,把所有同情集中起来,我们就不再需要讲道理,鸡蛋番茄就可以了,越是恶毒的言辞似乎就越正义。道理似乎就是恶毒的评击而已。曾经一个农村男人和一个城市女人的故事,文字把男人的家庭描绘得十分悲惨,然后我们就习惯性地对那个男人的无能进行批判和对那个女人家人的无情进行评击。事实上,那个故事不过是把文字的核心描绘在男人的无奈而已,然而很少人愿意去了解女人家人的无奈,甚至根本不会去看女人的困难。自以为很正义的评击得人,不过是因为不是那个女人或者不是那个女人的家人而已,很少人会倒问一句,如果男人有本事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薪酬接父母出来城市呢?同情心不是用来打劫的,该不该给予同情不是看一方的文字描述就行的,只要多一个角度,事情就会峰回路转了。
          对于随意把人分阵营的做法,我觉得很可笑,要是一直为大多数人说话就是民主的话,就是对的话,社会何必讨论呢?整天喊着“老百姓”和“人民群众”在嘴边的,不过是会打官腔而已,什么是老百姓、什么是人民群众不过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话说得漂漂亮亮,事做得潦潦草草的大有人在。
          刘墉先生有一句名言,冷冷的眼睛,热热的心。做人能如此才算真做人,眼不冷嘴不寒难把事情看懂做对,心不热手不勤难把事情做得有激情有魄力。很多时候事情不在于好而在于对,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冷酷的话不过反映一个社会现实,不必把说话的人评击得如同牛鬼蛇神,好听的话不过是说出你心中想听的也不必把说话的人奉若神明而且要小心因为骗子都是最会说好听的话的。“只为有钱人建房子”是一个事实,进入最伤百姓心的话不过说明我们一直爱听谎言而已,没钱就别想买房子,无论是在那里也是真理,如果说“为百姓建房子”不过是一句官腔,如果说“为穷人建房子”那个肯定是骗子。
          南开大学的砸车事件不过是一群无理的人和一群暴徒发生冲突,双方没有任何正义可言,反映的不过是中国大学生习惯了以暴易暴而已,声援大学生一方的人根本就是无视法制的,冲击法纪的任何行为不应该得到任何同情和声援。我记得大一的时候,石若砷老师在第一堂法制课上如此说道,别说中国法制现况如何,试问自己又为中国法制建设作出过什么。作为社会最高知识的代表的大学生,面对一件无理的事件表现得如此不智,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夜深之中,写上如此富有攻击性的文字,感觉很无奈。一种希望实现社会理性的幻想,又一次浮现。理性,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形容词。

    曲高和寡................
    众生相..
    笔到心到,键盘到,意是否也已到
    写自己的文字
    看自己的书
    想自己的故事
    爱自己的心情
    其他,由他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