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玄论战——科玄论战的过程 4

- 楠茜2008 LV.连长
- 2011/7/7 7:42:01
紧接着邓中夏的,就是瞿秋白分别批判科、玄两派的两篇文章:《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驳胡适之》。《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作于1923年11月24日,发表于12月20日《新青年》季刊第2期。(37)此文针对玄学派的“自由意志”论,而集中讨论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全文分五部分:(1)确认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因果性。(2)区分“自由”与“意志”:意志是不自由的;自由在于探索并利用必然规律。“‘自由’不在于想象里能离自然律而独立,却在于能探悉这些公律;因为只有探悉公律之后,方才能利用这些公律,加以有规画的行动,而达某种目的。因此所谓‘意志自由’,当解作:‘确知事实而能处置自如之自由’;若是否认因果律,就算自由,那真是盲目的真理了!人的意志愈根据于事实,则愈有自由;人的意志若超越因果律,愈不根据于事实,则愈不自由。”(3)谈历史的必然与有意识的行动:“那‘附条件的必然’是主观的行动,‘障碍力的必然’是主观的受动。至于‘因果的必然’才是客观的解释。”“历史是人做的;当然,人的意向不能不是历史发展的一因素。可是,人所做成的历史偏偏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正因为其中亦有个‘必然’在。既有这一‘必然’,便有这‘必然’的果——人的某种意向。此种意向再回过去做社会发展因素。”(4)理想与社会的有定论:由意志而产生社会理想,但理想最终是社会历史之必然性的产物,这就是历史唯物论的决定论。(5)谈社会与个性。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说明个人意志。《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发表于1924年8月1日《新青年》季刊第3期。(38)这篇文章是批判科学派、尤其是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其目的在于要说明:实验主义不是真正彻底的科学,只是一种唯心论的改良派哲学;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彻底的“科学”、因而才是一种“革命哲学”。
1924年5月25日,陈独秀又作了一篇《答张君劢及梁任公》,发表于8月1日《新青年》季刊第3期。(39)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对于张君劢列举的九项“人生观”问题的驳难:“汇集各种事实而推求其由来,而为之说明,此非科学之方法而何?此方法倘有应用于说明及推求社会现象所由来之可能,则社会现象亦必为因果律所支配,尚何待赘言?社会科学亦得成为科学,又何待赘言?”(2)关于张君劢对于“事实”与“思想”之关系的观点的辩论:“第一先有了物质的世界这个事实,第二才有能思想的人这个事实,第三又有了所思想的对象这个事实,然后思想才会发生,思想明明是这事实底儿孙,如何倒果为因,说思想是事实之母?”(3)关于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误会”:一个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机械的人生观”;另外一个误会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宿命论”。
1924年7月29日,萧楚女(署名“萧初遇”)作了一篇《国民党与最近国内思想界》,发表于8月出版的《新建设》第2卷第2期。(40)此文全面评述了当时的思想界,其中谈及“东方文化派”或“精神文明派”之反对科学、反对物质文明、反对工业,乃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厌恶;却是一种幼稚的、落后的观念。
1924年还有一些关于科玄论战的文章发表,例如谢国馨的《评吴稚晖的人生观》(41),陈大齐的《略评人生观和科学论争——兼论道德判断的普效性》(42),张颜海的《人生观论战余评》(43),等等。这些可以说是科玄论战的“尾声”了,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问题的解决只得俟诸将来了——可是这个“将来”至今似乎尚未来临。
注释:
(1)通常认为科玄论战至1923年底即结束,乃是以论战文章的结集出版为标志,事实上两本文集都比较仓促,很不全面,还有相当一部分继续发表出来的、尤其是唯物史观派的文章未收入。
(2)收入《科学与人生观》,汪孟邹编辑本,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初版;张利民整理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再版。下同。
(3)即逻辑。
(4)丁文江,字在君。
(5)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6)收入《科学与人生观》;下同。
(7)收入《科学与人生观》;下同。
(8)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9)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0)作于5月30日,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1)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2)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3)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4)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5)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6)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7)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8)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9)作于9月22日,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0)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1)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2)原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
(23)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4)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5)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6)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7)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8)见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第46、47页。
(29)收入《人生观之论战》。
