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心情
  • 浏览:487 评论:6 人
  • [center]彝族人家[/center]0 兵当了一年半,个头没长,块头没壮,部队的三菜一汤终究抵不上训练挤出的血汗,加上被老马(大学里的班长)老家的辣椒麻出的一身汗,你说我这小子还剩多少的营养来长肉啊? 1 最庆幸的,是打着训练的旗号四处游荡。风景与人情有时可以填饱肚子的,所以每天只会吃两个馒头,一个上山用,一个下山用——当然,上山那个要稍大点。邛海边上,山水相抱,云雾绕绵,蔚蓝与碧绿相溶,这是大自然最纯洁的浪漫。山村里泥墙瓦顶,零落隐于林间。住的是彝族人家。村落间的小路,隔不远就修建起一些用来供奉神灵的小殿堂,香火是常年不熄的。 2 驻地里无时无刻响着小孩嬉闹打闹的嘈杂,那是彝族人家的孩子。他们每天都提着空水桶来抢我们当兵的餐后的剩饭剩菜,是用来喂牲口的。因为我们的驻扎,他们就得以像上班一样每天都守侯在这里了。孩子穿得破破烂烂,衣服像泡过柴油一样,用我们当兵的话说这叫“脏不垃圾”;有的甚至还很复古的打上几块重叠的大补丁。他们裸露的肌肤暗黄暗黄,加上那原本就瘦小的躯体,我才真正深刻理解何谓“面黄肌瘦”。看着他们,倒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恍惚在广州闹市里卖花的孩童…… 3 那天帮厨,一边剥大蒜一边喝可乐。那群彝族人家的小孩都围坐在帐篷旁的石头上,小眼睛都专注的盯着我的可乐:我倒难为情了,只剩小半瓶,他们人这么多,怎么办?最后我潇洒地一饮而尽,免去了思想的斗争。顺手把瓶子一甩——目瞪口呆!我就这样看着他们一窝蜂地跑去抢那瓶子,明白到可以卖一角钱的瓶子才是他们“集会”的目的。4 我试过憧憬这些孩子的未来,却始终想不出一个端庄的模样来。他们的学校只有三个年级,六个班,四名老师;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和晚饭;他们宁愿不上课也决不会晚半分钟来守侯我们的剩饭剩菜。喜欢这山这水,同情这些天真纯洁的孩子。有时他们打闹的语言我甚至没听懂半句,但我深深地在意他们那双小眼睛,充满着年幼的渴望和失落的无助!有种冲动,给他们讲一下知识,给他们说说山外世界的故事。只是部队之人,隐没于麻木不仁之中,怨自己,枉读诗书!5我已经有点不是滋味了,每次注视彝族人家的眼神和那沧桑的脸,心理就会涌出一股无名的酸楚。我见惯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星级酒店;我眼皮底下是山路泥泞,瓦房残舍,半山人家——很少有人像我这样的体会,从大城市走到这山高深村,从潮流开放走进穷困闭塞,像落下深渊一样:失重! 6 这里不属于我,一个月后就要离开了,并且余生可能不会再有机会涉足。最深刻的是彝族人家的纯朴和忠诚,他们心里只会装载山沟里那一块梯田,木棚里那一群牲畜,还有小殿堂里那一尊神灵。城市其实就在山路的十八湾只外,浮光逸彩。谁也没有动身,他们对这山,这祖辈扎根的土地,以及一直庇护着他们的神灵忠心耿耿。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却始终像他们的亲人一样,不离不舍地守护这山这水这每一寸方土——生活的穷困不会损耗他们对土地和神灵的耿耿忠心。 7 这是最纯朴和原始的人性! 8 钟爱祖国西部,山高连连,云蔼茫茫,少数民族的真意切切。这里的天空很低很清,真的更接近虔诚和善良。大城市比山川河湖,比山高村落、早原寨帐空洞,空洞的是人性和自然的美。可是四个月后我就要回去,回去那个空洞的城市。 2005年7月10日 邛海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8 9:12:56编辑过]


    <p>相隔半年,lz应该回到学校来了吧?</p><p>带着沉重的心情 ...</p><p>如果是心情日记的话,期待LZ更多的文章...</p><p></p>

    <p>欢迎战士归来,可惜不是校领导。不然要替LZ大摆筵席,接风洗尘</p><p>我最敬仰的是那些当兵的人,最可惜的是偶天生就不是当兵的料,汗</p>

    <p>兵贵在不屈不饶!吾个头幼小,兵却真当了一回,值得,同时歌颂还在营地以及边疆岗位上值勤的战友老兵们!!你们真的辛苦了!!!军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