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咨询与精神消费
  • 浏览:1245 评论:0 人
  • 哲学咨询与精神消费.rar  经济日报/2002年/08月/14日/
    哲学咨询与精神消费
    杨林林
    谁能想到,国外哲学家已开始了“挂牌咨询”?
    从巅峰时期过后至今,哲学或许沉寂得太久?故此当人们从报刊上得知,欧美已有数百位哲学
    专家开始了在“咨询室”的大胆“挂牌经营”时,难免要瞪大眼睛。
    的确,在很长时间里,哲学一直被认为是那么“清高”,难得走出学术的“殿堂”;而哲学家呢,被广泛认为生活“清苦”,因他们难得靠“清谈”赚钱。如此,当莫测高深的哲学竟“屈尊”跟“咨询”一起大摇大摆地走向市场时,它自然就成了新闻————
    据澳大利亚《时代报》等报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哲学咨询”已开展得有滋有味:“人们花钱来听课”,就为“倾听柏拉图或黑格尔怎样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哲学家们呢,有时会“为企业和政府的知名人士讲解伦理和经验主义”;有时会“请”出“中国的道教哲学家庄子”告诉前来求咨的顾客,“看似必然的事情实际上未必会发生”;或“以每小时120美元的价码”满足顾客“了解更多有关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神需求;或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普及哲学知识;或写上一本《如果让亚里士多德来经营通用汽车公司》,在商界引起好一阵热闹的轰动……
    耐人寻味的是:“世界经济论坛”顾问马里诺夫由于写了本《柏拉图而非“百忧解”》遭遇大褒大贬,该书在被翻成21种语言、销量高达50万册的同时,又被一些学者嗤之以鼻地指责为“贬低了哲学”。由此,我国学界对上述动向会作何种评价?它在客观上又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影响?不能不令那些重视“精神享受”的人们大感兴趣。
    “哲学咨询”在中国行得通吗?
    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德顺研究员那不富也不穷的居室里,记者饶有兴致地聆听
    了这位中国哲学家深入浅出的见解。
    他的反应是,如果开展“哲学咨询”,其服务对象应是“理性的人群”。这一点跟国外同行的看法非常接近,美国“哲学从业者联合会”主席就说,这跟“心理咨询”那种主要以有着心理障碍的对象不同,“哲学咨询”的对象都是“头脑冷静者”。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并不缺乏哲学智慧。只是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这点罢了。”李德顺说,“要想发挥哲学在经济发展和生活中的作用,重要的是重建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氛围;尊重并启发人们自觉地理性思考;让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解放自己的头脑。”故此他认为,即使国内有“哲学咨询”的市场需求,哲学界有专家愿作尝试,也只宜采取“启发式”的做法,而不是别的。此话怎讲?“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哲学是‘接生术’。就是说哲学家的使命,并不是把哲学观念从外部‘灌输’到人们头脑里去,而是把它从人们的思想深处‘接生’出来。”
    那么,在当今中国,人们对哲学是否真有兴趣?又是否愿意为这个兴趣奔波?李德顺的看法是
    肯定的。因他自己就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来自不同地区、行业和社会层次人们的信件或来访。其中,有人是出于对哲学了解、掌握和运用的渴求,比如很想跟哲学家探讨清楚“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跟宇宙究竟是什么关系”;有人是想借以解除事业、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如“怎样解决好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或“如何看待他人和社会”等;还有人索性聘请他做企业政工的顾问。
    问题是:李德顺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应是政府或企业的决策层。因为他们对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最大。
    我国的“精神消费”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李德顺还提到一种最有趣的来访者————他们令他觉得,前来完全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甚至是告诉他一些新的东西。
    这倒真如苏格拉底所说,是想请哲学家“接生”,甚至想请他看看,自己“生”出的哲学智慧之“子”怎么样。因而看上去是在做“哲学秀”,实际是在“追求与享受哲学”——————如同想跟大歌星同台高唱一曲的追星族。而这种想得到学问家肯定甚至赞赏的渴望,不也是一种非常积极和重要的“精神消费”潜在需求吗?
    由此可见,我国倘若真有哲学家能“步子迈得大一点”,身体力行地探索一番市场化的“哲学咨询”,不愁没有用户。李德顺也认为,“那将是哲学的幸事”。至于那是否会“贬低哲学”,就全看提供咨询者是否有真学问,又是否真正尊重科学规律与市场规则了。
    如果哲学能走通“咨询”这条路,那么可以照此办理的许多社科学门类和专家,在强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创新和更“中国化”的同时,又会有何等广阔的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与贴近群众的“应用”空间?以中国人口之多,以国人在社会经济转型中思想观念和精神需求之多样丰富,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的“精神消费”市场,前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