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暑假作业--基于古道德下的诸葛亮

- 4704151 LV.连长
- 2012/5/2 13:07:11
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甚至有被神话的感觉。基于历史的真实同史书的记载,本文着重分析在汉代道德思维影响下的诸葛亮的一生路途。
诸葛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所接受的教育是典型的汉代士官教育,出士前虽以躬耕陇亩,但每自比於管仲、乐毅,可见其志不轻,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所接受的思想是浓重的士族官位思想,管仲为良相,乐毅则为良将,但都是士族官位的代表人物,诸葛自比于他们可见诸葛接受的士士族教育。正是由于诸葛接受的正中教育使其在及后的一生中都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包袱,从而使其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
古道德要求士官要爱“国”,这在诸葛的一生都在体现,在未出士之前,他爱的是汉朝,即使汉朝已经名存实亡;出士后,则直接以匡复汉室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而为之。悲情的人生就由隆重对开始,由他所选择的刘备开始。据《三国志》记录:(先主)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这就是著名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在对中诸葛明显的意图就是取荆益,效汉高祖之举,最后统一中国,还是刘氏天下。
诸葛用了一生去实现他的隆中对,但问题是隆中对的后半部分并不正确,是不可为的事件,以诸葛的智慧而言,他不应该看不出问题的所在,问题就在于,诸葛受到了道德的约束,从道义上他不能不救危亡的汉朝,哪怕汉朝是一个死人,也就是说即使是死人诸葛也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救他,甚至于诸葛都死了,这个死人还活着。这就成了诸葛的悲哀之处了。
古道德要求士官要忠君,诸葛一世忠于刘氏,连阿斗这样扶不起的君主他也可以辅之,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愚忠到什么地步了。实据《三国志》记,刘备白帝拖孤有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亮听则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结果如他所愿真就到死都扶着个不起的啊斗。从这个面讲,诸葛要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在阿斗执政期间先平定南部诸郡,再诸葛共六出岐山而无所得,为了这个阿斗他也够可以的了。
六出岐山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阿斗,诸葛明了即使自己在世也未必可以北伐成功,一旦自己仙游则更无人可以北伐中原了,姜维不行,其他人更不行。所以即使是在一片骂声中,诸葛依旧六出岐山,劳民伤财,致使国库空虚,蜀汉不就而亡。有人说,如果诸葛不出岐山,蜀汉还可以多活几年,还不至于早早灭亡。事实上哪有如果,如果诸葛不是愚忠愚汉,而是像郭嘉、司马懿那样,也许代魏者诸葛也了。历史就是这样,不存在于如果之中,但存在于事实之间。
诸葛是智慧的代表,同时也是古道德的牺牲品,但他执着的个性和对志向一世的追求还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
诸葛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所接受的教育是典型的汉代士官教育,出士前虽以躬耕陇亩,但每自比於管仲、乐毅,可见其志不轻,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所接受的思想是浓重的士族官位思想,管仲为良相,乐毅则为良将,但都是士族官位的代表人物,诸葛自比于他们可见诸葛接受的士士族教育。正是由于诸葛接受的正中教育使其在及后的一生中都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包袱,从而使其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
古道德要求士官要爱“国”,这在诸葛的一生都在体现,在未出士之前,他爱的是汉朝,即使汉朝已经名存实亡;出士后,则直接以匡复汉室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而为之。悲情的人生就由隆重对开始,由他所选择的刘备开始。据《三国志》记录:(先主)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这就是著名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在对中诸葛明显的意图就是取荆益,效汉高祖之举,最后统一中国,还是刘氏天下。
诸葛用了一生去实现他的隆中对,但问题是隆中对的后半部分并不正确,是不可为的事件,以诸葛的智慧而言,他不应该看不出问题的所在,问题就在于,诸葛受到了道德的约束,从道义上他不能不救危亡的汉朝,哪怕汉朝是一个死人,也就是说即使是死人诸葛也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救他,甚至于诸葛都死了,这个死人还活着。这就成了诸葛的悲哀之处了。
古道德要求士官要忠君,诸葛一世忠于刘氏,连阿斗这样扶不起的君主他也可以辅之,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愚忠到什么地步了。实据《三国志》记,刘备白帝拖孤有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亮听则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结果如他所愿真就到死都扶着个不起的啊斗。从这个面讲,诸葛要为蜀汉的最后灭亡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在阿斗执政期间先平定南部诸郡,再诸葛共六出岐山而无所得,为了这个阿斗他也够可以的了。
六出岐山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阿斗,诸葛明了即使自己在世也未必可以北伐成功,一旦自己仙游则更无人可以北伐中原了,姜维不行,其他人更不行。所以即使是在一片骂声中,诸葛依旧六出岐山,劳民伤财,致使国库空虚,蜀汉不就而亡。有人说,如果诸葛不出岐山,蜀汉还可以多活几年,还不至于早早灭亡。事实上哪有如果,如果诸葛不是愚忠愚汉,而是像郭嘉、司马懿那样,也许代魏者诸葛也了。历史就是这样,不存在于如果之中,但存在于事实之间。
诸葛是智慧的代表,同时也是古道德的牺牲品,但他执着的个性和对志向一世的追求还是值得后人去学习的。

- 萧瑟梧桐
- 2012/5/2 14:21:14
诸葛亮,工具人生!

- goldenview
- 2012/5/3 9:08:11
那么说,诸葛亮是“愚忠”咯?呵呵。。。
易中天说:其实,诸葛亮是政治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军事方面的天才,《三国》中有太多的不符合历史。。
但,这些似乎对我而言都没有影响,我仍然喜欢看诸葛亮料事如神羽扇纶巾手触胡须的模样。就像曹操,不管是枭雄也好,奸雄也好,乱世的英雄也好,即使《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和历史上的有太多的不符,误解了他,强加些罪名给他,还是美化了他,罢吧,与我何干?
我只知道,即使这样,我还是很喜欢他,他们,和《三国》中许许多多的英雄哪怕是小人~~
只因为,他们,存在于三国。
易中天说:其实,诸葛亮是政治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军事方面的天才,《三国》中有太多的不符合历史。。
但,这些似乎对我而言都没有影响,我仍然喜欢看诸葛亮料事如神羽扇纶巾手触胡须的模样。就像曹操,不管是枭雄也好,奸雄也好,乱世的英雄也好,即使《三国》中的曹操形象和历史上的有太多的不符,误解了他,强加些罪名给他,还是美化了他,罢吧,与我何干?
我只知道,即使这样,我还是很喜欢他,他们,和《三国》中许许多多的英雄哪怕是小人~~
只因为,他们,存在于三国。

- zhaogehao
- 2012/5/4 0:06:54
我根据的是三国志,不是演义

- oktran001
- 2012/5/4 15:55:22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我都没看过

- sarah2008
- 2012/5/5 5:55:36
3国,只是历史片刻,文学上赋予它永恒,延续至今,经久未衰,娓娓道来。

- liu86kk
- 2012/5/5 18:01:32
LZ有看过易中天品三国吗
在他眼力,小小诸葛简直不及刘备啊
在他眼力,小小诸葛简直不及刘备啊

- liujunxj
- 2012/5/6 11:03:18
六出岐山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阿斗,
更多是问了 刘备吧 临终前的嘱托 是沉重的十字架
更多是问了 刘备吧 临终前的嘱托 是沉重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