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葬侬知是谁
  • 浏览:1046 评论:7 人
  • 谨以此文,悼念永远的林妹妹,愿你在灵河岸边安宁幸福!


        上午在自习室背单词,手机突然响起短信铃声,而且是紧挨着两条,打开来看,竟是
    来自不同朋友的相同内容——陈晓旭逝世了。

        顿时震惊。“啊???她不是出家了吗?!”我问道。一连串的问号和感叹号底下,
    分明刻写着四个大字:我不相信!

        我怎么能相信呢?那个水一般清纯和美丽的女子,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林妹妹”,
    就算逃不过人生的大限,然而——怎么可以这样快?

        今天早晨我似乎还想起过她呢,刚起床洗完脸的时候,偶然想到她出家的事,想到有
    人说,林黛玉若在后四十回不死,结局也会是出家,我笑,这是不可能的,林黛玉注定要
    死于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她不能在岁月的流沙中等到红颜暗老,她的诗情、她的青春、她
    的哀怨、她的身体,还有她那终难圆满的爱情——凡此种种,都不允许她的老去,她的性
    格使她不能在这个无常的世上幸免于难。至于出家,于她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妙玉便是
    出家的黛玉,她已经把黛玉出家后所能做的事,都做了。不过妙玉亦没有幸免。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想,陈晓旭毕竟不是林黛玉的,虽然她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晓旭还是要在世上生活啊,她能经商、能成大事业,黛玉便不能够,她说她出家为的是
    弘扬佛法,黛玉便更不能了——宝玉和妙玉的出家都是逃避,黛玉和他们是一类人。

        然而晓旭竟去世了,她走的时候依然风华正茂。

        许多网站把这个消息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她的一组组剧照,那样美丽和娇弱的黛玉,
    分花拂柳的,浅笑低颦的,轻嗔薄怒的,一张张在我眼前掠过,然后渐渐模糊,联成一片


        大颗大颗的泪,终于从颊边滚落下来。

        我是那样喜欢看她的笑,宁静如煦煦的清风,淡淡的暮霭,皎皎的新月。莫名地想:
    她走的时候,究竟是含笑还是带泪的呢?

        她是要回到灵河岸边去吗?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还写过呢,哪怕只是做一棵小草,然而
    小草有根。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葬花吟》里的句子,一字字打进内心最为
    脆弱的部位,如密密的针刺,点点作痛。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谁能想到,晓旭竟然
    和黛玉一样不到白头呢?

        我曾经真的以为她会在青灯古佛下终老一生的——将来白发苍苍的她,一定另有一份
    别致的美丽。我看过她剃度后的照片,她的笑容像一抹淡青色的岚霭,可以见出一点点沧
    桑,但仍是雅致的。

      没想到尘世中的黛玉终究不能逃过她的宿命。这种宿命如果不是来自前世的木石盟约,
    那就一定来自她的性格、她的忧郁、她的悲情。黛玉过于害怕相聚后的分散,所以她宁可
    选择不聚的冷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样的哀伤,于很多人大
    约是无谓的,然而却令黛玉心痛神痴。打开博客,已有网友留言,正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情深不寿。想到这里竟不能再想下去,我的心境是荒芜。

        一直想抑制自己性格里无可救药的悲剧因子,我不知道能不能逃脱。

        之前我以为晓旭逃脱了,因为她舍得抛下亿万财产,以换取禅音中的安宁。我不止一
    次地想过她在青灯黄卷前的样子,青烟缭绕,低眉颔首,神情肃穆——她和妙玉终究是不
    同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两句诗:“大限到来无处避,骷髅何处问因衣”,是玄奘
    在女儿国拒婚时写的,为后来的世本《西游记》所无。这样的句子,看起来是参透了的。
    生与死,美人与黄土,风月宝鉴的双面,想清楚了其实是一回事。

        那么晓旭也该是参透的吧?毕竟她是那样的聪明。

        只是我却不能参透,我今晚没有去背单词,我坐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敲下这些文字
    ,把无限的悲悼寄往遥远而苍茫的灵河,寄给那个寂寞而高贵的灵魂,愿她在那里有寻回
    一份单纯的快乐,如同从来不曾有过人世的忧伤和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