(30)原载《晨报》五周年纪念刊,收入《人生观之论战》。
(31)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32)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33)后者少收一篇王星拱的《科学与人生观》,多收屠孝实的一篇《玄学果为痴人说梦耶?》、甘蛰仙的一篇《人生观与知识论》。
(34)收入《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35)收入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李兴华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同上。
(37)同上。
(38)同上。
(39)同上。
(40)收入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李兴华编)。
(41)发表于1月18日《学灯》。
(42)发表于2月25日《东方杂志》第20卷第24号,收入钟离蒙等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卷第7册。
(43)发表于12月18日《学灯》。
1924年5月25日,陈独秀又作了一篇《答张君劢及梁任公》,发表于8月1日《新青年》季刊第3期。(39)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对于张君劢列举的九项“人生观”问题的驳难:“汇集各种事实而推求其由来,而为之说明,此非科学之方法而何?此方法倘有应用于说明及推求社会现象所由来之可能,则社会现象亦必为因果律所支配,尚何待赘言?社会科学亦得成为科学,又何待赘言?”(2)关于张君劢对于“事实”与“思想”之关系的观点的辩论:“第一先有了物质的世界这个事实,第二才有能思想的人这个事实,第三又有了所思想的对象这个事实,然后思想才会发生,思想明明是这事实底儿孙,如何倒果为因,说思想是事实之母?”(3)关于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误会”:一个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机械的人生观”;另外一个误会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宿命论”。
1924年7月29日,萧楚女(署名“萧初遇”)作了一篇《国民党与最近国内思想界》,发表于8月出版的《新建设》第2卷第2期。(40)此文全面评述了当时的思想界,其中谈及“东方文化派”或“精神文明派”之反对科学、反对物质文明、反对工业,乃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厌恶;却是一种幼稚的、落后的观念。
1924年还有一些关于科玄论战的文章发表,例如谢国馨的《评吴稚晖的人生观》(41),陈大齐的《略评人生观和科学论争——兼论道德判断的普效性》(42),张颜海的《人生观论战余评》(43),等等。这些可以说是科玄论战的“尾声”了,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问题的解决只得俟诸将来了——可是这个“将来”至今似乎尚未来临。
注释:
(1)通常认为科玄论战至1923年底即结束,乃是以论战文章的结集出版为标志,事实上两本文集都比较仓促,很不全面,还有相当一部分继续发表出来的、尤其是唯物史观派的文章未收入。
(2)收入《科学与人生观》,汪孟邹编辑本,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初版;张利民整理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再版。下同。
(3)即逻辑。
(4)丁文江,字在君。
(5)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6)收入《科学与人生观》;下同。
(7)收入《科学与人生观》;下同。
(8)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9)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0)作于5月30日,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1)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2)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3)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4)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5)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6)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7)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8)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19)作于9月22日,发表于《努力周报》,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0)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1)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2)原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
(23)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4)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5)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6)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7)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28)见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第46、47页。
(29)收入《人生观之论战》。
(30)原载《晨报》五周年纪念刊,收入《人生观之论战》。
(31)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32)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33)后者少收一篇王星拱的《科学与人生观》,多收屠孝实的一篇《玄学果为痴人说梦耶?》、甘蛰仙的一篇《人生观与知识论》。
(34)收入《中西印哲学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
(35)收入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李兴华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同上。
(37)同上。
(38)同上。
(39)同上。
(40)收入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李兴华编)。
(41)发表于1月18日《学灯》。
(42)发表于2月25日《东方杂志》第20卷第24号,收入钟离蒙等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卷第7册。
(43)发表于12月18日《学灯》。