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恰同学少年*到现代学校教育二 By: 千里烟波
  • 浏览:1347 评论:3 人

  • 从<恰同学少年>到现代学校教育
    《恰同学少年》的确是很耐看的一部电视,我们通过那这部影剧,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了那个时代如同****等的青少年,指点江山,意气风发,青春激扬,是我们这个年代的青少年远而不及的。
    在那个战火分飞、西方教育刚引进没多久的时代,****、蔡和森等这些十多二十岁的青年最后成为日后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物,是和孔昭绶、杨昌济等的新教育思想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老师,才有了这么一批日后影响着全中国的学生。

    在剧中,我记得了几个情节,不禁想和现代学校进行一下比较:
    情节一:
    ****为萧子升****,被刘俊卿用小计谋揭破了,当晚孔校长和方维夏义愤填膺,立即想找到毛等同学,并做开除处理。可是当孔校长两人听到他们的谈话时候,却又改变了初衷,孔校长对方维夏说了一句话:学校,本来就是教育人的。然后这个事情的处理是,毛等主动承认错误,而萧兄弟也重新进行考试而结束。
    如果在现在的某学校,出现如此的情况,发现作弊的,不由分说,首先要处分,在学校大会上公布,然后进行补考,当然,这种补考是要交补考费的。具体多少,恐怕每个学校都不一样。

    情节二:
    毛的作文被袁吉六教员给了最低分,同样性情倔强的****和袁老师争辩了起来,最后****被袁赶出了教室,后来经过杨昌济的开导,毛亲自登门向袁吉六道歉。
    试想,如果在现代社会,先不说有几个学生敢和老师争辩作文之好坏,而老师中,又有几个屑于和学生“争辩”的?这种对学术认真的态度,恐怕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和老师同样缺乏的。
    再次,一个学生和老师吵架了,另外一个老师来做调解人的事情在现在的学校中,更是难得一见。

    情节三:
    ****的偏科问题很严重,对数理化是迟钝的,但是在第一师范,校长特许****偏科,只计平均分。
    这个问题在现今社会中依然是颇有争议的学校教育问题,学生偏科将影响到整体的学分,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分数恐怕已经是拿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业、甚至是道德好坏的一个标准,凡是高分的,都是好学生,凡是低分的,都是坏学生,在现代中国教育中,尖子班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尖子班”日后真的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尖子”吗?所以,现在的中国教育无论教育设施设备如何完善,也再也教不出另外一个****了。

    情节四:
    在剧中,有个情节是虚荣自私的刘俊卿挖苦捡了半个馒头吃的蔡和森,徐特立挤进人群,旁若无人地继续吃起桌上的剩饭,用自己的行为做了表率。随后,孔校长针对“半个馒头”在学校大会上向大家重申俭朴为修身之本的道理。
    如今,我们的生活好过了,攀比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穿着佩戴,对于学生的这样成风的攀比,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课的时候,老师花枝招展,甚至有的老师看不起家境贫寒的学生,而学校的领导,对培养节检的生活习惯更是熟视无睹。我们说教育教育,教了知识还要培育人才,学校不仅仅要教知识,也要教学生为人。

    情节五:
    在剧中,湖南学界进行了一次“袁大总统英明之中日亲善政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孔校长再三的思考下答应了组织一师参加,而在得知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了“21条”时候,这个校长带头发起抗议运动,把原征文变为"5.7国耻征文",全校师生连夜将文章汇集成册,印制成《明耻篇》。最后,孔校长在搜捕中被迫离开了长沙,逃到了日本。
    那个年代是个动乱的年代,那个年代的学者是有原则的学者,如同孔昭绶这样的学者,恐怕在现今学校已经没有了罢,更多的是对上级的唯唯诺诺,更多的是拍马顺溜,缺乏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成了某些官员傀儡。试想一下,有这样有信仰有原则的老师,怎么会没有****等这样勇敢而激情的学生呢?

    情节六:
    在22集里,傅良佐部三千兵马败往长沙,长沙城内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全城局势千钧一发。这个时候****找到了孔校长,和校长一起分析局势,最后,校长把行动的指挥权交给****,最后,****、萧子升、蔡和森三人和溃兵谈判,并用假枪先吓到了溃兵……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也是有的,绝非杜撰,可以说,这正是****等学生的冷静和勇敢的体现,也是一师教育的结晶,正有了如同杨昌先生“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老师和开明教育方式,才有了这样一批果敢、视国难为己任的学生……..

    在《恰同学少年》中,有很多在现代社会看来依然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被分数压迫的社会里,我国的中学声各种奥林匹克知识竞赛都可以拿第一,而几十年却没有一个得过诺贝尔奖;我们学生的成绩在全世界都是前列的,可是却也有了马加爵的出现,学生压力过大而自杀、满口脏化道德素质普遍低下、青少年犯罪、或者毕业了,竟然融入不到社会里,等等的现象实在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们需要象1917年时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如同杨昌济等一样渊博、开明的老师,不仅仅只教数理化,也教导为人处事,不仅仅只会收补考费,也会走进学生心底,不仅仅把“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找到好工作”挂在嘴边,也要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为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顾自己的收入奖金高了或低了,也要看看自己的学生吃好了吗?穿好了吗?不仅仅为教出学校里高分的“尖子”,也要为社会各行业教出高能力的“尖子”…

    伟大的时代能包容各种棱角,假以时日,这些棱角都会被铸造成时代的脊梁。

    呵呵,看来真的得好好看看它了。。。
    上课时我们老师有提过,是部不错的电视剧。
    只是,听说有些情节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