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教程复习资料
  • 浏览:1197 评论:8 人
  • 新闻作品评析教程复习资料
    1、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连续报道: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取材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时间相应于新闻事件始末。

    3、系列报道: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4、政治片
      以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影片。一般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不强调情节性,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影片大都具有政论性质和宣传鼓动作用。

    5、电视:电视 (television 、TV、)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即电视接收机,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

    6、电视专题片:报道类纪实型的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较强,反映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明显纪实风格,不允外加虚假操作。但同时讲究艺术性。电视新闻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一样,强调报道词与画面的有机组合,是所谓“双主体”的并重关系。
    7、电视记录片: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电视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再现”,主要是“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较多地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本身说话”。故而,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渗透,它直接表现创造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故而,电视专题片多是一种“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 电视纪录片更多地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纪实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纪录社会生活,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挖掘声、光、色、画面、剪辑、音响的内部艺术潜力。故而,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新闻属性”。电视专题片,由于“表现”生活的需要,允许较多地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社会生活,根据特殊的创作需求,甚至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补拍、追述和摆拍。故而,电视专题片具有较镪的“纪实属性”乃至于“艺术属性”。
    3).时空处理不同 电视纪录片,在时空的处理上,一般是“现在进行时”,也就是纪录“正在发生的生活”,甚至是未知最终生活去向的生活。所以,有人说,纪录片是:跟随、跟随、再跟随。也就是跟随正在发生中的事件。电视专题片,在时空的处理上,比较自由,它既可以表现现在时,也可表现过去时,甚至可以表现将来时。因为它不像纪录片那样,只是纪录生活,只要是对展现思想有好处,什么样的时空都可以运用。
    4).镜头运用不同 电视纪录片,因为主要是纪录片现在进行时的生活,所以只能运用表现现在时的镜头,诸如跟拍、抓拍、偷拍、隐拍等。而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诸如追述镜头、摆拍镜头、补拍镜头,甚至“扮演”镜头。因为它还可以表现将来时空,当然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幻觉镜头、梦镜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5).结构形态不同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一般是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纵向结构”;电视专题片,一般是以“空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构。前者,要纪录生活的流程,故而多以时间为序;后者,因为以思想阐释为主,故而是依据思想的需求而选材,材料与材料之间,都是断续的、不连贯的材料组合,故而采用的是以空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构。
    6).思维方式不同 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以上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创作的思维不同,因为一切创作方式的变化,基础都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电视纪录片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展现生活。那么,纪录片的思想哪里呢?纪录片的思想是渗透在对生活的展现之中。电视专题片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揭示思想。那么,专题片的生活在哪能里呢?专题片的生活是被思想统帅着。一切生活画面都是为说明某种思想服务的。

    8、《新闻1+1》选题特点:《新闻1+1》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作跟进评论,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容。       
    节目选题类型特点:1)立足社会民生,以国内新闻为主;2)解读突发事件,评析社会热点。
    节目选题来源:1)源于生活事件;2)来自政府;3)源自有重要意义的日子;4)来自网络媒体。
    节目选题标准特点:1)与群众的利益相贴近,关注民生;2)追求时效的同时,注重深度思考;
    《新闻1+1》选题不足与建议:1)增加科教文类选题的比重;2)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3)增强深度评论提升能力。   
    9、《高端访问》成功的原因:
    以水均益的《高端访问》为代表的访谈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优点与不足):
    优点:借助名人与明星的双重名气,互相辉映,具有强大的气场,吸引眼球;其二,名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可以得到许多不凡的见解(例如美国国务卿评论伊拉克战争);其三,进可为励志节目,退可谓讲述明星辛酸奋斗史的煽情节目,两两呼应,总归不亏。
    缺点:形式容易为追求收视率变得恶俗;主持人本身的素质不足,如小S、后期的鲁豫;过于雷同的内容,主要是明星奋斗史版块,易令人厌倦;请来的嘉宾可能由于面对镜头而过分矫揉做作,令人厌恶。
    10、人物专访节目《新闻面对面》:
    11、民生电视新闻当今表现优异的原因?瓶颈?解决之道?
    因为民生新闻目前是能够说出人民想说的看,看到想看的东西,得到切身实际的利益,因此,以当年陈扬的“G4出动”为代表的民生节目发展势头良好。
    瓶颈,目前民生新闻的环境不复当初刚刚出现时监管的较松,在更严格的监管下,很多问题不是不想报,而是不能报,这就导致有些人们切实关心的东西,却无法看到;此外,民生新闻的思想性不够深刻,没有一句点睛式的总结可以令新闻升华,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而民生新闻有时为吸引眼球故意选取一些格调低下的事件以娱乐大众。
    解决方法,对症下药,秉承真话不全说的观点,请回高素质的主持人与记者,加强对选取新闻的监管。

    12、融媒体时代如何看待电视新闻节目(鉴赏、评析角度)
        首先,应保证本身的特点不变化,例如电视节目特有的声画信息传递系统,可以让人们记住更多的信息这一最大优势,其二,在强大的网络调价下,利用文字直播为主(适应网络带宽不够的特点),画面为辅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三,利用网络等其他媒介的新传播方式,尽可能的扩大信息传播的效率,将更多的信息传给受众。

    13、从哪些角度,以什么标准判定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
        从思想深刻性、信息的容量、画面的拍摄、剪接编辑的技术、配乐、解说的选择好坏进行评判

    14、深度调查报道节目选题有何特点?对调查者(出镜记者)有何要求
    睿智、深沉而不失幽默,外表以雍容儒雅为主,选题应为时下热点或有可能成为热点的话题为主。

    15、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的现状、发展趋势:


    16、当今电视谈话类节目(新闻)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
        善于倾听的主持人,独特的视角,一定程度上的噱头,娱乐性与深刻性并存,防止曲高和寡,适当的嘉宾选取。

    17、中国新闻类节目如何与国际接轨——新闻语态问题如《新闻联播》的说教口吻、宣传色彩应改造成境外媒体、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

    18、        主观题
    1)从节目设置、选题策划、编导艺术、采访方式解析一档国内外新闻节目或新闻作品(新闻专题片)35’
    2)        阅读电视专题(纪录)片,撰写评论文章(主标、副标、段落层次清晰)35’
    注:二选一出题

    3# 南极岛


        当时我看帖就觉得奇怪了,怎么考完试才发这些资料呢?原来是这样用的

      可惜我不是学这专业的,对我来讲,用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